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雄 常曉勇 尹建華
摘 要:野生動物作為大自然的產物,同人類一樣,是自然界復雜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社會生存發(fā)展的基石之一。隨著社會文明建設的發(fā)展,人們充分認識到保護野生動物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人們保護野生動物意識的不斷加強,民眾放生野生動物的行為不斷增多,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也加強了野生動物的收容放歸,但野生動物的救助與放歸還有很多不規(guī)范的地方。本文通過查閱文獻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野生動物收容救助機構存在的問題、放歸技術及操作流程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救助機構;野生動物;放歸操作;科學保護
中圖分類號:S8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415068
收稿日期:2020-03-08
作者簡介:楊維雄(1971-)男,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培育;通訊作者尹建華(1971-)男,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培育。
野生動物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其自然棲息不遭受人為破壞,種群數(shù)量遵循自然生老病死規(guī)律變化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及生態(tài)平衡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在湖泊水源、原始森林的活動不斷深入,對野生動物棲息地影響不斷加大,“人地矛盾”突出;捕獵者為了一己私利,非法捕獲國家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買賣其皮毛、鱗角,濫食,這些行為均對野生動物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危機。目前,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已超過自然滅絕速度,我國已經有10多種哺乳類動物滅絕,還有20多種珍稀動物面臨滅絕[1]。因此,加強野生動物的保護,不僅要做好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還要做好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與救助,各野生動物監(jiān)管機構應加大對野生動物交易的檢查力度,對查獲的活體野生動物進行了救助和放歸。本文通過查閱近年野生動物救助、放歸文獻,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對野生動物收容救助機構現(xiàn)狀、放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為今后野生動物放歸實踐工作提供參考。
1?救助機構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野生動物收容救治機構作為野生動物救助、收容的主要場所,長期承擔所在轄區(qū)內野生動物的救護任務,為野生動物的救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有研究者調查了云南野生動物收容救助工作,指出救助中心在2007—2016年10a間共救助野生動物11003頭(只)共100余種,省級或“三有”保護動物占74%,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占18%。從救助類別來看,以鳥類最多,占到77%;其次為兩棲爬行類,占到15%,再次為獸類,占到8%。從救助來源來看,執(zhí)法機構移交數(shù)量占90.5%,公眾移交占9.5%[3]。另有學者對河南省野生動物救助的現(xiàn)狀進行了探討,指出自2016—2018年全省22家救護機構共救助各類野生動物12742只,共放歸9644只,占救助總數(shù)的75.7%,省級救助機構救助2358只,占18.5%;市級救助9459只,占74.2%;縣級救助928只,占7.3%[4]。從云南省、河南省救助機構統(tǒng)計數(shù)字來看,救助機構是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保護方式。因此,應進一步加強野生動物救助機構的科學化、專業(yè)化管理和運營,為野生動物的保護貢獻更多的力量。
野生動物救護機構也存在諸多的問題。河南省的22家救護機構中有13家為專門機構,9家為委托機構;市級以上救護機構為15個,占68.2%,10個直轄縣有專門機構3個,約占13.6%,其他148個縣(市、區(qū))專門機構只有3個,占13.6%[4]。可以看出救助機構多分布在省、市兩級,存在著嚴重的分布不平衡狀態(tài),應加強基層救護機構的建設。在資金投入中,野生動物救助作為一項公益事業(yè),長期經費保障不穩(wěn)定,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救助工作的開展,造成救助宣傳形式單一,科研及技術交流匱乏等問題[3]。在人員配備上,河南省在全省野生動物保護、救治方面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層次不高,大專以下學歷人員占總人數(shù)的63.0%[4],人員配備匱乏也給救助工作的長期健康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人才短缺、資金、技術交流匱乏等問題使得野生動物救助機構在面對種類繁多的救助對象時,常常表現(xiàn)出救助形式粗放、方式單一,放歸工作多以經驗為主,不夠嚴謹科學等問題。本文就放歸過程中放歸理念科學化、放歸流程科學化問題進行簡要的交流。
2?放歸理念科學化
要堅持科學的放歸理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間群體對宗教因果福報的理念認同度比較高,放歸成為一種較為流行的現(xiàn)象和趨勢。團體活動或者個人的放歸行為屢見不鮮,但這種隨意、不科學、不嚴謹?shù)摹胺艢w”會導致“放歸”變成“殺生”,如造成生物入侵破壞當?shù)厣鷳B(tài)平衡[5],給當?shù)孛癖娬Ia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和困擾[6]。因此,應避免這種盲目性的放歸。同時,購買野生動物進行放歸的行為,容易滋生出非法買賣野生動物這條黑色產業(yè)鏈[7,8]。因此,應該禁止這種沒有經過科學評估的集體或個人放歸行為,倡導以野生動物保護、生態(tài)平衡、科學放歸為保護理念的放歸行為。有關監(jiān)管部門應加強與社會團體、宗教寺廟的聯(lián)合,通過宣傳車、展覽板和宣傳畫等多種宣傳形式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科學放歸理念的宣傳,使越來越多的民眾提高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在有條件的保護區(qū),通過前期的科學調研,合理選擇需要放歸的野生動物,通過網絡認籌等形式,讓民眾參與到野生動物保護中,或者在野生動物繁育機構中建立“螞蟻森林”類似的野生動物放歸認籌模式。大力宣傳野生動物保護,為野生動物的繁育、保護提供資金。同時,正確引導群眾在法律制度允許下,遵循理性放歸、科學放歸、文明放歸的原則,合理、有序的放歸當?shù)匚锓N。對于已放生的野生動物不能簡單的一放了之,要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對其放歸后的種群遷移,生活習性進行研究對比,為以后的放歸提供科學參考。有研究者通過GPS技術對返歸洞庭湖地區(qū)的野生麋鹿種群進行遷移研究[9],另有研究者通過對比丹頂鶴野外放歸的差異,指出人工飼養(yǎng)的丹頂鶴由于投喂行為,對于人類活動無警戒性,雖然能自然繁殖,但沒有形成遷徙行為,這與野生丹頂鶴之間差距巨大[10]。通過對這些野生動物的放歸后的差異進行研究,可以為今后的人工飼養(yǎng)丹頂鶴的放歸以及其它鳥類野生動物保護及放歸具有參考意義。
3?放歸流程科學化
要堅持科學的放歸流程,通過學習野生動物的放歸科學,提高放歸效果。對于執(zhí)法過程中依法查獲的野生動物,應送往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進行救助,對野生動物個體進行病害檢疫,確保個體的健康;對野生動物的種類、原生地、捕獲圈養(yǎng)時間進行明確,為后期的放歸做好準備。
在放歸地點的選擇上,應堅持“從哪來,到哪去”的原則[11],盡可能地把野生動物放歸到發(fā)現(xiàn)地或者捕捉地。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放歸動物攜帶的疾病、寄生物、遺傳物質在野生種群中擴散,同時避免外來物種對本地動植物生態(tài)鏈帶來的破壞[12]。一些違法捕獵的野生動物,通過長途運輸,被買賣到市場中,監(jiān)管部門在查獲其活體后,不應盲目的就地放歸,而是要送往當?shù)匾吧鷦游锞戎行淖屑氳b定野生動物的種類,明確健康狀況是否容許放歸。對于沒有條件遣返放歸的,本地放歸時,要考慮到放歸地的環(huán)境、放歸地的生態(tài)鏈狀況要與原生地相似,保證野生動物放歸后有相應的生存環(huán)境及充足食物?,F(xiàn)以鳥類為例,加以說明。
3.1?放歸季節(jié)的選擇
一般春季領地緊張,冬季食物匱乏,不適宜放歸,會對放歸的野生動物造成傷害。每年3—5月份、9—11月份是鳥類遷徙季節(jié),應根據(jù)鳥類不同的遷徙習性,選擇不同的季節(jié)和時間進行放歸。遷徙中救治的鳥類,在康復后,應及時將其運往遷徙地,選擇合適的環(huán)境放歸。以避免長期飼養(yǎng)對其造成不利影響[13]。
3.2?放歸天氣的選擇
應避開惡劣的雷雨霜天氣,以免影響其正常活動。在白天活動的鳥類,應選擇上午的時間放飛,從而有足夠的時間適應周圍環(huán)境。對于夜間活動的鳥類,應選擇下午或者傍晚放飛,有利于其活動,從而減少晝行鳥類對其的威脅。
3.3?放歸方式選擇
有條件的地方應采取逐步放歸,使野生動物逐步適應野外生活。即采用“軟放歸”方式,在放歸區(qū)設置“圍欄”建立放歸適應區(qū),讓其適應一段時間,然后再打開籠或者圍欄,讓其自由出入。工作人員應在圍欄或者籠內投放食物跟水,但應逐步減少投放量,直到動物全部離去。對于年幼、適應性差、部分長期人工圈養(yǎng)過的野生動物,野外生存能力降低,對野外地理環(huán)境、氣候的適應性降低,直接放養(yǎng)后反而會因為不適應或者食物短缺而死亡,采取“軟放歸”有助于增加釋放后成活率[14]。有研究者通過對比2種不同的放歸方式,通過統(tǒng)計分析指出直接放歸觀察到的鳥類平均比例14.72%,撿到鳥類的平均數(shù)為7.2只;“軟放歸”觀察到的鳥類平均比例為40.85%,撿到鳥類的平均數(shù)為0.8只,可以看出“軟放歸”方式明顯優(yōu)于直接放歸[15]。
總體來說應根據(jù)動物種類和習性,確定放歸方式、時間、數(shù)量,放歸后不應強迫和驅趕動物,應該等動物情緒穩(wěn)定后,自行離去。同時放飛鳥類,不應拋起,應放在地面上等鳥類自然飛離。
對于野生動物的救助,要充分認識到野生動物救助機構的重要性,同時也要加強科學放歸的意識,認識到野生動物的放歸,不應該是隨意的,也要提高科學放歸水平,充分了解野生動物的生物學特性,了解其自然分布區(qū)域,棲息地野生動物種類,種群組成,種群數(shù)量,棲息地生境,天敵狀況,生活習性等。從而運用科學的方法讓其重新回歸自然。
參考文獻
[1] 呂皓.重返大自然的滅絕動物-黑嘴端鳳頭燕鷗、髭蟾、黑冠長臂猿在我國重現(xiàn)[J].科學生活,2006(12):8-9.
[2]何順福,居玉婷.淺談青海省野生動物救護[J].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2016,32(08):43.
[3]楊啟鴻,肖軍,涂文姬,等.2007-2016年云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拯救中心收容救護野生動物狀況調查[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8(07):216-218.
[4]李弛,詹超,鄧大軍,等.河南省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現(xiàn)狀探討[J].河南林業(yè)科技,2019,39(01):46-48.
[5]楊健.我國外來生物入侵的現(xiàn)狀及管理對策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13.
[6]周軍.放生不當危害不小[J].云南林業(yè),2017,38(06):60.
[7]趙明,王小鋒,劉亞荮.野生動物盲目放生的負面影響及建議[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2(16):218.
[8]孟翔宇.鞍山地區(qū)隨意放生野生動物問題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33):279.
[9]任靜.基于GPS技術的洞庭湖區(qū)野外放歸麋鹿種群遷移行為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9.
[10]吳曉宇.野外放歸丹頂鶴生境選擇與食物選擇的初步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17.
[11]劉楊,王忠艷.野生動物救護技術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展望[J].野生動物學報,2019,40(2):502-505.
[12]劉武俊.放生也要科學和合法[N].人民政協(xié)報,2016-07-05(12).
[13]李永芳.科學放生野生動物綜述[J].綠化與生活,2008(2):20-22.
[14]于沿澤,高朋.野生鳥類放歸自然(放生)技術操作規(guī)程研究[J].鄉(xiāng)村科技,2017(23):84-85.
[15]金志堃,劉秀梅,馮林貴,等.“漸式放歸”對收容鳥類成活率的影響[J].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16,41(04):233-235.
(責任編輯?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