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
我們在寫記敘文時,常依賴人物對話來推動故事的情節(jié),缺少其他方面的設計;或平鋪直敘交代事件,失于平淡。其實,好的記敘文要能在方寸之間給人以雄奇的閱讀體驗,這樣才能在眾多考場作文中脫穎而出,而這離不開情節(jié)的巧妙編排。
記敘文要好看,需要騰挪跌宕的構思。但若一味著眼于情節(jié)的突轉,人物形象易搖擺不定,導致難以取信于讀者。因此,在編排情節(jié)之前,我們應該先把準讀者的情感脈搏,讓讀者的情感跨越語言的藩籬,真實地流淌在虛擬的故事世界中。列夫·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指出:“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并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線條、色彩,以及藝術語言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這種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這句話為我們道出了記敘文寫作的核心路徑。在日常寫作中,我們可以將它細化成以下四個步驟:
1.捕捉周邊人的情感,并分析這種情感來源于何處,如何驅動了周邊世界的運轉。
2.圈畫出初次閱讀寫作材料時最能觸動人心的那部分,并發(fā)掘出人物的情感。
3.思考哪一種情感與人物應有的情感是有沖突的,并分析這一情感源自何處。
4.重寫寫作材料中的這一片段,通過生動的動作、語言等描寫出人物的情感沖突。
故事人物大體可分為席勒式和莎士比亞式兩類。前者依據時代精神塑造,性格單一,主題先行,具有教育意義,例如《老人與海》中的圣地亞哥;后者按照現實面貌塑造,性格復雜豐滿,充滿發(fā)展變化,例如《紅樓夢》中的女性形象。兩者各具魅力,難分上下,但在具體創(chuàng)作的時候,后者的難度略高于前者。因此,初學者可以先依循1、2、4的順序進行練習,待諳熟后,再補入第3個步驟以進一步豐滿人物形象,提升情感強度。
把準讀者的情感脈搏后,讀者才愿意追隨情節(jié)。但是,情感本身往往不能獨立存在,無端的歡喜與愁緒,可以寫成詩篇,卻難以構成故事。故事人物的情感必須依托于具體的生活事件,隨著生活事件的展開,情感方能蔓延滋長。希區(qū)柯克曾說過,一個好的故事就是“生活,剔除了平庸無聊的生活”??紙鲎魑淖謹涤邢?,要在方寸之間,慢慢鋪陳細碎冗雜的人和事,即使充盈著生活氣息,也會令人不勝其煩。因此,我們要在文中的故事中制造困難,只有困難纏身的人物,才值得讀者追隨,也能讓讀者獲得情感的滿足。
一個好的故事,在內容上來說應該具有情感的綿延,在技術上來說應該從生活難題入手。日常寫作中,我們習慣于在故事的開篇展示人物背景、介紹故事場景;也總愛以抒情文字開頭,渲染故事氛圍。其實,讀者真正感興趣的是人物,我們大可讓人物先登場,在人物行動的過程中再逐步糅進那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適時的抒情描寫。以高海濤《一串墨點》(載《微型小說選刊》1995年第8期)為例,故事開篇這樣寫道:
生產資料公司吳經理正在家寫他的回憶文章。
“1945年3月的一天,我們駐在魏民村,我在一個老鄉(xiāng)家里起草與鬼子的作戰(zhàn)計劃。突然,鋼筆不漏水了,我很急,一甩鋼筆,墻上留下一串墨點。我繼續(xù)起草計劃?!?/p>
“警衛(wèi)員來報:鬼子離村子還有2里遠?!?/p>
“全體集合,迅速轉移。我說完,馬上收拾文件和紙張。隊伍迅速撤離了村子。我忽然想到鬼子是很狡猾的,那一串墨點可能會給村民帶來滅頂之災……”
剛寫到這里,響起低低的敲門聲。他急忙去開門,門口站了個土里土氣的魏民村委主任,經理的臉上立時陰云密布。
這個故事以今昔對照的交錯結構推進,講述了一個曾在生死攸關之際仍堅持以民為本的好干部,在經濟建設的浪潮中喪失信念、為政不廉甚至腐化墮落的故事。故事以人物行動開篇,繼而以回憶錄的形式呈現出一個兩難的處境:收拾文件迅速撤離,還是清除墨點規(guī)避風險?開篇從難題入手,一來能以沖突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二來能以懸念“咬住”讀者,三來可以從生活難題寫到情感沖突,順理成章。一舉三得,不妨一試!建議大家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驟練習:
1.閱讀寫作材料時,盡可能地羅列出人物面臨的困難。
2.找出自己能駕馭且對立沖突的一組困難,并將之呈現在故事開篇。
3.將這一組困難發(fā)展成困境甚至是絕境,并增加賭注來增強情感的沖突。
從生活難題入手,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難題是否吻合現實生活的事理邏輯。若身處其間的人物仍有其他可行的選擇,這一難題便無法成立。仍以《一串墨點》為例,若留下的不是一串墨點,而是其他更貼近老鄉(xiāng)生活且不易于被發(fā)現的其他事物,老鄉(xiāng)們就有了解釋或逃脫的可能;再若鬼子離村仍較遠,吳經理也就有充足的時間來清除墨點、收拾文件。因此,當我們設置難題時,需要封閉所有的逃生通道,將難題升級至困境甚至絕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取信于讀者。
此外,如果我們不斷增加選擇的賭注,人物在絕境中的意志之戰(zhàn)也會更加精彩。在《一串墨點》中,亟待收拾的文件上寫的是與鬼子的作戰(zhàn)計劃,一邊是全村鄉(xiāng)民的性命,一邊是全體將士的未來,孰輕孰重,實難抉擇。我們對自己筆下的人物難免充滿著溫情,但決不能過于心慈手軟。我們應該讓人物迎難而上,直面困難。人物的煉獄感越強,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投資就越重,最終達到的審美快感也才越令人滿意。
從生活難題入手,逐步剖析人物的情感困境,這是好故事的起點與中點。但過了中點后,人物就應該用行動實現突圍,最終抵達故事的終點。
反應與行動是敘事的兩大節(jié)拍,前者包含情感、分析和對策,后者包含目標、障礙和結果,兩者緩急相和,從而使得敘事張弛有度。前文所講的情感困境實則是一個反應節(jié)拍,它固然實現了讀者的情感投資,但也使得敘事停滯不前,因此,此時便亟待一次突圍行動,將故事引向高潮。困境沖突時的郁結與抵達終點時的快意,兩相對照,構成跌宕之勢,最終使得讀者情感起伏跌宕。
人物行動的方向指向故事的主題,這應該在下筆前已構思完成。但在具體寫作時,行為又應該如何展開呢?美國當代小說家杰西卡·佩奇·莫雷爾在《來稿恕難錄用———為什么你總是被退稿》中指出:“場景就像一部機器上的不同齒輪,它們目標一致,共同作用,才形成了精彩的故事?!逼鋵?,無論是反應節(jié)拍,還是行動節(jié)拍,都必須依托一個合理的場景,無法脫離特定的時空而獨立存在,人物行動展開所在的場景即為行動場景,我們可以按照以下四步來練習行動場景的描述:
1.選擇或建構一個適合展開正面沖突的場景。
2.這個場景中有哪些要素?刪去不帶有情感傾向且不助于交代背景的要素。
3.明確一個視角人物,以其感受到的順序重新排列要素。
4.依據“要素與反應”公式,突出視角人物的感觸,從而引起讀者共鳴。
行動場景中,除了人物展開行動之外,還存在著許多紛繁復雜的要素,如聲音、氣味、光線等。這些要素組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個行動場景,既能構成敘事節(jié)奏的延宕起伏,也能營造出真實的情境感。當然,我們應該注意,場景中的任何要素都應服務于敘事,與人物情感、行為皆無關聯的要素應該要毫不猶豫地砍去。以茅盾《子夜》中吳老太爺進城的一段場景為例:
汽車發(fā)瘋似的向前飛跑。吳老太爺向前看。天哪!幾百個亮著燈光的窗洞像幾百只怪眼睛,高聳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撲到吳老太爺眼前,忽地又沒有了;光禿禿的平地拔立的路燈桿,無窮無盡地,一桿接一桿地,向吳老太爺臉前打來,忽地又沒有了……
近了!近了!吳老太爺閉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覺得他的頭顱仿佛是在頸脖子上旋轉;他眼前是紅的,黃的,綠的,黑的,發(fā)光的,立方體的,圓錐形的,———混雜的一團,在那里跳,在那里轉;他耳朵里灌滿了轟,轟,轟!軋,軋,軋!啵,啵,啵!猛烈嘈雜的聲浪會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茅盾選取了電燈、摩天建筑、路燈桿等城市特有的物象,并在具體寫作時,以吳老太爺的視角重新進行了組織排列。此外,茅盾幾乎在每一處要素后,都緊跟上人物的反應。光有要素,往往不明其用意;而光有反應,又無法讓讀者感同身受。因此,行動場景的描述最好能依據“要素與反應”公式,既描述場景,又推進行動。
寫記敘文時,講一個好故事,需要天賦、閱歷、激情與胸懷,但將之訴諸文字,也離不開寫作的技巧。情感驅動、難題入手、行動突圍,掌握這三個方法,或可幫助我們在考場上快速構思成文。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習近平代表黨和國家,給為新中國建設和發(fā)展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頒發(fā)勛章和獎章。核物理學家于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教育家于漪、防沙治沙的楷模王有德、“敦煌女兒”樊錦詩……他們胸前金燦燦的獎章,仿佛在向我們生動地講述著奮斗者的故事,折射出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的精神,告訴我們平凡的人也可以擁有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創(chuàng)造不平凡的成就。
這段文字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以“一枚獎章的故事”為題,寫一篇記敘文,標題自擬。要求:思想健康,有細節(jié)、有描寫,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