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虎
侗族是一個極富音樂天賦的民族,侗族大歌和吹蘆笙便是侗族最重要的兩項音樂活動。巖坪寨是遠近聞名的侗族大寨、雖然唱侗族大歌的歷史早已經(jīng)不存,但是吹蘆笙的傳統(tǒng)卻保存完好。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有時讀古詩,會對詩中的場景“想入非非”。譬如讀到《詩經(jīng)·小雅·鹿鳴》中的這句,高朋滿座的場景就映入眼簾。而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場景已經(jīng)很難見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觀看到一則旅行者發(fā)布的視頻,記錄的是湘西某侗寨迎賓的場景:身著盛裝的侗女們手拉著手圍成圓圈跳舞,而頭纏布巾的漢子們也聞聲起舞。他們每個人手上端著竹制樂器——蘆笙。雖然此蘆笙和“鼓瑟吹笙”的笙有很大差異,但意蘊卻很相似。于是,我們決定出發(fā),尋訪制作蘆笙的樂師。
循聲偶遇
我們坐著綠皮車在雪峰山諸峰中穿來鉆去,終于來到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zhèn)。剛進鎮(zhèn)子,一聲聲雄渾而高遠的聲響沿河道逆流而上,輕易就俘獲了我們的心。我循聲而動,但是還未等找到聲源地,音樂就斷了。只看到前方一個個穿侗衣的大媽有說有笑朝我走來——她們是吃完喜酒回村的侗民。
一打聽,我們才知道,此聲為蘆笙。制蘆笙者,巖坪寨蘆笙世家老藝人楊枝光是也。
牙屯堡鎮(zhèn)是一個漢侗混居的小鎮(zhèn),但是進山后就是一路侗寨了。每個侗寨,遠觀總能看到高聳的鼓樓屹立在層疊的黑色屋頂上;走近,必定有一座雄偉的風雨橋在村口迎接。
我們終于在天快黑時看到了上巖坪寨的風雨橋。走過風雨橋后,我們向一位著侗裝的大媽打聽楊枝光。而此時,雄渾而高遠的聲音正從眼前的居民樓里傳出。“枝光,有人找!”侗族大媽往樓里一聲吼,蘆笙聲停了。十幾秒后,一位穿黃軍裝的老人出來了,手上拿著蘆笙,眼前的兩位便是楊枝光夫婦。
天光已暗,楊枝光帶著我們逛了侗寨。巖坪寨由上下巖坪組成,有三千多人口,是規(guī)模最大的侗寨之一?!澳憧瓷狡律夏且黄谏奈蓓?,那便是老寨所在地。以前整個寨子的人都聚集在那里。最近幾年,外出打工的人多了,掙到錢了,于是很多人開始在這四周建房。我家的房子也是最近幾年才建的?!睏钪庹f著驕傲地回望了一下自己家的三層閣樓。
山坡上的侗族木屋沿山勢而起,層層疊疊,就像山腰上一團化不開的黑云。天慢慢黑下來,山體看不見了,那片“黑云”間慢慢開始亮起點點的燈火。于是這團“黑云”便開始從山腰流動到蒼穹之下。而那些燈火,便成為穹頂上的星星——才十幾分鐘,人間和天上兩種場景就自動切換了。
圍爐夜話
天黑后,我們才意識到還沒有找住的地方。這時楊枝光哈哈大笑:“來這里了當然得住我家了!”楊枝光帶著我們參觀他家:一樓是他的工作室,有兩間寬敞的房間??客獾囊婚g擺滿了長短不一的蘆笙,這是他已經(jīng)完工等著買家取貨的作品??坷锏囊婚g堆滿了粗細不均的竹筒,那是做蘆笙的原材料。二樓是客廳??蛷d最顯眼的地方掛滿了獎狀,那是楊枝光多年來吹蘆笙吹出來的名聲。
秋日山中夜微冷,楊枝光把我們引到廚房前,一行人圍著火爐坐定后,蘆笙藝人講起了蘆笙的歷史。侗族是一個極富音樂天賦的民族,侗族大歌和吹蘆笙便是侗族最重要的兩項音樂活動。這里是遠近聞名的侗族大寨,雖然唱侗族大歌的歷史早已經(jīng)不存,但是吹蘆笙的傳統(tǒng)卻保存完好。對侗族小伙子來說,吹蘆笙不僅僅是民族大計,更是老婆本——侗族是一個以音樂為媒的民族。侗族男女戀愛有個規(guī)矩:小伙子有了心儀的姑娘,就在月夜提著蘆笙到姑娘的閨窗下吹情歌。而姑娘看不到小伙子的廬山真面目,只能依據(jù)蘆笙“聞聲挑郎君”。如果姑娘覺得誰的蘆笙吹得好,愛笙及人,那就推開窗戶用歌聲回應。大家都不說話,緣分盡在“笙來歌往”中。
楊枝光坐在爐火前,擺好手勢吹響了蘆笙。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這蘆笙和我第一次聽到的不太一樣:上一次是雄渾高遠,而這一次卻情意綿綿。
制作精妙
拂曉時分,聽到蘆笙聲若隱若現(xiàn),我仔細辨別才發(fā)現(xiàn),聲音從一樓傳來。我披衣下樓,一樓房門虛掩。敲門而入,原來楊枝光在給蘆笙調(diào)音。
“別以為蘆笙只是簡單的竹制吹管樂,制作蘆笙的門道多著呢!”楊枝光拿起一只蘆笙先給我解剖蘆笙構(gòu)造:蘆笙由笙斗、笙管、共鳴筒、簧屯、箍等部件組成。木質(zhì)的笙斗呈葫蘆瓜狀,其間是空的,是蘆笙的聲腔。共鳴筒則是連在笙管上的大竹筒,作用是用來放大聲音……
楊枝光起身出門,指著家門口稻田對岸山崖上的幾棟木樓說,他真正的蘆笙作坊在那兒。原來,楊枝光近年來做蘆笙的名氣越來越大,他一個人已經(jīng)忙不過來。于是決定和徒弟一起流水作業(yè)。徒弟負責蘆笙零部件的制作,而自己則負責安裝和調(diào)音。
制蘆笙的材料一般都就地取材,開春前進山,選擇皮薄、節(jié)長的“蘆笙竹”,在每年農(nóng)歷十月以后至次年開春前采回、晾干。做共鳴筒簡單,只需把竹子按一定的比例鋸成段后,然后把里邊的竹節(jié)打通即可。
制蘆笙最難的是做笙斗和簧片。笙斗是蘆笙的心臟。首先要選擇一整塊木質(zhì)稍硬的木材加工成葫蘆斗,然后把木材劈開,掏空葫蘆斗內(nèi)壁后,以兩段用竹青編好的箍把空葫蘆斗重新箍緊,再用電鉆在斗壁上開若干出氣孔。
“孔開好后,把笙管分兩排呈六十度至八十度角插入笙斗,每根竹管均在接近笙斗處開一個音孔,再以篾片或麻線捆束,蘆笙就成形了!”然后便是制蘆笙的關鍵:安簧片、點鉛、校音等工序。
楊枝光從工具箱里翻出一只薄薄的銅片,先是湊近看了看,中指輕彈了銅片后把銅片放到耳朵邊聽。似乎覺得聲音不太悅耳,又把銅片放在砧上用鐵錘敲打后,再看、再彈、再聽……動作重復四五遍后,總算滿意了。他把銅片在蠟燭上烘烤發(fā)熱后抹上松香,再把銅片粘在笙管底端開口處,裝入簧片,蘆笙才算安裝完。
寂寞蘆笙
在楊枝光記憶中,蘆笙不是用來吹的,而是用來跳的。跳蘆笙是一項集體舞蹈,蘆笙最少得三人吹才能聽到音效,跳蘆笙最少得十人才能看到場面。人越多越好,如果有十幾支蘆笙隊同時爭鳴,那場景就會氣吞山河。
楊枝光描述的跳蘆笙場景讓我想想都沉醉,強烈要求楊枝光穿上侗家盛裝表演跳蘆笙。
沒想到貴為蘆笙制作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楊枝光卻開始扭捏起來。好不容易哄楊枝光穿上侗衣,想讓他到村口的風雨橋上跳蘆笙,但是楊枝光要么只是呆呆地抱著蘆笙不肯吹,要么只擺著跳蘆笙的姿勢。問其原因,楊枝光回答:“只有正月初三村里辦蘆笙節(jié)時,我們才會穿成這樣去表演跳蘆笙?,F(xiàn)在吹笙唱歌,村民們會笑話的!”
我們找到楊枝光口中所說的那個曾經(jīng)高聳入云的鼓樓。老鼓樓依然在使用,從鼓樓龐大的占地面積依稀能回想其往日的雄偉??上В臉抢镆呀?jīng)沒有一個年輕人,剩下的只有我們對往昔吹笙盛景的遐想。
(編輯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