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嘉
2006年10月蘇州博物館新館落成開館。蘇州博物館新置于院落之間,主庭院的北墻外即是拙政園,進入大廳,可見北墻根處,以米芾山水畫為藍本的片石假山堆疊成趣,且有矮欄曲折石橋橫臥清波,橋下錦鯉嬉逐,一側翠竹搖風,一側蒼松欹立。站在八角亭處俯仰四周線條清朗的灰白色建筑,庭院既是拙政園風格的延伸,又有現代氣息的融入,令人耳目一新。
蘇州博物館新館“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設計理念,來自于建筑大師貝聿銘。出身蘇州名門的他將思念之情凝聚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盡我的微薄之力,報答生育我的那種文化”。他把傳統(tǒng)園林風景設計的精髓加以提煉,根據蘇州傳統(tǒng)的坡頂景觀——飛檐翹角與細致入微的建筑細部,用幾何造形和現代建筑材料營造出清新、致雅的博物館屋頂。放眼四處,屋頂的造形、門框的形狀、窗戶的形態(tài),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游客未入展廳,已被建筑之美所折服。
傳統(tǒng)的蘇州園林用百變花窗、疏枝茂葉、太湖石的天然孔洞等,營造出撲簌迷離、婆娑起舞的光影之美。而貝聿銘用仿木金屬遮光條,讓陽光透過屋頂投影在白墻上,形成明暗交替的條紋,并隨著陽光的變化忽明忽暗,交織如畫,承載著游客的觀展思緒。
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東部,早在一萬年前,人類就已經在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從宋代到今天,文化的基脈,在這片土地上亙古不朽,越發(fā)燦爛耀目。
蘇州博物館館內現有藏品1萬8千余件(套),分為吳地遺珍、吳塔國寶、吳門書畫、吳中風雅等四大系列。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館藏的兩塔文物、書畫以及明清工藝品。
真珠舍利寶幢是博物館里的一件鎮(zhèn)館之寶。它自下而上分別為須彌座、佛宮、塔剎,通高122.6厘米,主體部分由楠木制成。塔剎下是由金銀絲串珠嵌寶的華蓋,上是銀絲編織而成的八條串珠天龍,頂部是一顆直徑3.4厘米的水晶球,外罩銀絲火焰光環(huán)。整座寶幢造型優(yōu)美,選材名貴,工藝精巧,采用虛實相生的手法,反映出北宋時期蘇州工藝美術的繁榮和精美,以及吳地人民高度的審美水準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貝聿銘為其量身定做了專用展廳,與古塔形狀保持一致,為八角形。
另一件國寶級文物是五代越窯秘色瓷蓮花碗,位于北廳,與寶幢遙相呼應。它發(fā)現于蘇州城西北、建于公元959年的虎丘塔。1957年,建筑工人在對此塔進行維修時發(fā)現了大批珍貴的文物,包括:石函、嵌螺鈿楠木經箱、銅觀音像以及這只蓮花碗。
蓮花碗的展廳外,北有竹林與青瑩潤潔的瓷釉相互映襯,烘托出唐代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意,東有一簾窗紗,朦朧中,主庭院成了煙雨的江南。一簾煙雨前,蓮花碗如一朵盛開的蓮花,靜靜地展示它的清雅與高潔。
蓮花碗碗體通高13.5厘米,由碗和束腰盞托兩部分組成,可以分開,盞托中心有一小孔,孔邊有“項記”二字,底部有支燒痕。整件器物通體施以青釉,造型規(guī)整,碗身及外壁刻有淺浮雕大瓣蓮花圖案。
秘色瓷是越窯青瓷最高工藝水準,胎質細膩、釉面晶瑩,有著如冰似玉、無水似水的特點。這件鎮(zhèn)館之寶,在1995年上海召開的“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被與會專家認定為是越窯秘色瓷中的珍品。
蘇州博物館多年來圍繞吳文化這一主線策劃特展。展品既呈現了蘇州古人的智慧,也凝聚了蘇州今人對傳統(tǒng)文化詮釋的精華。歷史、藝術、政治、軍事、教育、文學、科技、社會等,通過一件件文物的交融與折射,讓游客感受到吳地從古到今的崢嶸歲月與精神風貌。
在2017年夏“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特展”上,那些令人常念于齒的寶劍呈現在觀眾面前。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劍、吳王余眜劍與來自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等23家博物館以及蘇州博物館的近百件(套)吳、越、楚青銅器交相輝映。
在“煙云四合——清代蘇州顧氏的收藏”特展上,《趙天??戮潘嫉绕呔訄D》與觀眾見面。“煙云四合”是蘇州博物館繼明代“吳門四家”書畫特展后的清代蘇州藏家系列學術特展的首展,顧氏、吳氏、潘氏四期藏家系列特展的最后一期“須靜觀止——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于2020年春落幕。
這樣的特展,匯聚了海內外的文物。特展將文物故事變得清晰,將歷史拉得更近,也將知識融在其中。悠悠的吳地情結,哪怕是短暫的回歸,余香依舊濃濃。
圖片部分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