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娟
(唐山市豐潤區(qū)人民醫(yī)院,河北 唐山 064000)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大部分腦卒中患者發(fā)病后均會遺留偏癱等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也會加重家庭與社會負擔[1]??祻妥o理是結合康復治療與護理干預,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指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恢復患肢功能。本組研究特選取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50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進行分組比較,應用康復護理獲得良好效果。
選擇50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入組,時間為2018年4月~2019年4月,隨機自愿原則下分為兩組,對照組25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47~81歲,平均年齡(63.58±4.63)歲,偏癱部位:左側12例,右側13例;觀察組25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45~82歲,平均年齡(67.61±4.53)歲,偏癱部位:左側15例,右側10例;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數據比較P>0.05,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
25例對照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實施康復護理,方法:①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進行健康宣教,主要告知腦卒中、偏癱等疾病相關知識,糾正患者及其家屬的錯誤認知。②飲食指導:患者發(fā)病后要以少鹽且清淡飲食為主,多選擇易消化食物,禁止煙酒以及刺激性食物攝入。③心理疏導:因偏癱患者患側運動功能喪失,生活自理水平降低,患者的心理落差較大,使得患者易出現悲觀、焦慮等情緒之中,影響患者的康復及預后效果。因此,護士要對患者的心理與行為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待患者出現負面情緒時及時開展必要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正確宣泄負面情緒,保持良好樂觀心態(tài),積極配合臨床治療與護理。④并發(fā)癥護理:做好口腔清潔工作,及時將多余痰液吸除,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暢狀態(tài),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拍背,早期開展下肢被動活動,觀察尿導管與尿液顏色變化,從而有效預防肺部感染、口腔感染、壓瘡、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1]。⑤康復護理:根據患者病情與偏癱部位做好良肢位擺放,預防痙攣發(fā)生,使局部關節(jié)彎曲導致的神經血管壓迫有效減少,每隔2 h更換1次體位。早期開展被動運動,進行關節(jié)與肌肉按摩,適當抬高患肢,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調整按摩與運動的次數與強度,待患者病情恢復穩(wěn)定后可開展主動訓練,訓練期間要由護士或家屬在旁陪同。
評估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分數越高提示越佳[2]。
選用SPSS 20.0軟件,行t值檢驗,(±s)描述,P<0.05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觀察組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預后效果評估結果比較( ±s,分)
表1 兩組預后效果評估結果比較( ±s,分)
分組 n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對照組 25 45.52±3.64 39.22±3.61觀察組 25 53.61±2.69 46.94±4.22 t 8.9370 6.9506 P<0.05 <0.05
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臨床護理中選用康復護理模式,可通過針對性康復護理措施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開展康復訓練,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改善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環(huán),完善神經功能網,改善神經功能缺損[3],預防感染、壓瘡、痙攣等并發(fā)癥發(fā)生,促進患者早日恢復,進而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效恢復,使患肢運動功能得以恢復。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偏癱在神經內科護理中應用康復護理,可改善患者的患肢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