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蓓蓓
【摘? 要】在小學科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當做附屬物,認為它可有可無,而是應該具有先行意識,向自然界的水學習,用滲透、體驗的方式將其與科學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像水融入水一樣合二為一才是上策。小學科學課同樣具有人文教育功能,關鍵是要充分提煉教材內容中的人文因素,尋找“事實”和“價值”的結合處。
【關鍵詞】小學科學;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引用郝京華教授的一句話:“有時候,決定一個人行為的不是知識,而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弊阋娝闹匾浴R虼?,在課程活動中,作為教師,就有責任、有義務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從而為他們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打下基礎。
一、滲透于科學教師備課中:源頭活水。
小學科學課涉及到科學探究、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這幾大領域,教學中常常會遇到明顯或不明顯的人文教育的學習內容。在備課時,我們就要有先行意識,在準備教學活動、學習材料或實驗材料時更要考慮設計與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相適應的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當進行到與其有關的環(huán)節(jié)時,要想辦法不露痕跡的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思想滲透進教學材料、師生活動中。
二、滲透于實驗器材準備中:滴水不漏。
教師和學生在準備實驗活動用具時遵循原則:珍愛生命、保護環(huán)境、勤儉節(jié)約。在材料的選擇時不能只考慮材料與實驗效果的關系,同時也應關注隱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內涵,全面兼顧,靈活選擇,使實驗材料發(fā)揮出更大的教育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案例:用“撿落葉”代替“摘綠葉”。三年級蘇教版科學《植物的一生》單元中,教材提出讓學生利用課內外時間在校園內進行一些觀察植物和搜集樹葉的活動。其中,在教學《校園里的植物》中認識各種形狀的葉子內容時,要求課前學生帶各種各樣的樹葉帶課堂上來。上課時,學生桌上放的是從枝條上摘來的碧綠的樹葉;在讓學生“觀察枝條上的樹葉”時,有學生干脆折了一些枝條帶進了教室??粗@些蔥綠的樹葉我不知道這節(jié)課改怎樣繼續(xù)下下去。我的改進措施:課前我和學生一起撿一些落葉,把落葉裝進塑料袋帶到課堂上來。這是一個榜樣作用的思想教育過程,也是以行動來影響、感染學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習“珍愛生命”、“保護環(huán)境”,很好地完成本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三、滲透于科學課堂教學中:水滴入水起漣漪。
1、訓練學生從“STS”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茖W技術的日新月異,出現(xiàn)了許多無法用現(xiàn)有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去判斷的問題。比如基因技術不僅能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還可以為根治人類遺傳病提供有效的方法,促進醫(yī)學的發(fā)展,但恐怖分子可以用它來進行恐怖襲擊、種族清洗,同時近年來關于基因改良作物可能對人體及環(huán)境造成潛在危險的觀念,已對全人類提出了警告。
2、借助實踐探究活動,體驗、學習嚴謹?shù)目茖W精神;
科學態(tài)度是人對客觀世界、自然規(guī)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是實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茖W教學活動中的觀察實驗、動手操作等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
3、結合科學學習活動體驗、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
我認為“勉強成了習慣,習慣成自然?!毙W科學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良好的習慣來源于細節(jié),我們科學教師要從細節(jié)入手,從點滴入手。
4、結合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團結合作與互助的精神。
學會正確處理好這些關系,建立并維持一個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對一個人將來的生活和事業(yè)的成功與否有重大影響。我們科學教學活動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大大縮小了學生之間的距離,便于溝通,而且打破了班級內原先自然形成的小團體,拓展了學生之間交往的廣度和深度。
5、巧抓教育契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我們在科學教學活動要抓住有關點滴,特別是我國的科學發(fā)展史和科學家的發(fā)明史方面,我們教師要以情導學,引起心靈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6、在科學教學中讓孩子親近自然、熱愛生命的滲透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第二單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和第三單元《生命之源-水》時,我?guī)е⒆幼叱鲂@,利用秋游帶孩子們去植物園和一些科技活動,把這些課待到自然環(huán)境中去上,讓孩子自己去收集資料,親歷感受他眼里的生命世界的絢麗多彩,孩子最后以做小詩和畫畫的形勢上交了一份份令我感動的作業(yè)。
四、滲透于課堂結束:若水無痕
一節(jié)課結束后,部分學習材料的處理問題也很重要。比如三年級上冊《生命之源——水》單元中每節(jié)課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水,與其最后一節(jié)課《地球上的水》課堂上去告訴學生愛護水、珍惜每一滴水。還不如在每一節(jié)課中就滲透珍惜水的概念,讓學生親身例行的每節(jié)課都不浪費一滴水來得有效的多。具體可以每節(jié)課下課后,教學活動中使用過的水該如何處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節(jié)課使用?收集起來留作他用?收集的水還能做些什么?這樣的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在無形之中就讓學生有了珍惜水資源的意識。特別是把《把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濃鹽水以及用在對比實驗中的清水直接倒掉太浪費了,而且不利于接下的知識點就是學會把水里的固體分離出來。這些讓學生親歷比教師強調要愛惜水資源、保護環(huán)境要強得多。
師愛非常偉大,而大愛無痕,它要像水那樣一點一點滋潤、浸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也許沒法非常充分的體現(xiàn)出來,但是在這些有趣的科學課堂上,在這樣民主、和諧、融洽的氣氛里,我們可以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使教育效果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小學科學,孫紅柳,2003·8
[3]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漢江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