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故事
婦產科醫(yī)生是一個很好的職業(yè),但也是一個困難的職業(yè),因為不僅要治病,還要“治”孕產媽媽的心。
婦產科醫(yī)生通過科普,給廣大孕產媽媽一些知識,對她們說說關心、溫柔的話,也是給予她們的最好支持。
黃醒華醫(yī)生曾為《父母必讀》雜志撰稿并主持《孕產問與答》專欄多年,記得那時候,不善使用電腦的她總是在約定交稿日的清晨,就通知我們到醫(yī)院取走稿子。每次看到她一筆一畫書寫工整的手稿都很感動,那是她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睡眠時間對科普工作的貢獻,也飽含著她對《父母必讀》雜志讀者的耐心與誠心。
80歲高齡的黃醒華醫(yī)生現在依然堅持每周出診一次,這次我們依然是在醫(yī)院里拜訪的她。她對自己職業(yè)的無比熱愛,對孕產媽媽的關懷與叮嚀,深深地感動著我們。
Q您還記得和《父母必讀》雜志“第一次”的故事嗎?
A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當時《父母必讀》雜志的編輯聽了我的發(fā)言后很有感觸。因為那時候我就在大大小小的婦產科會議上都強調要對孕產婦進行整體關懷,要關心她們的情緒,從情感上給予她們有效的支持。后來,雜志社編輯和我約了時間到婦產醫(yī)院拜訪我,希望我在雜志上寫一些給孕產媽媽看的科普文章,她來的那天,我就把我們室的很多年輕醫(yī)生都帶來了,介紹給她一起認識,有王欣醫(yī)生、翟桂榮醫(yī)生等,我希望的是不僅僅只有我一個人來做科普,而是更多的年輕婦產科醫(yī)生都能投入到科普中。
我一直覺得婦產科醫(yī)生的職責重大,因為人類的繁衍,需要一代比一代好,才會有所進步和發(fā)展,而如何讓這種繁衍變得更好,一大半責任其實都在婦產科醫(yī)生身上,因為婦產科醫(yī)生是除了父母之外,對一個小生命從最初期就最為關注和關懷的人。而這種關注和關懷,不僅僅是對孕媽媽和胎寶寶一些身體指標、數據的關注,比如孕媽媽體重長了多少,胎寶寶的心率是不是正常等,還包括要給孕媽媽一些孕育寶寶必要的知識,指導、幫助、鼓勵孕媽媽更好地完成孕育一個優(yōu)質的生命。
但是,婦產科醫(yī)生真的是太忙了,加班、急救是常態(tài),平時的門診接診量和手術量巨大,這可能也使婦產科醫(yī)生沒有過多的精力在問診的時候從精神、知識補充等層面支持孕媽媽,沒法和孕媽媽說很多的話,這也就是我當年做科普的初心,一方面,希望借助《父母必讀》雜志的力量,告訴正在經歷孕產的女性們更多的知識,提醒她們做哪些準備,怎樣去和肚子里的胎寶寶進行交流,什么情況怎樣應對,什么時候必須到醫(yī)院找醫(yī)生求助,等等,其實也表達了一位婦產科醫(yī)生對她們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的婦產科醫(yī)生在看了雜志的科普文章之后,也有對孕媽媽這類特殊病人進行人文關懷的意識,在確保孕媽媽一切身體指標都正常的情況下,也關心她們的情緒變化。
Q您看到現在的孕媽媽們最常見的問題是什么?您想和她們說些什么?
A我在門診中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吃了XX會不會傷到孩子”“我打了XX針會不會傷孩子”“我的胎動怎么那么慢/快”,等等。和10年、20年前的孕媽媽相比,現在的孕媽媽沒那么“皮實”了,但是對于很多孕產方面的專業(yè)知識知道得多了,不過,這里面也有個問題,那就是很多孕媽媽對一些知識一知半解時更容易緊張過度。
其實,不少女性對于生育這件事還是缺乏全面、科學的認識,比如如何孕育一個健康的孩子,怎么保護胎兒,如何體諒和保護好自己,希望生育前后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等等。孕期是一個新生命的起點,一個懷了孕的母親的心理狀態(tài)是怎樣的,她對自己的孩子的希望是什么,又為他做了哪些準備,這些都決定著這個小生命的未來。
不少孕媽媽在懷孕后認為應該對自己好點,多吃好的,但什么叫“好”?這需要一個科學、客觀的認識,比如不是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做、每天吃很多東西就叫好。孕媽媽應該對自己肚子里的寶寶有所了解:知道一個小受精卵是怎樣成長為一個胚胎,最后成為一個胎兒的;10個月里,胎兒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對外界的各種聲音或者刺激會有哪些反應,需要什么;媽媽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又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充分了解了這些知識,才是真正對自己好,對肚子里的寶寶好。
我還想對孕媽媽的家人,尤其是準爸爸說幾句話:孕媽媽的情緒總是很不穩(wěn)定,覺得委屈、總想哭是很正常的表現,作為她最親近的人,要理解她,更要給她百般的關懷,多勸慰。這個時期,多呵護孕媽媽,便是一種最有效的支持,對胎寶寶的健康成長更是非常有利。
Q您怎樣理解婦產科醫(yī)生這個職業(yè)?
A婦產科醫(yī)生跟其他醫(yī)生還是有點區(qū)別的,婦產科醫(yī)生的服務對象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或更多人(可能會遇上雙胞胎或多胞胎),因此承擔著更多的責任。更多時候,孕媽媽的身體什么事都沒有,懷孕挺順利的,但就是心理特別復雜,有特別多的擔心,對孩子也有很多期望,還有很多委屈。
我在門診經常遇到哭鼻子的孕媽媽。如果遇到這樣的病人,我們只完成一套冷冰冰的頭也不抬地寫病歷、問話、開方子的流程,對她并沒有什么幫助。怎樣才有幫助呢?其實,也特別簡單,握握她的手,拍拍她,哪怕只是抬起頭和她真誠地對視,溫柔地說一句話:“沒事的,別怕,咱們慢慢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边@就能給她們提供很好的支持。婦產科醫(yī)生一定不能只知道動刀,還要動嘴、動手,把孕媽媽當朋友,給她安慰,告訴她遇到問題該怎么做、該找誰解決,她心里有底兒了,就會少些擔心,多些自信。
這樣看來,婦產科醫(yī)生要把對自己的要求往上提一提,把自己要負的責任放得寬一些,除了看病,還要考慮怎樣為病人寬心,承擔一些幫助孕產婦調節(jié)心理的責任。尤其孕媽媽的心情好了,才能真正讓我們的孩子從胎兒期就健康成長。
我一直認為,醫(yī)學既是自然科學,但同時也是人文科學,病人光是吃藥、打針、開刀,病其實好不了,心理上的問題也要解決了才行,尤其是病人的心理和一般健康人的心理不一樣。醫(yī)學是針對一個完整的人的,不是針對物體,也不應該單獨針對某一種病,必須要考慮患者的心理問題,并且把這些問題解決,才算是真正的治病救人。
很多人都覺得醫(yī)生很神氣,但在我看來,醫(yī)生就是患者的仆人:讓你健康、讓你笑、讓你開心。因此醫(yī)生必須要有獻身精神,要有責任感,要深刻地知道,一位孕媽媽牽動的是一個家庭的喜怒哀樂。了解了自己職業(yè)的本質,就會對這個職業(yè)有更深的熱愛和投入。
Q您對《父母必讀》雜志的期望是什么?
A很多知識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傳來傳去,容易給孕媽媽造成更大的困惑。所以我很希望你們多組織一些孕媽媽的討論會,讓她們說一說想知道哪些孕產知識,有什么困惑,再根據她們的需求去找相應的專家進行解答,讓她們得到的知識更科學、準確,也讓她們有相互交流的機會。
黃醒華
曾任首都醫(yī)科大學北京婦產醫(yī)院圍產醫(yī)學科主任,WHO孕產婦及婦女保健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副主任,中華圍產醫(yī)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婦女保健學會副主任委員。獲國務院特殊津貼、衛(wèi)生部科技進步獎等多個重要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