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耿廣 郝蒙 劉樹芳 白洪忠
肺動脈栓塞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疾病[1],好發(fā)于中老年人、術后長期臥床、孕產婦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因為下肢靜脈血栓脫落而來,也可由血液高凝狀態(tài)引起,臨床根據病程分為急性肺動脈栓塞和慢性肺動脈栓塞。急性肺動脈栓塞起病急、危害大、致死率高,需及時采取有效方法治療以挽救生命、減少并發(fā)癥。治療方案需根據血栓大小、范圍以及時間制定[2]:急性血栓的治療手段包括內科溶栓、外科切開取栓或者導管介入等方法;亞急性血栓或者慢性血栓患者,根據病情綜合考慮,可采用抗凝手段治療防止血栓進展,或者擇期手術以及介入治療改善預后;當部分慢性肺動脈栓塞患者代償性側枝循環(huán)建立,可姑息治療。故及時發(fā)現肺動脈栓塞,并根據血栓形成時間,危害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對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3]。本研究通過制備家兔肺動脈栓塞模型,追蹤肺動脈血栓在無外界因素干擾下隨時間變化的影像學改變,以及實驗室D-二聚體變化曲線,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1.1 實驗動物 健康中國大耳白兔30只,體重3.6~4.2 kg,雌雄不限。由河北醫(yī)科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符合醫(yī)學實驗動物標準。
1.2 實驗方法 將中國大耳白兔制備肺動脈栓塞模型,分別于栓塞當天、3 d、7 d、14 d、21 d和28 d分別對家兔進行CTPA掃描和血D-二聚體,追蹤檢測,描述各時段血栓形態(tài)變化及分布和D-二聚體時間曲線。
1.3 掃描方法 CT掃描采用西門子64排螺旋CT,螺距(Pitch)為0.969∶1,電壓80 kV,電流200 sMA,層厚2.5 mm,重建1.25 mm,肺動脈造影應用雙筒高壓注射器,對比劑碘海醇350,以1∶4比例稀釋,參照小兒應用計量 2 ml/kg計算,注射速率2 ml/s,相同速率推注12 ml 0.9%氯化鈉溶液將導管中造影劑推入體內。掃描范圍自胸廓入口至隔肌層面。數據由后處理工作站進行多平面MPR、最大密度重建MIP及VR容積重建,采集相關數據。
1.4 圖像評判標準 Ⅰ級:血管直徑≥5 mm;Ⅱ級:5.0 mm>血管直徑≥3.0 mm;Ⅲ級:3.0 mm>血管直徑≥2 mm;根據參考文獻[1,4,5]將血栓形態(tài)分為:Ⅰ型:管腔中心充盈缺損,周邊可見對比劑通過;Ⅱ型:附壁充盈缺損可見一側血管壁并凸向腔內;Ⅲ型:附壁充盈缺損與管壁密切相關,游離緣凹向管壁;Ⅳ型:騎跨型血栓;Ⅴ型:為血管完全不顯影,遠端肺動脈分支缺失。
1.5 D-二聚體檢測 所有家兔制備肺動脈栓塞模型,追蹤檢測栓塞前、栓塞后1 d、3 d、7 d、14 d、21 d、28 d D-二聚體,數據完整者描繪D-二聚體變化曲線。
2.1 實驗情況 實驗動物30只,追蹤資料完整7只,失敗23只,其中血栓注入過量和麻醉意外3只,其余20只數據不完整。共監(jiān)測葉、段及以上直徑>2 mm血管91支,血栓注入33處,隨訪血栓栓塞當天、3 d、7 d、14 d、21 d和28 d情況。
2.2 血栓形態(tài)的改變
2.2.1 不同血栓數量變化趨勢:血栓注入早期(1~7 d),以Ⅴ型血栓(分支肺動脈完全不顯影)和Ⅰ型血栓(漂浮于管腔中央的充盈缺損)表現居多,分別為11處和8處,其次為Ⅳ(騎跨型血栓)型血栓和Ⅱ型(附壁充盈缺損凸面向腔內)為7處,未見Ⅲ型血栓(附壁充盈缺損,偏于一側凹向血管壁血栓)出現;肺動脈栓塞中期(血栓形成7~14 d):Ⅱ型(附壁充盈缺損并凸向腔內)數量急劇增加至12處,Ⅲ型血栓出現并上升為5處,隨時間延續(xù)不斷增加,其余Ⅰ、Ⅳ、Ⅴ型各血栓型血栓不同程度減少、減小并向下一級分支血管移動,尤以Ⅳ(騎跨型血栓)為著;栓塞后3~4周為慢性血栓,慢性血栓以Ⅲ型血栓居多,其他各型血栓均有所下降,且血栓明顯減小。故Ⅰ型血栓、Ⅳ型血栓常見于急性期血栓,Ⅱ型血栓常見于亞急性期,Ⅲ型血栓常見于慢性,Ⅴ型血栓各期均可見,急性期較多,慢性期也可見,且多位于較小動脈,故無法根據Ⅴ型形態(tài)判斷急慢性血栓。見表1,圖1。
表1 CT血栓形態(tài)與時相 只
2.2.2 各形態(tài)血栓累及血管面積變化:隨訪4周發(fā)現,部分血栓數量下降變化并不明顯,但血栓形態(tài)及大小、位置不斷改變,從血栓累及血管面積的變化可發(fā)現各個不同時期,不同形態(tài)的血栓的變化趨勢。Ⅰ型血栓所累及血管面積總和由早期140.36 mm2呈明顯遞減趨勢,下降到栓塞后28 d 13.2 mm2,血栓逐漸減小,部分血栓轉變?yōu)楦奖冖蛐脱?、Ⅲ型血栓,尚有部分血栓脫落進入下一級肺動脈轉變?yōu)槎渭皝喍畏蝿用}遠端Ⅴ型血栓或吸收消散;Ⅱ型血栓在栓塞后7~14 d,出現一個小的波峰,由栓塞當天急性期累及血管面積66.95 mm2,到中期123.62 mm2,部分血栓由Ⅰ、Ⅳ型血栓轉變而來, 28 d血栓累及血管面積55.36 mm2,其中大部分血栓減小甚至消失,小部分血栓轉化為Ⅲ型、Ⅴ型血栓;Ⅲ型血栓表現為飄浮附壁血栓,貼壁并凹向管壁,肺動脈栓塞早期未見此種表現,隨著時間推移,Ⅲ型血栓累及面積逐漸增多,慢性血栓累及血管面積124 mm2,Ⅳ型血栓和Ⅴ型血栓,累及血管趨勢圖形相似,由栓塞早期迅速減少,至栓塞中期其他類似血栓脫落下行而致累及血管面積增加,后期逐漸減少。見表2,圖2。
圖1 血栓形態(tài)變化;橫坐標為血栓植入時間,縱坐標為血栓數量
血栓形態(tài)及受累血管面積變化關系 mm2
圖2血栓累及血管面積變化趨勢;橫坐標為血栓植入時間,縱坐標為血栓累及血管截面積(mm2)
2.3 肺動脈栓塞血液D-二聚體曲線 所有家兔制備肺動脈栓塞模型,追蹤檢測栓塞前、栓塞后1 d、3 d、7 d、14 d、21 d、28 d D-二聚體,數據資料完整7只,分別獲得7組D-二聚體數值,并繪制時間D-二聚體曲線。家兔栓塞栓塞后3~7 d出現D-二聚體峰值,多位于14 d左右開始回落,21 d后基本恢復正常。見表3,圖3。
表3 肺動脈栓塞血液D-二聚體曲線
圖3 家兔D-二聚體時間曲線
3.1 血栓形態(tài)與時相 本研究顯示:家兔肺動脈栓塞模型中,肺動脈栓塞早期血栓以Ⅰ型、Ⅴ型血栓多見,其次為Ⅳ型血栓,部分較大血栓或表現為Ⅳ型騎跨型血栓,葉、段級血栓多表現為Ⅰ型,較小直徑肺動脈內血栓多表現為Ⅴ型,部分為上游血栓阻塞而導致下游未見顯影;中期肺動脈栓塞中期(血栓形成1~2周):Ⅱ型數量明顯增加,Ⅲ型血栓出現并上升,提示:血栓附壁,隨時間延續(xù)不斷增加,其余Ⅰ、Ⅳ、Ⅴ型各血栓型血栓不同程度減少、減小并向下一級分支血管移動,尤以Ⅳ(騎跨型血栓)為著;栓塞后3~4周為慢性血栓,慢性血栓以Ⅲ型血栓居多,附壁機化。其他各型血栓均有所下降,且血栓明顯減小。
肺動脈栓塞形成是一動態(tài)過程,多來源于下肢靜脈血栓脫落[6],或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導致[7],新鮮血栓的形成以血小板為主要成分,由于含水量高,其細胞比例與血液相似,多飄浮于血管腔,較大者或騎跨于血管分叉處,與血管壁無粘連,血細胞沉積較少,故其形態(tài)學上常表現為Ⅰ型漂浮于肺動脈管腔內的充盈缺損,周邊可有造影劑通過;或Ⅳ型血栓,當血栓擁堵血管,造成遠端分支無血流通過,可表現為Ⅴ型血栓,為血管完全不顯影。 經過一定時間后,由于血栓內水分被吸收,血紅蛋白濃縮,栓子輕度機化回縮,血栓的CT值隨之增高,表現為附壁充盈缺損并凸向腔內。血栓進一步機化,與血管壁緊密黏附不易脫落,部分毛細血管進入血栓,進一步機化再通,此時血栓與血管壁緊密較大面積相接且栓子脫水回縮并凹向管壁。 繼續(xù)發(fā)展可以再通或鈣化[7]。內科溶栓效果差。 如血栓內有鈣化,則提示慢性血栓,內科溶栓治療無效。 應介入或外科治療 。故CTPA對肺動脈栓塞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8],對急慢性血栓的評估具有較高診斷價值。
3.2 D-二聚體時間曲線 D-二聚體是交聯纖維蛋白經纖溶酶降解作用過程的終末產物,其含量增高表明體內有血栓形成及溶解發(fā)生,可作為無創(chuàng)傷性的體內血栓形成的指標[9]。據報道D-二聚體在PTE診斷中其敏感性和陰性預期值分別為79%~100%和76%~100%[10]。本組動物實驗數據完整的7組中,可觀察到D-二聚體隨著肺動脈栓塞時間的變化曲線,雖然D-二聚體峰值不盡相同,但峰值基本出現在栓塞后3~7 d, 于栓塞后14 d左右開始回落,故D-二聚體對肺動脈栓塞的診斷具有一定價值,并且隨時間延續(xù)和血凝狀態(tài)的改變,D-二聚體的變化曲線是有意義的。
本實驗采用單因素條件進行數據采集,但在臨床實踐中,患者通常存在多因素影響,例如下肢靜脈血栓或體內高凝狀態(tài)[11],以及肺動脈高壓等因素[12,13],均可引起血中D-二聚體升高,故單一依靠血D-二聚體的變化來判斷肺動脈血栓的時相并不科學,須結合臨床及影像檢查,綜合分析評價更為可靠,在臨床治療過程中,D-二聚體指標的曲線變化可作為治療監(jiān)測的觀察手段,較CT增強復查隨訪損傷小,而CTPA對血栓形態(tài)的顯示,可為血栓形成時相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