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鍵盤成為溝通工具,人們往往敲字如飛,卻忽略漢字書寫,提筆忘字愈發(fā)常見。而人工智能時代下,漢字的書寫使用更是不容樂觀,語音識別系統(tǒng)的出現讓原本拼寫漢字都成為“繁瑣”的工作。而漢字承載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工具,因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學習和傳承漢字。即使在人工智能不斷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全面超越人類智能,所以對于漢字的保護還需要我們所有人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倡導全社會書寫漢字,保護漢字。
【關鍵詞】人工智能;保護漢字;傳承中華文化
一、引言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而如今步入互聯(lián)網時代幾十年以來,漢字拼音輸入也發(fā)展了二十多年。2010年光明網關于“在網絡時代如何看待漢字的書寫”的調查?說明:20.?96%的人很少用筆書寫漢字;14.?23%的?人經常寫錯別字;41.52%?的人經常提筆忘字;85.20%的人認為全民漢字書寫水平在下降。[1]這些現象的出現表明,漢字書寫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應用頻率已經出現逐漸減少的趨勢。而人工智能的出現及發(fā)展,漢字書寫的使用頻率更是令人堪憂。人工智能告訴我們,今后的語言文字交流方式,是“形體(如人臉)識別系統(tǒng)”和“語音識別系統(tǒng)”的天下,漢字在語文老師心目中,原有的“識、讀、寫”的教學內容,現在只要“識”“讀”即可,“寫”的功能馬上就會被形體識別和語音識別系統(tǒng)所取代。[2]語音識別系統(tǒng)和形體識別的出現讓原本拼寫漢字都成為“繁瑣”的工作,屆時,我們連書寫漢字都鮮能實現,又何談保護漢字、傳承漢字呢?
二、人工智能對漢字的沖擊
據調查,我國語音識別研究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2002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及其所屬模式科技(Pattek)公司發(fā)布了 “天語”中文語音系列產品——Pattek ASR,中文語音識別產品從此才開始不被國外公司壟斷。而語音識別系統(tǒng)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模式識別的系統(tǒng)。隨著語音識別系統(tǒng)的發(fā)展,中國科大訊飛開發(fā)出語音輸入的系統(tǒng),不僅可以通過語音輸入漢字,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人機耦合達到同聲傳譯的效果,即使目前發(fā)展還不能完全代替人工,但也是中國人工智能對于語言的發(fā)展一個重要開端。
然而,漢字在語音識別系統(tǒng)的沖擊下,在交際的過程中雖然不會湮滅,但是也因極少書寫,而對人們的漢字功底要求大大降低。即使有不會寫的漢字,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也可以很好地完成文字交流,這就導致人們識字時更注重漢字的音,而非形。然而中華文化素來博大精深,每個漢字都有其獨特意義。尤其在同音字繁雜的情況下,人工智能語言可以通過人機耦合的方式精準識別漢字,在這種情境下,離開人工智能,中國人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大量的錯別字。即使這樣,對人工智能已經產生依賴的人們,只會越來越漠視漢字的書寫。
三、人工智能對漢字語言的促進作用
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fā)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tǒng)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就其本質而言,是對人的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的逐漸完善,對漢字語言保護是有極大的貢獻的。著名學者周海中先生曾經指出:保護民族語言,有利于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fā)展,也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然而現在已經面臨著大量民族語言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在滅絕,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可以對瀕危語言進行模擬、延伸和擴展,這使得其在很大程度上對瀕危語言進行了保護??拼笥嶏w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尋找瀕危語言中不同尺度的音節(jié)語義之間的關聯(lián)和模式,在超強算力的服務器的協(xié)同配合下,最終形成語音庫,實現了瀕危語言的留存。[3]科大訊飛利用智能語音識別轉化技術,已經將多個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通過語音輸入法、翻譯機、自動評測以及播報中得到實際應用,極大的保護了瀕危語言。從這一點來看,漢字即使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也是一定不會被湮滅的,也一定會有更完善的人工智能技術去推動漢字的保護與發(fā)展。
四、人工智能時代下仍需夯實漢字基礎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人們對漢字的拼音要求也逐漸降低,即使是發(fā)音不標準也可以通過方言數據庫利用人機耦合的方式進行解碼加工,識別出正確的漢字。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漢字的辨識、拼讀能力都會逐漸下降。人工智能總歸不能代替人。社會的發(fā)展,歷史的進步,本質上仍是強調人本身,如果每個人都不重視漢字的書寫,又何談保護漢字呢?因此,保護漢字仍是要立足于人,要充分發(fā)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此前提下,支持、鼓勵更多的人學習漢字,夯實漢字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漢字書寫能力的下降,不僅會阻礙書面語言的交流,影響語言表達的精準性;從深層次上講,還會引起漢民族歷史文化的斷層。[4]中國漢字流傳了數千年,這一既平常又厚重的中國文化之根,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不能只成為少數人擁有的“技能”。而在此情況下,義務教育就成了夯實漢字基礎的重要途徑了。義務教育一直是中國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以及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義務教育中更應著重強調漢字、漢語的學習,讓更多的人在完成義務教育以后,仍對漢字有著深刻的記憶與理解,提高漢字書寫的準確率。而且,漢字書寫與應用的傳承其重點不能停留在教育之上,更應該著重于日常交際中,唯有真正的使用才能真正的傳承,唯有全民利用才能更好的傳播。
五、結語
漢字承載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工具,因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學習和傳承漢字。即使在人工智能不斷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全面超越人類智能,所以對于漢字的保護還需要我們所有人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利用人工智能手段,以批判的眼光對待人工智能對漢字交際的影響。倡導全社會書寫漢字,保護漢字,不僅要在教育中體現,而且要在日常交際上體現。多推出關于漢字書寫的活動、多宣傳書寫漢字的重要性,讓漢字書寫成為每個人的基本技能,漢字文化才能在最大程度的抵御人工智能的浪潮。
參考文獻:
[1]王莉.漢字手寫能力未可樂觀[N].光明日報2010?-11-?22(01).
[2]陳振濂.人工智能時代書法如何“華麗轉身”[N].人民論壇2017年第27期
[3]蔡莉.人工智能技術助力民族語言保護[N].來源于http://m.elecfans.com.2020-08
[4]牟玉華?葉冬連.數字時代大學生漢字書寫危機[N].現代大學教育.2012-05
作者簡介:
史夢嬌(1999.10~),女,內蒙古包頭市,本科,日語。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