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貴添
歷史地圖記錄著大量的歷史信息。它的特點是直觀、客觀和形象,位置空間感強,是很重要的歷史資料。廣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國一座最具對外開放傳統(tǒng)的兩千多年的歷史名城,對外交往頻繁,因此許多外國人對廣州都有描述,且附有地圖,非常珍貴。對廣州城歷史地圖,以富文署名的19世紀外國人繪制的廣州城地圖中數(shù)量最多,流傳最廣,影響也最大,很有必要對其開展深入的研究。
富文地圖的繪制者署名英文R e a.D.Vrooman,其中Rev.是英文傳教士Reverend的縮寫,Vrooman漢譯富文。根據(jù)掌握的資料,富文其人情況是:
其一,是第一個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中國留學生之父、中國留學生事業(yè)的先驅(qū)容閎(1828—1912)的《容閎自傳: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第六章《返回中國》中有一段話:“1855年夏天,我在廣東定居,與富文(Vrooman)牧師住同一個寓所,他是美部會(American Board)的一個傳教士。他的辦公室在咸蝦欄,附近是刑場,位于城市的西南郊區(qū),毗鄰珠江沿岸。”
容閎在這里說的“咸蝦欄”和“刑場”,現(xiàn)仍有,都是今珠光路南則的街巷,仍毗鄰珠江沿岸。其中咸蝦欄東西走向,長約40米,寬約4米。而“刑場”地名稱“法場地”,又稱“殺人地”,是清朝南海、番禺兩縣專門用來處決死囚的一塊曠地。據(jù)說此地由于殺人流血,泥土都很特別,這里經(jīng)常有很多黃泥制成火爐在此曝曬,所以廣州市人咒罵人就說:“你快的去睇風爐啦?!本桶抵改憧煲獨㈩^的惡毒語?,F(xiàn)仍用“法場地”做街名,南北走向。容閎說咸蝦欄距離法場地半英里,大致沒錯。又除非容閎可能是以當時的番禺縣署(在今德政北路)定坐標,說是“西南”向,而郊區(qū)應該是指當時它們在新城城墻外。雖然還在舊雞翼城內(nèi),但此時的雞翼城由于原本到江邊的兩翼城墻已經(jīng)遠離江邊,早已不成城,也超出了雞翼城墻外。
其二,在英國學者偉烈亞力著、倪文君譯《1867年以前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列傳及著作目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中有提到富文(Rev.Daniel Vrooman):“富文由美部會派往中國,他于1852年3月抵華,15日到達目的地廣州。1857年2月,他返回美國,1860年回到廣州。1865年6月,富文同夫人一起前往舊金山。”還提到富文英文作品中有地圖:“Map of fhe city and entire Suburbs of Canton(《廣州城及城郊地圖》。大開頁;廣州;1860年)。”
其三,根據(jù)麥志強《〈廣州城和郊區(qū)全圖,1860〉及其繪制者美國傳教士富文》(《廣州文博》2011年4月第一版)的記述:丹尼爾·富文(Daniel Vrooman 1818-1895)于1851年在美國完成神學學士和文學碩士,翌年來到廣州。除曾短暫去澳門及兩度回美國外,在廣州從事傳教、出版、編著《唐番和合通書》等工作。同時促成當?shù)亟⒓徏啅S、蠔灰廠等。曾短期擔任美國駐廣州副領事。富文在廣州前后實際居留21年,至1878年去澳洲,1882年返美,在舊金山的法院擔任中文翻譯。1895年逝世。
富文是美部會傳教士。美部會又稱“公理會”(Congregational Church),是一個信奉基督新教公理宗的傳教組織,也是美國第一個來華的差會。但以富文署名的廣州城地圖卻很令研究者困惑:現(xiàn)在流傳的“富文地圖”首先是時間跨度大,最早是1855年,最晚是1904年,后者超出了他的生活年代。其次是版本眾多,手繪和印刷的都有,且各版本的繪制時間都不一樣。現(xiàn)在能見到的筆者所掌握的不少于5張,還有傳說從未有真正實物可看的1張。順著這些地圖繪制時間,對其真假先后進行分析。
(1)1855年手繪版富文地圖。麥志強《〈廣州城和郊區(qū)全圖,1860〉及其繪制者美國傳教士富文》一文說,美國一間專門出售古圖籍的“19世紀商店”,曾在拍賣目錄中標價5萬美元列出富文1855年繪制的廣州城圖。但該商店沒有提供該地圖的樣圖,而待沽的其他商品則有樣圖提供。之后人們在網(wǎng)上搜索到據(jù)說是該地圖的電子版,但可惜圖像模糊不清,只隱約看到沙面島(建沙面島是1859年以后),廣州城墻的形狀與后來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地圖很接近,其他細節(jié)就看不清了,因此很難分辨真假。我認為,所謂1855年富文地圖手繪版,目前都只是個傳說。
(2)有標明繪制時間的1860年“Map of fhe city and entire Suburbs of Canton”(《廣州城及近城郊地圖》),原圖藏于澳洲國家圖書館,網(wǎng)上可查到圖像較為清晰的電子版(見圖一)。據(jù)說該圖是富文在1855年繪制《廣州城及其郊區(qū)圖》的基礎圖上作了整理補充,除傳統(tǒng)的衙署、廟宇、學宮等外,還精確繪出許多街道,標注縣治、村落、山川,尤其明顯的是增加了西關北部當時已發(fā)展起來的街區(qū)和河南地區(qū)。地圖中,沙基涌已挖通,沙面正式分離成島,但未建橋。而據(jù)記載,沙面西橋(英格蘭橋)最早1861年建筑,東橋(法蘭西橋)則建筑得更晚;原十三行外國商館區(qū)除西濠口西畔有“OLD FACTOYIES”(舊商館區(qū))外,大部分都未再有標,只標了街巷。據(jù)記載是原外國商館,最后是毀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另同樣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被毀的兩廣部堂仍標在賣麻街即后來的石室處。石室是1860年條約規(guī)定原兩廣部堂地出租法國人建天主教堂作為賠信,1863年起奠基,至1888年建成,地圖以上標示都很合理。不過就是廣東貢院的位置標著“舊貢院”,這是“致命傷”。是原有還是后改的,如果是地圖原有的證明該圖是偽作,如果是后改的也說明現(xiàn)在看到的圖并不原始,是什么人改動?原因是什么?幾時改的?令人深思也容易起疑。
(3)原藏于國家圖書館的富文廣州城地圖。這是一張印刷地圖,上面有鄒誠的題跋。它沒有注明繪制時間,但從圖上內(nèi)容信息分析,我認定它是繪制于1871—1878年間。
(4)嘉約翰于1880年出版的Canton guide一書也附了富文廣州城地圖(見圖二)。這張地圖和圖一基本一樣,應是同一張圖,主要是印刷上的變化,如套色。
(5)廣州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提供的富文廣州城地圖(見圖三),為手繪版,也沒注明繪制時間,但內(nèi)容上和前面兩張差異不大,故視作同一時期的。
圖一:1860年“Map of fhe city and entire Suburbs of Canton”(《廣州城及近城郊地圖》)。
圖二:嘉約翰Canton guide一書上的富文廣州城地圖。
(6)廣州卓先生提供的Plan of The City of Canton即《廣州的城市圖》(見圖四)。該地圖有明確五百分之一比例尺,有字母注釋表,另圖中有一段英文注釋文字,大意是說“富文先生編制這份地圖,首先是通過城外高架點用三角測量方法去確定出輪廓,再根據(jù)一個隱藏了身份在大街上走動的中國人所提供的情況進行必要的改動?!睋?jù)說富文的做法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衛(wèi)三畏在其著作《中國總論》(1883年版)也提到過。有人認為,這段注釋很有價值,對外國人繪圖準確性由廣州城地圖給了答案。而我認為,這段解釋超出 “畫蛇添足”,到了“無中生有”的地步。因為當時富文根本不需要這樣做,有足夠的藍本提供。另該地圖雖然未標出繪制時間,但地圖上已標“廣雅書院”“廣雅書局”,它們均建于1887年,因此推斷地圖繪制是在1887年以后。那時離1878年富文離開廣州至少9年了。
(7)廣州卓先生提供標明1904年修訂的“Map of Canton and Suburbs”即《廣州城和城郊地圖》(見圖五)。這張地圖時間節(jié)點不符,它注明是Revised March 1904(1904年修訂),而按麥志強一文說法,富文是1878年離開中國,1895年在美國逝世,顯然不可能在1904年繪圖。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富文地圖眾多版本中,除(3)(4)(5)外,其他都屬“問題版本”。但我并不認為富文地圖都是假的,起碼有3張是真的。它們是同一個版本,出自同一張原圖,而且(3)(4)是印刷品,輾轉(zhuǎn)流傳過程中不易被人刪改,信息可信度會高些。
圖三:廣州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提供的富文廣州城地圖。
2002年,廣州市檔案館(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前身)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廣州市越秀區(qū)人民政府合作編輯出版《廣州歷史地圖精粹》,為此專程赴京到國家圖書館查閱廣州城舊地圖,結果幸運地看到了這張富文廣州城地圖(見圖六)。原圖紙質(zhì),34.2厘米×58.7厘米。我們購買回該地圖的電子版,把該地圖編入了《廣州歷史地圖精粹》。2003年《廣州歷史地圖精粹》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后,由廣州市規(guī)劃局、廣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編輯、2010年廣東地圖出版社出版《圖說城市文脈——廣州古今地圖集》(廣州市國家檔案館也派人參加編輯工作),也收入了該地圖。此外,這張地圖也曾多次展出。如2002年在五仙觀、2003年在北京路、2008年在華南理工大學先后舉辦的廣州古城歷史地圖展,都格外引人注目,也被新聞媒體廣為報道。
圖五:1904年修訂的富文地圖局部。
但該地圖有一個致命不足:沒有注明繪制時間。
1874年10月,兩廣總督瑞麟卸任。在新督未上任前,由廣東巡撫張兆棟署理(代理職務)。原本瑞麟已于1873年在文明門外聚賢坊創(chuàng)建了廣州機器局,是當時官辦四局(江南制造局、金陵機器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機器局)以外一個重要的軍事工業(yè)企業(yè),也是洋務派在廣州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軍事工業(yè)企業(yè)。張兆棟鑒于廣州機器局生產(chǎn)規(guī)模小,又在廣州西門外增埗購買田地,填筑地基,擴建軍火廠,于清光緒四年五月(1878年6月)竣工,后改為軍火局。
這座軍火局建立后,有位稱“鄒誠”的人找來一張地圖,在上面寫了一段“題跋”,提到這座軍火局建立的意義。又由于軍火局不在這份地圖內(nèi),便又加了幾段說明文字,如地圖左上角有“坭城軍火局在此”,地圖左下角有“此水路繞西入泮塘??谥敝鳞璩擒娀鹁帧保趁嫦旅嬗小按怂废蚰闲兄聊鲜^各炮臺繞東出四沙汛經(jīng)獅子洋出虎門”,右下角有“此水路向東行至黃埔經(jīng)獅子洋出虎門”等。
鄒誠所使用的地圖是這張署名 Rev.D.Vrooman的廣州城地圖。他的題跋提供了重要信息:
圖六:國家圖書館藏富文廣州城地圖。
“咸豐年間葉相督粵時,英船闖入內(nèi)河,初施飛砲難于有準,適美國人富文之妻持自繪廣東省城圖以獻英兵總,由是飛炮入城,所向皆中。富文妻受英王賞千金。此洋人照原本所刊廣東省城縮圖也。內(nèi)有紅色十字即禮拜堂,星羅碁布似此,內(nèi)地情形甚難秘密。省城坐北向南,倚山面海,東西城外全是民居,敵船倘由東南兩水路入內(nèi)河,東南城外萬難接濟軍火。北方陸路不通,舟楫所恃以接濟城內(nèi)軍火兵勇糧食者只有西南角坭城一隅耳。查坭城由南越至今數(shù)千年來,均以為護城重鎮(zhèn),由泮塘海口入內(nèi)河至坭城,上通石門一帶并可繞往西北兩江。前誠堅請設軍火局在此者,職是故耳。今局既造機器,修筑船澳,以成鐵甲戰(zhàn)艦、兵商輪船、熟鐵槍、炮彈、箭、火藥各項軍火,誠要舉也。洋人早知坭城為要地,刊此縮圖竟將泮塘??谝粠h去,亦防粵人覺悟耳。彼一洋婦耳,數(shù)萬里來粵,猶能熟察輿圖,講求扼塞,凡屬粵東官紳庶能不奮然振興耶!”
題跋說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富文之妻所持的自繪廣東省城圖是該地圖的底本以獻英兵總一事。說是起初英軍攻打廣州城,英國戰(zhàn)船亂打炮,沒什么效果。后來美國人富文之妻持自繪廣東省城圖以獻英軍頭目,由是飛炮入城,所向皆中。因此富文妻受英王賞千金。這事很能吸引人們注意力,也為這張地圖增添了魅力。有人認為這是對該地圖來歷的交待,這地圖成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遺物。
富文之妻持自繪廣東省城圖以獻英兵總一事未必有事實根據(jù),因為是孤證。同時,英法聯(lián)軍當時侵略炮擊廣州要靠富文之妻后來呈上的手繪地圖也是不信的。因為當時英國泰晤士時報戰(zhàn)地記者報道戰(zhàn)事,已經(jīng)在使用較為準確的廣州地圖了(見圖七)。
“葉相”即葉名琛,時任兩廣總督擢授體仁閣大學士。葉名琛可說是“名臣”,少年得志,不到40歲就被提升為廣東巡撫。咸豐二年(1852)實授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在當時變亂紛起的環(huán)境中,很多總督、巡撫落馬,但葉名琛偏偏深得咸豐帝寵信,穩(wěn)坐廣東巡撫、兩廣總督位置八九年。這與葉名琛才干有關。葉名琛是這一時期中唯一長期擔任督撫而又不斷被加封的地方大吏。但他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卻表現(xiàn)不佳,“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人稱“六不總督”。廣州失陷后,他被英法聯(lián)軍俘往印度,最后絕食而卒。
鄒誠對這張地圖的來歷交待說:“此洋人照原本所刊廣東省城縮圖也”。是“刊”不是“手繪”,且是“縮圖”。也就是說,第一,它不是“美國人富文之妻持自繪廣東省城圖”;第二,富文之妻自繪圖一定不是“繁圖”,又怎么能以此做“縮圖”呢?而讀下文,就知道跋文的重點是要闡述軍火局建成的重要意義。
而鄒誠說“此洋人照原本所刊廣東省城縮圖也”,此話不虛,類似中文的省城地圖19世紀60年代開始有了。
那么,該地圖是什么時候繪制的呢?首先肯定不是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而是在以后才繪制的。根據(jù)如下:
(1)根據(jù)跋文一說?!皟?nèi)有紅色十字即禮拜堂,星羅碁布似此,內(nèi)地情形甚難秘密”。“禮拜堂星羅碁布”這種情況是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才出現(xiàn)的。侵略者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一大成果就是被允許自由傳教建筑教堂。
(2)根據(jù)沙面島。地圖上有沙面島,有中英文地名的標注,分別是“新填沙面地”和Shameen,且島筑了東西兩座橋。沙面是咸豐年(1859)以后才開始施工并成島的。而島上的西橋(英格蘭橋)根據(jù)記載是最早建于1861年,證明地圖繪制是1861年以后。
(3)根據(jù)老城內(nèi)的兩廣總督部堂(Viceroy)。原兩廣總督部堂設在新城賣麻街,咸豐七年(1857)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咸豐十年,兩廣總督勞崇光準奏遷于內(nèi)城司后街華寧里口,并撫標參將、理事同知兩署基址興建。而撫標左營中軍參將署是咸豐十一年遷出,那么總督部堂的建成應在咸豐十一年之后。地圖自然也是在1861年之后。
(4)根據(jù)石室。石室即圣心大教堂,地圖畫出了建筑,沒有中文,只標英文R.C.C.。查附地圖的對照表,是Roman.Catholic Cathedral.(羅馬天主教大教堂)的縮寫。其地原是兩廣總督部堂,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被焚毀。由時羅馬教廷任命兩廣教區(qū)第一任“宗座監(jiān)牧”明稽章索要已被夷為平地的兩廣總督部堂地基建教堂。圣心大教堂在1863年才開建。證明地圖是1863年之后。
(5)根據(jù)愛育善堂。愛育善堂位于西關,據(jù)宣統(tǒng)版《續(xù)南??h志》稱是同治十年(1871)創(chuàng)建。據(jù)此,地圖應該是1871年之后。
據(jù)以上資料,該圖繪制時間至少是在1871年之后,但不晚于1878年,根據(jù)就是坭城軍火局落成于1878年這一事實。所以,地圖應該繪制于1871—1878年之間。
圖七:英國泰晤士時報戰(zhàn)地記者用廣州地圖報道戰(zhàn)事。
這張國家圖書館藏富文廣州城地圖僅有英文“MAP OF CANTON”,中文可譯為“廣州地圖”。從這張地圖提供的信息,人們可以對19世紀70年代廣州城有一定的了解。
圖八:清同治《廣州府志》上的省城地圖。
19世紀70年代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時期。李鴻章說,中國正“經(jīng)歷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戰(zhàn)敗,清朝面臨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同治、光緒年間,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指導下,清朝開展了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同治維新”“同光中興”。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參考、實施西式工業(yè)化的運動。內(nèi)容包括引進西方18世紀以后的科學技術成果、培養(yǎng)外向型人才、興建新式企業(yè)等。廣州開展洋務運動雖然不及武漢、天津,但同樣是前沿之地,是洋務運動的重鎮(zhèn)之一,這在地圖上得到反映。如在廣州城內(nèi)外,出現(xiàn)了一些以前沒有的新類型機構,又或者某類型機構比以前更多、更普及了。
如同文館(English School),遺址在今朝天路小學,是清代最早培養(yǎng)譯員的洋務學堂和從事翻譯出版機構之一,被認為是廣州乃至廣東歷史上最早的外語學校。廣州同文館是繼京師、上海后的第三所同文館。1864年建成開館。第一期正途學生僅20名,其中滿漢八旗子弟16人,漢人世家子弟4人,另有5名附學生。學生年齡一般為14—20歲,采用新式教學,學制三年。學生學習的科目主要有英語、漢語和算學。1905年,廣州同文館改為譯學館。
如教堂,鄒誠在題跋上提到地圖“內(nèi)有紅色十字即禮拜堂,星羅碁布似此”。地圖上共標出教堂23處,其中城外有7處(西關6處、河南1處),城內(nèi)有15處(老城7處、新城4處、雞翼城4處)。這些教堂又分天主教堂(地圖標注是R.C.C.-Roman.Catholic Cathedral)和新教教堂(又稱福音堂,地圖標注是P.C.-Protestant Chapel)。新教(Protestantism)在中國習慣稱基督教或耶穌教。
基督教于1807年前后開始傳入中國,登陸城市便是廣州。清政府被迫再開教禁后,出現(xiàn)了很多教堂。地圖共標出18處,除“石室”(圣心大教堂)外,還包括:基督教十甫堂、英國圣母公會基督教堂、基督教仁濟堂、基督教沙基堂、基督教惠愛八約浸信會堂、基督教高第堂、基督教增沙堂等。另天主教堂除石室外,地圖上有R.C.O.-R.C.Orphanage(天主教會孤兒院)。
如領事署,分別有英領事署E.C.-English Consul,在將軍府的北面;法領事署,F(xiàn).C.-Fresh consul,布政使司署的東面。
如海關稅館,地圖上與海關有關的三處:海關Hoppo、海關稅館Custom House、稅館。其中海關Hoppo及稅館這兩處在更早地圖上已出現(xiàn),而海關稅館是新出現(xiàn)的,又稱粵海關稅務司署,在今沿江西路海關大鐘樓處(見圖七)。
如博濟醫(yī)院(Medical Missionary Hospital),地圖上是在仁濟大街,1835年由來華的第一個醫(yī)療傳教士伯駕創(chuàng)辦,最早稱“眼科醫(yī)局”。它是中國的第一家西醫(yī)醫(yī)院,最早地址是在十三行新豆欄街。1856年醫(yī)院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被焚毀,1859年在南關增沙街(今海珠廣場東側回龍路)復業(yè),名稱為博濟醫(yī)局。1866年遷至此處,正式改名博濟醫(yī)院,所在處現(xiàn)今為孫逸仙紀念醫(yī)院。
如旗昌洋行,地圖上西濠囗西面標識6.的位置,對照表上漏了,但查其他資料是Factory Site(洋行)。據(jù)考證就是旗昌洋行,19世紀遠東最著名美資公司,1818年創(chuàng)辦于廣州,從事廣州至波士頓之間的跨國貿(mào)易。從專家考證可得知遺址就在現(xiàn)在的南方大廈。
圖九:當年還未完全建成的石室。
該地圖在畫面框外用中文標寫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地圖四至是:東至東山廟和太監(jiān)寺;南至珠江Pearl River及河南Homan Island之海幢寺;西至泮塘仁威廟;北至觀音山(即越秀山)、小北較場。在這一范圍內(nèi)具體主要記錄了城墻、城門、城濠、建筑、街道等。
地圖顯示,當時城內(nèi)仍然分老城、新城、雞翼城。但由于珠江岸線南移,原本到江邊的雞翼城墻早已遠離江邊,因此雞翼城早已不顯存在。城門(Gate,個別只有字母縮寫G)數(shù)目沒有變化,老城有大北門、小北門、正西門、正東門、小南門、文明門、大南門、歸德門共8個門;除文明門外,均畫出甕城;新城有太平門、竹欄門、油欄門、靖海門、五仙門、永清門、永安門、小東門8個門,都沒有甕城;其中五仙門只畫了城門而沒有標名稱。一些城門的名稱標示錯誤:永安門和小東門是同一門,標成兩個門;把新城永興門錯標成永安門。東西雞翼城各有一便門,畫法和其他城門明顯不同,僅有門而沒有城樓,這符合實際,但兩個便門都沒有標示名稱。
圖十:當時的粵海關稅務司署。
另北城墻有五層樓(5 Story Pagoda),老城東南城墻畫有角樓,但僅是畫圖而沒有標注。
城濠方面,畫出了東濠涌、西濠、玉帶濠,但都沒有寫名字。
街巷方面,城內(nèi)街巷共畫出88條,其中東西走向的有大石街等43條街巷、南北走向有光孝路等35條街巷;大部分街巷至今仍保留原名,可以找到。
城外街巷共畫出64條。以西關最多,有49條,包括東西走向的槳攔街等25條,南北走向的西來初地等24條。其次,東門外有11條,包括東西走向的西來紫等5條,南北走向的海云通津等6條。另北面僅有雙井街1條,呈東北向西南斜走。河南有東西走向的太平坊、洗涌西、福麟街等3條。
可以看到當時城內(nèi)交通主要是以下幾條大街構成:東西向僅1條惠愛大街;南北向有4條,其中3條是連接老城和新城。
在老城的四牌樓以西、惠愛大街以南有標注“漢軍住房”和“滿洲住房”,是清朝八旗兵和家眷的駐地,又稱“旗境”或“旗下區(qū)”。以光塔街為分界,北面為漢軍八旗,南面為滿洲八旗。八旗軍將軍署(Tartar General)和右都統(tǒng)府(Major General)在惠愛大街,今迎賓館是將軍署遺址一部分,而右都統(tǒng)府遺址應該是今六榕路口西側的新陶街電器城,曾經(jīng)做過愉園茶樓。左都統(tǒng)府(Major General)則在大市街進士里(即今惠福西路進步里)巷口。
此外,八旗軍是帶家眷的,因此又設了旗民府(又名旗民理事同知署、旗民通判署等),地址在獅子橋。
另旗下區(qū)有其他建筑:南海學宮-C.T.-Confucian T.在學宮街;五仙觀-T.of 5 Genii在大市街(今惠福西路),今存。光塔-Pagoda.M.即懷圣寺光塔,在光塔街(今光塔路),今存。
圖十一:1870-1875年的廣州城(從五層樓頂層上拍攝)。
圖十二:清末時的越秀山北城墻和五層樓。
城內(nèi)其他建筑有總督府Viceroy,在局前街(今越華路),遺址是今省民政廳;巡撫部堂(廣東巡撫署)-Governor,在惠愛大街(今中山五路),今人民公園、市政府大院均是其范圍內(nèi);撫標兩營箭道,在德宣街(今東風中路),巡撫部院后面,遺址為今中山紀念堂。廣府(廣州府署)-Prepect,在惠愛大街(遺址在今中山五路廣大路口兩邊);布政使司-Treasurr,在惠愛大街(遺址在今中山四路北京路口,今省財政廳、廣州大廈是其中一部分);南??h-Nan-hai.P.在大市街(今惠福西路);按察使司-Judge、三府-Y.-Yamun(Yamun是衙門讀音)、都司-Y. -Yamun、海關Hoppo遺址在今起義路囗廣州賓館;番禺縣-Pwan-Yu.P.在惠愛大街德政街口(今中山三路德政北路口兩邊);番禺學宮-C.T.在惠愛大街(今中山三路),現(xiàn)存,為農(nóng)講所紀念館。C.T.是孔廟Confucian T.縮寫,圖上C.T.共三處,分別是南海學宮、番禺學宮殿和廣府學宮;廣府學宮地圖只標C.T.,沒用漢字注釋,根據(jù)位置在文明門內(nèi),今廣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為遺址一部分。
有貢院-Examination Hall,在小南門內(nèi),遺址在今文明路越秀中路轉(zhuǎn)角,今省立中山圖書館一部分(原省博物館)和廣東實驗中學一部分。有花塔-Pagoda、光孝寺-T.of Buddha、飛來寺-T.-Temple。天字碼頭在珠江邊,標編號1,Mandarin Landing(直譯滿大人碼頭);接官亭,在碼頭附近;天后宮T.of Queen of Heaven,編號4;城隍廟The Temple of Horrors,在惠愛大街(今中山四路文德路口對面);萬壽宮Emperors T.在東橫街和清水濠連接處,供奉當朝皇帝、太后、皇后和太子牌位。大佛寺T. of. Buddha,在惠福東路;關帝廟T. God of war(直譯是戰(zhàn)神廟,按地圖位置應該是禺山市的關帝廟);廣東提督學政署Chan cellor,遺址在今教育路一帶。還有均在越秀山麓的紅棉寺、鄭仙祠、菊坡精舍、應元書院、學海堂、龍王廟、文瀾閣、三元宮、關帝廟、壇度庵等;山上有紅棉寺、觀音廟等。
城外則有城東的女老人院-Home for old Women:在東城墻外,大約在今廣州雕塑院位置;瞽目院-Home for Blind;東較場-Parade Ground;麻瘋院-Home for Lepers;普濟院-Home for old Men(老人院)等。
城北的北較場、山川壇、保厘臺、探花橋等。
城西的仁威廟T.;華林寺-T. 500 Genii;及湄洲廟、洪圣廟、文昌廟、彩虹橋、篷萊橋等。珠江上的海珠臺、東炮臺、稅館(東炮臺稅館)等。河南有海幢寺-Honam T. 和鰲洲炮臺、潄珠橋等。
圖十三:清末新城的大新街(今大新路)。
另地圖上西關有一處很重要地方,就是Silk Weavers(紡織工區(qū))。地圖上,西關有兩片地區(qū)標示了Silk Weavers,中文是“紡織工人”之意。表明這一帶是紡織作坊區(qū)。廣州是中國近代機器絲織業(yè)開辦最早的地方之一。后來一些從事絲織業(yè)的商人在商業(yè)街附近設廠,選定屬于上西關的龍津東路和中山七路一帶開設絲織手工業(yè)作坊。最興旺時,這里的幾十條橫街窄巷都遍布著機房。經(jīng)綸大街的名字、附近的麻紗巷就是這段歷史留下的痕跡。
圖十四:清末漱珠涌和漱珠橋照片。
通過對富文廣州城地圖的研究,可以認識歷史上廣州的發(fā)展變化。地圖上有歷史、有社會,也有文化。歷史不斷向前、社會不斷發(fā)展。可以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廣州定將實現(xiàn)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將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