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國,任 雪
(1.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qū)人民醫(yī)院,河北 保定 072550;2.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婦幼保健院,河北 保定 072550)
癲癇作為發(fā)生率具有顯著性特點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慢性疾病之一,對患者造成的系列影響較為明顯,需要確定有效藥物展開癲癇的對癥治療[1]。本次研究將針對癲癇患者探究奧卡西平藥物應用可行性,以對癲癇療效提升,顯著促進。
選擇我院2017年06月~2019年01月收治的52例癲癇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數(shù)字奇偶法分組后探究每組所用藥物;比照組(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齡分布范圍為17歲~69歲,平均年齡為(40.49±5.85)歲;病程分布范圍為2年~19年,平均病程為(7.52±1.35)年;實驗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齡分布范圍為19歲~70歲,平均年齡為(40.53±5.89)歲;病程分布范圍為2年~20年,平均病程為(7.59±1.39)年;觀察對比兩組癲癇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結果均無明顯差異(P>0.05)。
收治的癲癇患者經(jīng)過分組并準備治療期間,比照組:選擇苯妥英鈉藥物展開疾病治療,首次用藥期間,控制頻率為2次/d,劑量為200 mg/d;之后,每間隔1 w,將藥物劑量合理增加,最終控制維持量為300 mg/d~400 mg/d展開疾病治療;實驗組:選擇奧卡西平藥物展開疾病治療,控制頻率為2次/d,劑量為600 mg/d;之后,每間隔3 d,將藥物劑量合理增加,最終控制維持量為900 mg/d~1800 mg/d展開疾病治療;兩組癲癇患者均為期3個月治療。
觀察對比兩組癲癇患者用藥總有效率、用藥副反應(嗜睡、頭痛、腹瀉、惡心以及皮疹)發(fā)生率。
顯效: 患者癲癇發(fā)作頻率獲得減少, 程度≥75%;有效:患者癲癇發(fā)作頻率獲得減少,50%≤程度≤75%;無效:患者癲癇發(fā)作頻率獲得減少,程度<50%。
對于兩組癲癇患者用藥結果,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1.0展開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藥總有效率、用藥副反應)以n(%)表示,行x2檢驗,結果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癲癇患者用藥總有效率(96.15%)高于比照組(61.54%)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癲癇患者用藥總有效率臨床對比[n(%)]
實驗組癲癇患者用藥副反應發(fā)生率(19.23%)低于比照組(69.23%)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癲癇患者用藥用藥副反應臨床對比[n(%)]
以往在進行癲癇用藥治療期間,以卡馬西平、苯妥英鈉與苯巴比妥等系列藥物的應用較普遍,即使能獲得對應效果,但仍有待提高,且藥物副作用較為明顯,對此需確定更為有效癲癇治療藥物。
奧馬西平藥物的應用,其在阻斷電壓依賴性鈉通道方面可獲得確切效果,可通過對神經(jīng)元進行抑制,成功減少于突觸中表現(xiàn)的興奮傳遞現(xiàn)象,從而對于癲癇發(fā)作獲得顯著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