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李福琴 廖奕
摘 ?要:北京成像理論與技術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是在北京“十三五”堅持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核心,以人才發(fā)展為支撐的發(fā)展策略的背景下,形成的新型跨學科科研平臺。中心為了完成“優(yōu)化集成成像系統(tǒng),引領成像理論與技術發(fā)展,實現高端成像設備和關鍵技術國產化的重大創(chuàng)新任務”,形成了多維度的管理體系。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心在該管理體系下的建設實踐,探討了中心管理模式發(fā)展的新方向,以期對我國高??鐚W科科研平臺管理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多維度管理;高精尖中心; 協(xié)同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13-0021-05
Abstract: The Beijing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for Imag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is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 the context of Beijing's "13th Five-Year Plan"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insists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core and talent development as the support. The center has formed a multidimensional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major innovation task of optimizing the integrated imaging system,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and realizing the localization of high-end imaging equipment and key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e center under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er management mode, so 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mode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 our country's universities.
Keywords: multidimensional management;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作出深入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步入以跟蹤為主轉向跟蹤和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tǒng)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在國家發(fā)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顯,在全球創(chuàng)新版圖中的位置進一步提升。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行列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還存在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和深層次問題,主要表現為: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特別是原創(chuàng)能力還有很大差距,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在此基礎上,北京市政府設立高校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是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北京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四個中心”核心功能定位的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是適應北京高精尖經濟結構調整,深化科技創(chuàng)新體制改革,復興科學精神、釋放“人”的創(chuàng)造力轉變的一個新起點。
2015年北京市教委啟動了“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計劃”[1],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成像理論與技術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以下稱“中心”)作為首批認定的高精尖中心之一[2],以服務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首都建設為出發(fā)點;以統(tǒng)籌推進學校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計劃為契機;以高水平的優(yōu)勢學科為支撐,整合國內國際優(yōu)質資源、創(chuàng)新人員聘任和科學研究的機制體制,激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努力建設人才一流、科研一流、管理一流的科技特區(qū)和人才特區(qū),打造突破型、引領型和平臺型一體的成像領域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中心結合教委對高精尖中心發(fā)展文件[3]指導,以及首都師范大學和中心發(fā)展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并建立了多維度管理體系[4]。
一、多維度管理體系分析
(一)加強頂層設計,高起點謀劃成像理論與技術研究格局
中心在機制體制建設、人才引進和培養(yǎng)方式、考核評價與獎勵激勵機制等方面先試先行,著力打造一流科研隊伍,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同時加強本土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建立國內與國外創(chuàng)新資源深度融合、科研與應用相互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與人才培養(yǎng)有機結合、學校與國內外院校和科研院所協(xié)同創(chuàng)新、科研與學科共同發(fā)展的長效機制。中心聚焦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重大戰(zhàn)略需求,開展全局性、前瞻性問題研究,著力實現成像理論和技術的突破,強化創(chuàng)新成果與產業(yè)對接,搭建高校創(chuàng)新資源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服務的產業(yè)鏈。
(二)優(yōu)化組織架構,高標準定位科研管理路徑
中心實行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平臺主任及首席專家委員會負責制,這種組織架構設計使得中心在建設目標和功能定位上站位更高,在研究范式上更強調“發(fā)揮綜合力量”的特點,推進首都師范大學優(yōu)勢學科的整合交叉;同時,理事會下的主任負責制給予了平臺負責人充分的自主權,使各研究平臺運行上更具針對性和靈活性。中心的建立成為了學校改革試點特區(qū),有效形成了新模式、新機制和新文化。新模式是社會化、網絡化、國際化;新機制是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公平競爭、擇優(yōu)支持、評價從嚴、待遇從優(yōu)、動態(tài)調整; 新文化是倡導求真唯實、鼓勵首創(chuàng)新精神、鼓勵合作競爭、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中心的機構設置形成了行政機構式的管理模式向科研團體管理模式的歷史性轉變,基本建立了與國際接軌, 充滿活力、高效運行,具有一定系統(tǒng)性和穩(wěn)定性的科研體制。
(三)創(chuàng)新引智用人渠道,高規(guī)格推進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建設是中心建設的重中之重。中心以打造“領軍人物尖、骨干力量強、青年人才厚”的一流人才隊伍為目標,積極推進機制體制改革和創(chuàng)新,穩(wěn)步提升中心人才隊伍質量。
1. 全球視野選才、剛柔并濟用人。中心致力于利用國際化窗口筑巢引鳳,《Nature》“聚焦北京”專欄進行了中心概況的報道。中心制定了新的人員聘任及薪酬管理辦法,并推行了“超級博士后計劃”,強調知識工作者的價值,面向全球吸引具有潛力的中青年人才,并通過國際同行評議,最終評聘符合中心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同時,突破人才引進中的剛性制約,輔以柔性引才策略,“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fā)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5]。一方面充分挖掘國際頂尖智力資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6],彌補國內人才特別是領軍和高端人才的短缺,通過兼職方式聘到中心,起到指方向、帶隊伍、培養(yǎng)青年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校內實行“雙聘制”,促進學科融合,盤活校內資源,最終實現人才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
2. 引育并重、環(huán)境留人。中心大力引進外來人才的同時,也注重培養(yǎng)自有人才,通過積極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學術科研環(huán)境,留住人才。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搭建一流的硬件平臺;同時,通過為年輕教師起步科研資金,安排資深教授為年輕教師擔任導師,并相應減輕其教學工作量和行政事務,使年輕教師能集中精力投入科研工作等措施,通過各種渠道為青年人才成長鋪平道路,并積極支持研究人員到國外參加學術會議或開展合作研究,打造活躍的多學科研究氛圍,讓年輕人同樣享有與世界頂級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合作研究的機會,通過軟環(huán)境的建設讓優(yōu)秀的人才愿意沉淀下來。
3. 重績效強激勵,采用獨立的評聘與激勵機制?!叭藗儽仨毷紫瘸?、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盵7]中心一方面努力推動研究人員薪酬待遇、職稱晉升制度改革,為其成長保駕護航。同時,強化聘期考核,改進評價方式,推進分類評價,科學完善人才評價制度,評聘結合、考核與激勵掛鉤。
通過以上措施,中心在人才建設方面已初見成效。已經以校內雙聘的形式凝聚了一批首都師范大學校內教師,以高級兼聘或短期訪問的形式吸引了一批國外相關領域的高端學者,同時聘請高學歷、高水平技術支撐人才和管理服務人才若干人。
(四)堅持“有特色、鑄精品”路線,高效率落實成果轉化
中心堅持“有特色、鑄精品”路線,“有特色”即響應習主席講話,面向高校的“高精尖”,形成覆蓋各波段、多平臺多載荷的全產業(yè)鏈產品與服務,“鑄精品”即以市場實際需求為導向,研發(f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產化高端成像技術,突破國外諸多領域的技術封鎖,在科研管理及成果轉化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突破并取得豐碩的成果。
1. 建立“6+6”的制度保障體系和“創(chuàng)新資源深入融合”的科研組織模式。創(chuàng)新中心章程“理事會章程”“學術指導委員會章程”等6個系統(tǒng)化的制度;“考核獎勵辦法”“薪酬管理辦法”等6個程序化文件是保證中心成為科技特區(qū)促進成果轉化的制度體系。同時,建立了5個共建單位聯(lián)合申報重大科研項目,積極開拓國際合作科研項目的科研組織模式,對合作科研項目在任務分工、經費分配、成果共享方面約定清晰,很好地調動、激活了共建單位參加科研項目的積極性。
2. 打造平臺主任負責制和項目制一體化的管理模式。這一管理長效機制將人員聘任和科研項目深度融合,極大地增加了中心運轉的自主性、靈活性,釋放了中心的創(chuàng)新活力,很好地保證了科研活動的開展和科研項目的質量。
3. 形成“1+n+n”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模式多層次的成果轉化分配機制。和中心積極統(tǒng)籌各方資源,由中心牽頭,統(tǒng)籌多家企業(yè),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交叉合作,聯(lián)合攻關,為將中心打造成為科技特區(qū)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同時,實行堅持“需求導向,加強原創(chuàng),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進行成果利益分配回饋,拓寬成果轉化平臺,充分調動科研人員進行技術轉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速從科技成果到市場產品的轉化。
目前,中心自主研制了國內首臺雙能譜顯微CT設備和高分辨率全巖心CT設備,還開發(fā)了高分辨顯微 CT、工業(yè)CT、口腔CT等多種類型設備產品,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在國防、地質、材料、醫(yī)學等多領域推廣應用;中心在國際上首次突破了ROS下機器人運動控制的實時性瓶頸,解決了軟件移植重用困難、安全性可靠性驗證不完備、開發(fā)標準不統(tǒng)一等技術問題。
(五)嚴格經費管理,高精度建立財務管理特區(qū)
結合高精尖建設發(fā)展需要及特點,調整現有財務管理模式,提高經費使用效率,確保經費分配合理、使用合法、管理合規(guī)。
1. 健全資金管理制度建設,及時跟蹤審計情況。中心依據市教委、市財政“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管理辦法的通知”(京教研〔2015〕5號)等文件,制定了《北京成像理論與技術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經費管理辦法》、《北京成像理論與技術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薪酬管理辦法》、《北京成像理論與技術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考核獎勵辦法》等規(guī)章制度,加強建設經費使用的全過程管理。作為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學校每年接受不同層次的審計部門對學校的上年預算執(zhí)行與決算審計,其中包括作為教委專項管理的高精尖中心經費。同時,重視績效管理。中心每年采取項目組自評、分中心評價和中心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績效考評,并將項目完成情況、決算情況和績效評價結果,作為以后年度項目審核和篩選及貶值經費預算的重要依據。
2. 恪守資金支出的規(guī)范性,注重經費使用的靈活性,提升經費利用率。中心嚴格按照經費管理要求編制預算,學校財務對高精尖項目實行項目管理, 結合高精尖項目特點和需求設立預算模板,嚴格落實預算批復內容。財務處組建了高精尖中心管理小組定期收集、反饋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保障中心經費按照預算順利執(zhí)行。中心最大限度的采用靈活的方式提升經費使用的合理性:其中出國經費不納入學校三公經費管理,在額度上不受總額限制,提高國際交流的積極性和時效性。中心在經費控制上引入國防項目投資風險管理模式,以各分中心的預算執(zhí)行概算為基準,按照風險概率和風險影響評估標準,對已經或預計超概(包括超過內部控制概算)的項目、預算執(zhí)行率不足的項目進行風險分析和評估,在中心總經費的范圍內合規(guī)調整,提高經費使用效率。
中心管理者也將繼續(xù)遵循習近平總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偉大號召,認清自身管理定位,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清醒認識和正確把握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fā)展趨勢,學習同類型創(chuàng)新中心的管理經驗,進一步完善中心多維度管理體系,為促進中心交叉學科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進行更加廣泛和深入的實踐活動,為同類型創(chuàng)新中心的發(fā)展提供有益的管理借鑒。
參考文獻:
[1]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計劃(京教研〔2015〕1號)[EB/OL].中央人民政府網,2015-03-13:http://www.gov.cn/zhengce/2015-03/13/content_5045566.htm.
[2]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認定第一批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的通知[EB/OL].北京市人民政府網,2015-08-28:http://zhengce.beijing.gov.cn/library/192/33/50/438650/77515/index.html.
[3]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管理辦法(京教研〔2015〕5號)[EB/OL].北京市人民政府網,2015-09-02:http://zhengce.beijing.gov.cn/library/192/33/50/438650/86911/index.html.
[4]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計劃實施方案(京教研〔2016〕5號)[EB/OL].北京市人民政府網,2016-07-20:http://zhengce.beijing.gov.cn/library/192/33/50/438650/86911/index.html.
[5]習近平在同外國專家座談時強調: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N].人民日報,2014-05-24(1).
[6]習近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EB/OL].人民網,2014-05-04: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4972730.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574.
[8]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xié)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6-1(2).
[9]鐘瀟,吳華強,鄧寧,等.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之未來芯片技術的創(chuàng)新機制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7(09):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