王 衛(wèi) 遲云飛/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官員是政治統(tǒng)治肌體的基本組成細胞,官員群體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直接影響到政權運行機制的狀態(tài)。官員的仕途流動,不僅與官員的個人命運休戚相關,而且還體現(xiàn)著官僚機制的新陳代謝水平與自我調(diào)適能力。
知府是清代地方行政機構(gòu)“府”一級的主官,官階“從四品”(自乾隆十八年),“掌一府之政,統(tǒng)轄屬縣”[1],“實為方面要職”[2]。本文以清代臺州知府為研究對象,對其群體結(jié)構(gòu)及仕途流動狀況作以考察,進而探究結(jié)構(gòu)性因素同官員的仕途流動之間存在的相關性,以期于明晰清代地方官制有管窺之效。
臺州位于浙江中部,依山面海,自古以來為東南海防重地。三國時期設臨???,唐代置臺州,明代始置臺州府,清沿明制。按清制“沖、繁、疲、難”的劃分,臺州知府屬中缺知府。有清一代,臺州知府人數(shù),《臺州府志》“職官志”記載了104人[3],而《歷代臺州知府傳略》則增補至158位,本文研究,以《傳略》的考證結(jié)果為主要參照[4]。
清代官員任職形式有實缺、署理、候補等。實缺,“即額定之官職,經(jīng)正式任命者”。署理,又稱委署,“指內(nèi)外官缺出,差委品級相近官員代理其職之制”[5]。候補,指有官而無缺,以署缺和差使的形式從事臨時性事務,但候補者業(yè)經(jīng)吏部掣簽、分發(fā),缺出時可實授[6]。
經(jīng)過對《歷代臺州知府傳略》的分析、梳理,本文統(tǒng)計出:清代臺州知府,任實缺者91人、署理49人、候補6人[7]、未到任7人[8],另有5人基本信息無考。本文考察對象以實缺知府為主體,并與候補、未到任者統(tǒng)歸“Ⅰ類”[9],共104人。另外,本文最后一部分將清代臺州署理知府列為“Ⅱ類”進行考察,共計49人。
清代臺州知府籍貫分布詳見表一:
表一:清代臺州知府籍貫分布(Ⅰ類)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有清一代,臺州知府,在地域上,有近一半是南方人,也有不少來自中東部地區(qū),只有極個別來自較為偏遠的西北和東北地區(qū)。在民族成分上,旗籍知府的數(shù)量遠低于漢族知府,這也印證了臺灣學者李國祁等人的統(tǒng)計結(jié)論:“旗人在政治上有明顯的優(yōu)勢,官職越大、旗人比例越高,越是基層越有以漢治漢傾向?!崩顕畹葘W者還統(tǒng)計了清代旗籍文官占全體文官總數(shù)的比例,雍正、乾隆、嘉慶、光緒各朝分別是10.1%、12.6%、15.8%、16%[10]。因此,可以說清代臺州旗籍知府所占比例還是比較高的。
清代官員出身有,“有科甲、貢生、監(jiān)生、蔭生、議敘、雜流、捐納、官學生、俊秀”等,出身又有“正途”“異途”之分,“定制由科甲及恩、拔、副、歲、優(yōu)貢生、蔭生出身者為正途,余為異途。異途經(jīng)保舉,亦同正途,但不得考選科道”[11]。
經(jīng)過統(tǒng)計,清代臺州知府的出身情況如表三所列:
表二:清代臺州知府出身情況(Ⅰ類)
我們可以看出,清代臺州知府絕大部分為正途出身,具有中高級功名者61人[12],占整個清代臺州知府總數(shù)的近60%,這同樣也印證了李國祁等人的統(tǒng)計結(jié)論:“知府任職以進士出身為最多,其次為舉人?!备鶕?jù)王志明統(tǒng)計的清代科甲、貢監(jiān)出身的官員占全體文官總數(shù)的比例,雍正、乾隆、嘉慶、光緒四朝分別是:47.2%+46.5%、65.4%+28.7%、56.8%+32.8%、41.4%+47.1%。因此,較之于全國性的水平,清代臺州知府科甲、貢監(jiān)出身的官員比例略微偏小,為45.2%+23.1%。
經(jīng)過對相關資料的分析,清代臺州知府(Ⅰ類),具有良好家庭出身背景,且史有所載者14人。具體情況如下:
1.出身名門:齊維蕃,出身于安徽科第蟬聯(lián)的查林齊氏,時人稱其“文章世胄,鼎食名門”。江承玠,出身于兩淮著名的江氏家族。張若震的家世極為顯赫,清代名臣張廷玉即為其伯父,祖父張英官至大學士、父張廷璐曾任禮部侍郎、兄張若爔曾任天臺知縣、弟張若虛任官翰林院。張?zhí)剐埽錾碛凇扒宕裰械谝患摇?,其父為官梧州同知,長兄曾任教諭,其弟出身康熙庚子副榜。
2.出身官宦之家:陳聯(lián)璧曾為前明官員,其叔父為前明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陳大道。何紹祺,其父官至戶部尚書,其兄曾任四川學政。馮堃,其兄曾任內(nèi)閣中書、南寧同知。蘇光弼,其父曾任廣東提督。溫啟熊,其父官至按察使。
3.傳有家學者:楊廷璋,出身于山西七里店有名的書香門第,其父曾任知府、祖父官至吏部左侍郎。梁恭辰,其父為清代文學家、楹聯(lián)學家梁章鉅。徐承禮,其父為清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經(jīng)濟學家徐鼒史。岳貞,岳飛第四子岳震后裔,岳貞有二子中進士,其余五子為舉人、國學生,時人譽為“一門雙進士、父子雙翰林”。徐世鑾,亦出身書香門第。
該部分,以清代臺州知府的臺州之任為起點,追蹤考察他們之后的仕途流向,并探尋若干因素與仕途流向之間的關系。根據(jù)統(tǒng)計,清代臺州知府群體(Ⅰ類)在其仕途生涯中,被擢拔為道員以上官階者有26人(包含署任),其中巡撫3人[13]、學政1人[14]、布政使1人[15]、按察使3人[16],守巡道、兵備道(包括候補、委署及加道員銜者)等18人;殉職、戰(zhàn)死者5人[17];反清1人[18];除去情況不詳者,其余或平調(diào),或因病、因事離任,或因事革職發(fā)配。
如前所考,清代臺州知府(Ⅰ類),旗籍有20人,其中滿洲12人、蒙古2人、漢軍6人。考諸此20人,在其仕途生涯中被擢拔為道以上官階者僅3人,蔭德泰(滿洲鑲白旗)后被擢為山海關兵備道、特通阿(蒙古鑲藍旗)后擢升陜西按察使署布政使、許宗智(漢軍)擢長蘆鹽運使;其余有記載者,有的平調(diào)他處,有的因事被發(fā)配、革職,有的因不稱職而被召回。相反,在臺州知府任后被擢拔的26人中,絕大部分為漢族官員,比例達88%??梢姡宕_州知府,旗籍身份對其仕途的積極作用并不明顯。
經(jīng)過統(tǒng)計,在臺州知府任后被擢拔道以上的26人中,進士出身者8人[19],舉人出身者6人[20],貢生3人[21],監(jiān)生3人[22],其他出身6人[23]??梢钥闯?,被擢拔者大部分為正途出身,具有中高級功名者占68%;另一方面,雖然有部分功名較低、雜途出身者其后官至道員一級,但任布按、巡撫者皆為正途出身且具有中高級功名,如:徐化成(后任湖廣巡撫)為貢生、張若震(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為舉人、張逢堯(山東巡撫)為舉人、賀熙齡(湖北學政)為進士、賈臻(安徽布政使署理巡撫)為進士、張?zhí)剐埽ㄔ颇习床焓梗榕e人、特通阿(陜西按察使署布政使)、郭式昌(署理浙江按察使)為舉人。顯然,具有較高的功名對于仕途的向上流動有著明顯的積極作用。
翰林院庶吉士是高級官員的后備軍,明代有“儲相”之謂,那么,庶吉士出身的清代臺州知府,其仕途流向又如何?
根據(jù)統(tǒng)計,清代臺州知府群體中翰林院庶吉士出身者有7人:吳本立,在臺州知府任后,緣事降補同知,歸家,死后“至喪不能舉”;洪其紳,臺州任后調(diào)署杭州知府,后因病卸任;賀熙齡,提督湖北學政,后因病歸,在湖南城南書院主講;潘觀藻,臺州知府任后,終因事革職;賈臻,候補臺州知府,后署開封知府,因軍功擢寧紹臺道,繼而以道員加按察使銜,升按察使、布政使、署安徽巡撫;雷成樸,卒于臺州知府任上;劉宗標,76歲才任臺州知府。
可以看出,7人中,只有賈臻一人后來官位較為顯榮,相比之下,其余六名翰林仕途平常??梢钥闯觯擦衷菏砍錾淼那宕_州知府,其雖有榮耀的功名出身,但這并不意味著必然有坦蕩宏達的仕途。有關清代庶吉士制度的研究也印證了這一點:“清代由于庶吉士規(guī)模龐大,升遷較難,庶吉士就沒有了‘儲相’之稱”[24]。
如前所述,清代臺州知府,有不少人具有良好的家庭出身,有的出身書香門第,有的以蔭除官,有的其家族中有一人甚或數(shù)人為高官。那么,官員的仕途流向與其良好的家庭背景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
陳聯(lián)璧,前明時曾任戶部主事、員外郎、應天府通判,清初任彰德知府,臺州任后遷河南按察使副使、分巡汝南道,后辭官。齊維藩,曾任前明教諭,后入京,以兵部郎中外放臺州知府,逢鄭成功軍隊陷城,齊維蕃遂加入反清陣營,反清失敗后流寓廈門。岳貞,曾入值翰林院、任知縣、禮部主事、員外郎、戶部郎中,外放臺州知府,后憤而辭官。江承玠,歷任工部郎中、戶部員外郎,外放鞏昌知府,臺州任后護理海關、擢浙江布政使、兩浙鹽驛道,后因事被革發(fā)配。張若震,由知縣至同知,而后遷知府,臺州任后遷浙江鹽驛道,后任布政使、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卒于任。張?zhí)剐?,由知縣遷同知、知府,臺州任后分巡天津河道、兵備道,后晉按察使,終因事被革職。馮堃,由通判遷同知,后補授臺州知府,終以知府官階辭歸。何紹祺,由知縣遷同知,補臺州知府后署嘉興知府,后升署督糧道員,因子、媳被太平軍殺,謝病辭官。蘇光弼,由同知授知府,臺州任內(nèi)歸鄉(xiāng)。溫啟熊,歷任員外郎、郎中,后新選臺州知府,察其不勝任而被召回。楊廷璋,歷任工部主事、員外郎、刑部郎中,外放臺州知府,任內(nèi)被參回籍。徐承禮,歷任出使日本神戶領事,歸而署同知、任浙江洋務局提調(diào),臺州任內(nèi)被撤職,后回任,卒于官。徐世鑾,歷任內(nèi)閣中書、侍讀,臺州知府任后,以候補道引疾歸鄉(xiāng)。
從以上可以看出,具有良好家庭背景者,其仕途初期較為平順,一半以上者有在京任職經(jīng)歷;但仕途后期,除一二人外,大部分或因事被革職發(fā)配,或因事、因病辭任,于其顯耀家世并無更大增譽。
清代未曾實授而擔任過署理臺州知府的有49人,本文將其列為“Ⅱ類”單獨考察。
從民族成分來看,49人中,旗籍有10人(祖朝進、遲維培、高其佐、慶安、福隆阿、修仁、昆齡、啟續(xù)、聯(lián)芳、嵩連)。從省籍來看,仍以江蘇籍人數(shù)最多(13人),其次是廣東(3人)、湖南(3人)。
從出身來看,49人中,仍以正途出身為主,具有中高級功名者亦不少,其中進士7人(李炌、王階、李賡蕓、徐臺英、時慶萊、趙亮熙、許鄧起樞)、舉人9人(徐元肅、修仁、張青選、福隆阿、朱志汾、吳端甫、張祥榮、何彥達、吳世欽)、貢生7人(王成巳、沈全達、高模、廷鏴、王廷獻、陳璚、張琳)。
從仕途流向看,有的補授他處知府(修仁后任贛州知府),有的升任更高官階,如:王階、陳璚、時慶萊、陳乃瀚、吳端甫先后被擢升為道員(包含候補);李賡蕓后升福建按察使、布政使;趙亮熙后被授予二品資政大夫;張青選后任福建按察使。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清代臺州知府群體中,旗籍人數(shù)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在地域上,來自于南方和中東部地區(qū)者占絕大多數(shù),尤其以江蘇、山東人數(shù)最多。從出身情況看,大部分為正途出身,且多具有舉貢、進士等中高級功名。從仕途流向上看,臺州知府任后,有不少于五分之一者擢升道員以上官階;有近十分之一者任布按、巡撫等職??贾T相關因素,旗籍身份對旗籍知府的仕途遷轉(zhuǎn)并無顯著作用,但出身與功名對仕途的向上流動卻呈顯著的正相關。另外,良好的家庭背景與官員仕途初期的流動狀況有較大相關性,但其仕途后期的流動狀況與家庭背景卻無明顯關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