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新
很多教師在和家長溝通時經(jīng)常用一個句子:“請各位家長配合。”這個句子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它把孩子們排除在外了。教師與家長打交道,其實是為了孩子。
所以,教師對家長提出任何要求的時候,一定要從孩子的需求點出發(fā),讓家長尊重、在意孩子的需求與感受,這樣他們會更好地配合教師。
一、引導家長重視孩子在人前的感受
我們學校的校服分夏季套裝和秋季套裝。在夏天和秋天,周一要求孩子們穿校服,因為有升旗儀式。細心的班主任會在周五放學時向孩子們強調,甚至周日晚上還給家長發(fā)提醒消息。但是到了周一,仍會有幾個孩子忘穿校服。
學生不按要求穿校服,在有些家長看來不是什么大事。但對于班主任而言,這是工作不到位的標志,相關負責人會給予提醒甚至批評。這時候的班主任,需要聯(lián)系沒穿校服的孩子家長,希望他們能在升旗儀式前把校服送過來。但不是所有的聯(lián)系都會有好的效果,有的家長會以“我們都在上班”為由婉拒教師的要求。
這樣的現(xiàn)象我也遇到過。一次我聯(lián)系家長的時候,對方很簡單地回復我:“我們都在上班,家里沒人,可不可以這次算了?下次我們一定注意?!彪娫掃@頭的我,溫和地對他說:“可以的。我保證不會因為孩子沒穿校服而批評他,但是,所有的小朋友都穿著校服,就他沒穿,估計孩子會很尷尬、很難堪的?!苯Y果,在升旗儀式之前,家長把孩子的校服送來了。
這個案例極大地啟發(fā)了我。教師在向家長提要求的時候,不要提他們的不配合給教師帶來的麻煩,而是要強調他們的不支持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處境。
放學后,有時個別家長沒有準時來接孩子,教師一邊有會議必須參加,一邊又要陪孩子在校門口等家長,內心十分焦急。在終于看到家長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對方:“您遲到了,該跟孩子道個歉哦!大家都走了,就他被留下來在門口等著。孩子會難過的?!?/p>
孩子上體育課要用的跳繩始終沒有、數(shù)學課上要用的七巧板始終沒有、美術課要用的工具經(jīng)常缺這少那,我會告訴家長:您的孩子什么東西又沒有帶,他經(jīng)常會可憐兮兮地喊“老師,我沒有”。我會盡量幫孩子借。但有時候孩子低頭不語,那時候他一定特別難受。
在節(jié)目彩排的時候,家長忘了給孩子帶演出服又懶得送過來的時候,我會對家長說:“大人也許覺得沒關系的??墒呛⒆涌吹絼e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演出服,自己卻沒穿,會很難過的。”
基于孩子感受的表達,能夠觸動家長的內心,讓他們盡力配合教師的要求。
二、引導孩子要求被家長更好地尊重
班里有好幾個孩子,入學一兩個月,各方面的表現(xiàn)就比較“突出”了。這個“突出”,不是因為他們的優(yōu)秀,而是各方面的滯后。留心關注一下,會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的名字經(jīng)常被老師點到。
“小何,你早一點來上學,爭取晨會課能參加?!?/p>
“小淵,昨天發(fā)下去的小練習今天要交的,你又沒帶。明天帶過來?!?/p>
“晨晨,今天下午有廣播操比賽,你又沒穿校服。家里有人能幫你送來嗎?”
…………
盡管我的提醒與詢問很溫和,但我能感受到孩子的難堪。這樣的提醒與詢問持續(xù)、集中地在幾個孩子身上發(fā)生,僅僅靠事后的單獨聯(lián)系與提醒已經(jīng)不足以解決問題。
平時的家校聯(lián)系中,我會群發(fā)相關觀點:“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尊重孩子在集體中的感受。一個孩子經(jīng)常在同學、老師面前沒面子,他以后可能會自卑,也許他會因此而不愿意追求上進?!?/p>
“被尊重感受”也是可以教給孩子的,并讓孩子去跟父母提這樣的要求。
我跟孩子們分享小夏同學的媽媽對他的尊重:美術老師布置畫一幅畫,小夏需要畫到一個亭子,但是他一時又想不好怎樣畫。媽媽知道了,就用手機給他查圖片,查到一個小夏理想中的亭子模樣,他在這個基礎上,完成了自己的畫。我對孩子們說:“我認為小夏的媽媽很尊重他,在意他在美術老師眼里的形象——小夏的畫完成得好,老師會表揚他,他就可以很神氣了?!蔽視堰@樣的觀點群發(fā)給家長,向家長傳達“孩子需要被尊重”的理念。
這樣的次數(shù)多了,有時候小朋友的回執(zhí)忘了帶、借我手機給家長打電話時會 說:“你們不尊重我,不把回執(zhí)簽好!”也有小朋友會這樣表揚家長:“我覺得爸爸媽媽很尊重我,他們每天都會看老師的通知,看需要做什么、帶什么,幫助我完成。”
孩子們自己對父母提要求,遠比教師苦口婆心要求家長配合更有效。
三、孩子個體被尊重后會有正向反饋
我們的美術老師負責全年級的美術教學,她對我說:“你們班一直是最干凈的?!北3指蓛羰切枰痰?。而前提是教會孩子們重視自己的個人衛(wèi)生,尊重自己的個人形象。
我強調孩子們注意個人衛(wèi)生。夏天要求他們天天換衣服,春秋兩季要求經(jīng)常換內衣。到了冬天,我會調查孩子們有沒有天天洗澡,天天換內褲和襪子。我還會提醒他們注意保持衣服整潔,不要弄臟。如果臟了,要及時換洗。我會經(jīng)常贊美外套干干凈凈的小朋友。這樣的熏陶教育,會幫助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只有孩子們有了明確的個人衛(wèi)生意識,有了基本的審美觀念,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他們才會對保持公共衛(wèi)生形成習慣。
我從來不提“班級衛(wèi)生”這樣的大詞。我只是告訴他們,我很在意他們的桌面是否干凈。誰的桌子干凈,我會表揚;誰的桌子臟了,我會批評。甚至,開學迄今,我不遺余力組織了兩次擦桌子活動——每個小朋友自帶小毛巾等,把桌面和桌斗擦了又擦。每節(jié)課的課前兩分鐘,只要我自己沒課,我必定在教室巡視,要求把桌椅拉好對齊,把地面紙屑撿干凈。我會及時表揚:“某某小朋友的地面總是保持得很干凈,他非常講究衛(wèi)生。”
【結語】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讓孩子朝向真善美成長,這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在家長配合不到位的時候,教師不必多次強調“請多支持教師工作”,而是幫助他們理解孩子在教師面前、在同伴面前的感受,尊重孩子在群體中的個人形象。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去向父母要求“被尊重”。一個尊重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朝向真善美發(fā)展,才會保持美好的個人形象。由一群尊重個人形象的孩子組成的班集體,其紀律、衛(wèi)生、作業(yè)等各方面自然不會差。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