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達 毛雁 柳彩志
摘要:學習評價是混合式學習中重要的一部分,該文主要根據(jù)“柯氏評估模型”的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結果層四個層級的特點和內(nèi)涵搭建評估框架。通過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進行多維度、多層次、全面客觀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柯氏評估模式;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0)05-0163-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1 概述
在“互聯(lián)網(wǎng)+泛在學習”的時代背景下,不斷發(fā)展的信息技術手段改變著高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在這種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它融合傳統(tǒng)課堂線下學習與網(wǎng)絡線上學習的兩大優(yōu)勢,成為新時期一種流行的學習模式。僅使用傳統(tǒng)方式對其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無疑是充滿局限的,本文以天津師范大學教育類通識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評價體系進行研究,設計構建多維度、多層次、全面客觀的教學評價體系,重點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與個性化學習需求,旨在通過此評價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熱情,從而改善學校通識課的教學效果。
2 混合式學習評價體系的設計原則
學習評價是指在混合式的學習中,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的價值判斷,是混合式學習學習中重要的一個部分,也是混合式學習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之一。[11支持混合式學習的評價體系設計可遵循下列原則:
(1)評價主體多元化
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評價中僅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評價形式是遠遠不夠的。學習者自身和學習同伴應配合教師參與評價,以此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和積極性。營造多元開放的評價氛圍,幫助學生在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同伴評價中反思和提高自己。
(2)評價內(nèi)容多維化
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是以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為基礎的。這就要求評價不僅要涉及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創(chuàng)新思維、學習成果等體現(xiàn)學習者綜合能力發(fā)展的要素,形成包含知識掌握、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三者并重的評價體系。
(3)評價手段多樣化
在混合式學習的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變化,獲取知識的環(huán)境不再局限于課堂,課程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平臺進行學習、交流和測試。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自然需要多樣化的評價手段來進行評價。例如可采取平臺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線測試、考勤記錄、成果展示等評價手段,以此增進教學生機,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4)評價方式過程化
TaYlor認為“持續(xù)的反饋和評價可以在學生和學習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使教學相長,且與未來的學習發(fā)展密切相關”。[2]這就意味著在評價時既要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課前準備、課堂學習、課后實踐三個大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使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有機結合。
3 混合式學習評價體系的設計要素
評價體系可以由評價目的、評價主體、評價內(nèi)容、評價模型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各有特點,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評價活動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明確各個評價要素的內(nèi)容與特點,對支持混合式學習的評價體系設計與構建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1)評價目的
混合式學習強調(diào)以學習者為中心,所以在對學生混合式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時,評價目的要從知識掌握、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三個方面去評價學習者的個人進步情況,給予學生有效積極的反饋,不斷改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2)評價主體
傳統(tǒng)學習評價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因此在支持混合式學習的評價體系中,評價應轉化為被評價者積極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發(fā)展的過程[3]。評價主體可包括平臺數(shù)據(jù)、教師、學習者,學習同伴,如此使評價結果更為全面客觀。
(3)評價內(nèi)容
支持混合式學習的評價內(nèi)容包括教師的教學、課程講授、資源設計以及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等。本文設計構建的評價體系重點關注的是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旨在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評價,給予學生積極有效的反饋,使其不斷反思進步。
(4)評價模型
針對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本文采用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四層評價模型。“柯氏評估模型”將學習效果分為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結果層四個漸進層次,并從這四個層次出發(fā),逐一深化地對效果進行評價[4]。
4 支持混合式學習的評價體系設計
本文以“柯氏評估模式”為模型,以教育類通識課《教育教學軟件分析與評價》為載體,結合混合式學習特點,從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結果層四個層級搭建評價體系框架。其中反應層包括線上學習態(tài)度、線下學習態(tài)度兩個指標;學習層包括知識掌握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協(xié)作學習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四個指標;行為層包括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學習態(tài)度變化兩個指標;結果層包括學習成果情況、后續(xù)發(fā)展情況兩個指標。值得注意的是“柯氏評估模式”指導下的評價體系,區(qū)別傳統(tǒng)評價體系的一點在于它的評價時間跨度相對較長,評價時間不局限于課程的授課時段,而是延伸到課程結束后的一段時間。
基于上述因素,在對評價體系框架的進一步完善中,以評價層級、評價指標、評價時間為維度構建模型,如圖1所示。在此基礎上,圍繞四個層級不同的特點與內(nèi)涵,搭建評價體系。
4.1 反應層評價設計
反應層主要評價學生對課程的反應、感受與態(tài)度,學生持積極熱情的態(tài)度投入到課程學習中,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教學效果,如圖2所示。該層的評價指標分為“線上學習態(tài)度”與“線下學習態(tài)度”兩個維度,每個維度細化為多個觀測點。對線上學習態(tài)度的評價,可通過學習平臺有關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功能來完成;對線下學習態(tài)度的評價,可通過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觀察和記錄來完成。這一層的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連續(xù)的,評價類型屬于過程評價。該層次的評價方法簡單可行,可以發(fā)現(xiàn)日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但不能全面監(jiān)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4.2 學習層評價設計
學習層主要對學生在網(wǎng)絡線上學習與課堂線下學習所取得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該層評價是整個評價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能最直觀有效的反映出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實施情況,如圖3所示。這一層的評價指標既涉及知識掌握也涉及實踐能力,分為四個維度,分別是“知識掌握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協(xié)作學習能力”和“交流表達能力”?!爸R掌握能力”由教師對學生課堂行為的觀察記錄與平臺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來完成對學生的評價;對于“自主學習能力”“協(xié)作學習能力”“交流表達能力”這三種實踐能力,可使用問卷形式將學習者、同伴、教師三種評價主體相結合來完成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有利于成就感的形成、目標的確定和個性化的培養(yǎng),使學生從評價對象成為評價的主體,提高學習的參與性;同伴的互評實際上是所有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和碰撞思維火花的過程,有利于全班學生的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同時,教師的評價有利于正確引導探究方向,保證評價的公平和公正,三者的結合使評價更科學、合理。[5]學習層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持續(xù)存在于授課全過程,在這一層級的評價可以實時觀察到學生知識技能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能夠使學習者隨時獲得反饋信息進而改進學習,但該層難以檢驗出學生在實際應用方面的表現(xiàn)。
4.3 行為層評價設計
行為層主要對學生在進行混合式學習后產(chǎn)生的行為變化進行評價,分為“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與“學習態(tài)度變化”兩個維度,如圖4所示?!皠?chuàng)新思維能力”細化為三個內(nèi)容,其中“課程論文創(chuàng)新”與“課程作品創(chuàng)新”是指在課程授課結束時由教師與同伴通過論文考試、作品分析的方式對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總結性評價,“反思辨析情況”是指在課程全過程中學生對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再認識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電子檔案袋中記錄的學生思辨能力的變化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習者則可通過問卷形式對自身思辨能力的情況進行評價?!皩W習態(tài)度變化”主要檢驗學生在課程中所學的知識、技能和觀念有沒有內(nèi)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行動的習得和改變是一個動態(tài)的長期過程,所以進行評價時可以在課程授課結束后的三個月內(nèi)通過學生填寫問卷以及教師進行訪談的范式進行追蹤評價,重點關注學生在課程前后的行為比較。
4.4 結果層評價設計
結果層主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后續(xù)發(fā)展進行評價?!皩W習成果情況”最常用的方式是進行標準化期末測試,測試的方式可分為線上或是線下,評價主體對應平臺數(shù)據(jù)與教師,是一種在課程授課結束時的總結性評價,如圖5所示?!昂罄m(xù)發(fā)展情況”則是通過學生競賽參與情況與作品獲獎情況來衡量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一指標的作用情況同樣需要時間支撐,這也是在傳統(tǒng)評價時很少涉及的原因。所以在對這一指標進行評價時,可充分利用網(wǎng)絡的信息采集能力和不受時空限制的優(yōu)勢,對所需信息通過電子檔案袋以及問卷的形式進行統(tǒng)計與收集,進而進行評價,在評價時要注意評價的針對性與時效性。
4.5 評價體系權重分配
支持混合式學習的評價指標確定后,接下來需要對各項指標進行權重賦值,也就是各指標之間的輕重關系以及在結果中所占的比重關系[6]。本文設計搭建的評價體系可以采用德爾菲法確定,權重確定過程如圖6所示。
(1)專家權重調(diào)查
根據(jù)構建的評價體系中的評價指標制定專家權重調(diào)查表,請專家對評價層級和評價指標的重要性分別進行排序。
(2)權重系數(shù)計算
對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排序結果進行量化計算,得到每個指標對應的權值。量化計算方式如下:假設在該層級的指標排序中有M個指標參與,排序在第一位的指標權值為M分,排序在第二位的指標權值為M-1分,以此方式類推,排在最后一位的指標權值為1分。對所有專家的各指標重要程度排序結果進行量化計算得出權值后,進行各指標權值的平均綜合得分,計算公式為:指標平均綜合得分=∑排位頻數(shù)*排位權值/排序總次數(shù)。最后根據(jù)同一層級下的所有指標,求出該指標的百分之的權重,計算公式為:百分制權重=(某一指標的平均權值*100)/同緯度下指標總分值。
【課例】以天津師范大學通識課《教育教學軟件分析與評價》為例,對于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結果層四個層級,共有10位專家使用上述方法進行權重系數(shù)的計算,得到“評價層級”的權重劃分,如表1所示。
(3)整體權重分配
整個評價體系的權重可通過德爾菲法進行確定,在確定四個評價層級分別的權重之后,可以確定每~層級下的評價指標的權重,最終可得到完整的權重值分配。
【課例】以天津師范大學通識課《教育教學軟件分析與評價》為例,本課程的評價權重分配如表2所示。針對該課程本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注重過程性評價,故學習層與行為層所占權重較多;由于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故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所占權重相當。
支持混合式學習的評價體系權重可由上述計算方法進行確定,各高??梢蛘n程制宜,根據(jù)實際運行情況進行權重的劃分,調(diào)整與決策。
5 結束語
混合式學習模式是在以信息技術支持教育教學背景下出現(xiàn)的新型學習模式,支持混合式學習的評價體系是保證混合式學習有效實施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混合式教學下學習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7],本文基于“柯氏評估模型”構建的初步評價框架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和指導性,各高校可以參照此評價體系結合各課程特點,不斷深入實踐完善,使其更加科學和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黃榮懷,周躍良,王迎編著,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62.
[2] Tyler 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Re-print edition)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57-58.
[3]吳興華.試論課程評價主體的多元化[J].教育與職業(yè),2008(23):95-96.
[4]時廣軍.“柯氏模式”在教學評價中的運用[J].廣州職業(yè)教育 論壇,2014,13(03):15-20.
[5]羅冬梅.混合學習模式下的教學過程設計與實施——以《網(wǎng) 絡教育應用》課程為例[Jl.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0,20(10):36-40.
[6]王丹華.基于混合式學習的學生過程性評價指標構建與應用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
[7]曹梅,李藝.網(wǎng)絡學習評價的意義及若干原則[Jl.教育科學,2002(05):50-52.
【通聯(lián)編輯:李雅琪】
收稿日期:2019-12-25
基金項目:天津師范大學教改項目,基于學校通識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2018
作者簡介:宋達(1996-),女,天津人,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技術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資源建設和遠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