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嘉言
我喜歡爬山。
但我不喜歡走游人必去的那幾條線路,“言子墓道”“虞山公園道”“興福寺道”每一條都是熱門線路,但游人多了,總覺得失了那份獨自登高的雅興與自在。
“小石洞道”便是我最近發(fā)現(xiàn)的一條世外桃源般的線路。初秋的一個清晨,霧濃露重,我一步一步尋覓著入山口,直到一扇不大的竹門呈現(xiàn)在眼前。推開門,只見一條蜿蜒曲折的石階通向山的深處。抬腿邁上第一級臺階,倒還沒什么感覺;上了幾級臺階后,只覺得凄寒肅穆,慢慢地,我的身影隱入濃霧中。眼下雖只是初秋,山林中卻已是披露戴霜,石階上堆積著陳年無人清掃的落葉與枯枝,走在上面倒也不覺得勞累。
不覺走了許久,一路上看落葉滿階,野果遍地,無人采摘,任其自生自滅。忽聽得水聲泠泠,仔細尋找,原來是由山上流淌而下的泉水,清冽而冰涼。真是“山令人幽,水令人遠”。山光水色,自然是造化之功;而古人疊石成山,筑地為池,念的也該是這份幽遠。
我繼續(xù)前行,不由得暗想:若是此處有一座庭院,豈非山水福地?剛想到這里,前面松林中便影影綽綽露出一套院子,黃墻黑瓦,默默獨立,放眼看去,只覺得靜謐而清雅。步入其間,原來是座破敗的小院,敗井頹垣上那積年的雨跡,猶如歲月的年輪。昔日,這里的主人是否想要把山水植入庭院,朝夕晤對?若真如此,的確可算是文人雅客了。可能他不愿步入俗世,寧愿讓這小院收藏自己所有逝去的光陰。
后院的一池荷花倒還好好的。記憶的梗上,誰沒有兩三朵娉婷、披著情緒的花?悠遠的鐘聲似乎緩緩傳來。然而,一切已成過往,院落早已塵封多年。
走在山林中,遙想古人游山之樂,看四時變換,光陰流轉(zhuǎn)……
教師點評
山川之慧,啟人遐思。
本文作者雖是八年級的小女生,在選點賞景、觸景生情方面卻已有一種古代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全文重感悟,但在寫景方面就單薄了些,這樣一來,篇末處的“看四時變換”也就虛了點兒。換言之,如果把相關背景交代得再清楚些,在抒寫感慨前把有關景物描摹得再細膩些,那么文章將更為出彩。(唐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