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楊
摘 要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環(huán)境下,古典文獻的外譯值得翻譯界更多關注?!端疂G傳》[1]的翻譯,尤其是沙博理譯本Outlaws of the Marsh[2]是我國文化外宣的成功之作。本文以“武松打虎”回合為例,分析了沙博理譯本展現(xiàn)的翻譯素質和技巧以及文化背景,力求為古典文獻翻譯工作者提供借鑒,為我國文化外宣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 《水滸傳》翻譯 翻譯技巧 古典文獻外譯 文化外宣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17
The Research on Outlaws of the Marsh Translated by Sidney Shapiro
——Taking the Chapter "Wu Song Kills a Tiger" as an Example
SHU Yang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Export",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needs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translation field.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by Sidney Shapiro is a successful work for Chinese Culture Publicity. Taking the Chapter "Wu Song Kills a Tiger"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analyzes translation skill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Sidney Shapiro, as to present his translation ability.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some thoughts for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ors and researchers and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Culture Publicity.
Keywords Translat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translation skill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Chinese culture publicity
0 前言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我們國家在本世紀部署的文化建設戰(zhàn)略,而我國的古典文獻,是非常值得“走出去”的文化載體。古典文獻是千百年勞動人民和文藝工作者智慧的結晶,是國家形象和內涵的體現(xiàn)。
《水滸傳》就是這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它集成了中國古代多樣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獨特的特色和魅力。同時,它在國外的流通已經(jīng)取得成功?!端疂G傳》已被翻譯為15種以上語言的50多種譯本,成為最受歡迎的世界文學名著之一(孫建成,2009)。[3] 因此,研究《水滸傳》的翻譯,可以為古典文獻翻譯研究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本文選擇沙博理譯本Outlaws of the Marsh作為研究對象。沙博理,原名Sidney Shapiro,中國籍翻譯家。譯者的文化和語言背景是非常具有特殊性的,他本身母語并非中文,同時由于長期生活在中國,他對中國文化有著相當?shù)牧私?。再結合他翻譯《水滸傳》的歷史背景,這樣一部譯著具備相當大的研究價值。
1 沙博理譯本研究綜述
近二十年來,《水滸傳》沙博理譯本的研究持續(xù)發(fā)展,學界不間斷地產(chǎn)出成果。相當數(shù)量的學者,選擇以沙譯本《水滸傳》某一方面作為切入點,進行深入挖掘。比如,英雄好漢的綽號(徐學平,2001),[4]小說中的俗語(潘群輝,2009),[5]方言詞匯(毛翠,2010),[6]常見熟語(李秀靜,2015),[7]嵌入到每回合的詩詞(任東升,2017),[8]每一回合的回目(劉瑾,2018),[9]以上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讀者深入了解沙博理及其譯本做出了重要貢獻。以任東升的研究為例,他結合沙博理譯本的時代背景,分析了沙博理的譯詩策略與詩詞翻譯的效果。
部分學者選擇了其他的研究方法,他們并沒有從沙譯本的細節(jié)處進行切入,而是從宏觀上進行翻譯本身的研究。林小玲認為沙博理采取歸化翻譯策略,他的譯本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林小玲,2006)。[10] 尤赟蕾分析了沙博理的翻譯目的和隨之產(chǎn)生的翻譯策略,提出沙博理傾向于異化,保留文化信息的真實性(尤赟蕾,2015)。[11] 李陽研究了沙譯本的翻譯風格(李陽,2018)。[12] 張萍對譯者背景的研究很有深度,他從創(chuàng)造性、調和性、策略性和過程性四個方面分析了沙博理的翻譯背景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影響(張萍,2019)。[13] 王運鴻的研究非常前沿,他通過形象學視角來研究沙譯本,深入剖析了沙譯本對諸如厭女癥、江湖文化等現(xiàn)象的處理(王運鴻,2019)。[14]
還有的學者更多地從文化角度解構沙譯本。孫建成通過沙譯本的研究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借鑒。羅選民主張典籍翻譯的工作者應樹立文化自覺意識,以達到文化傳播的最佳效果(羅選民,2012)。[15]
結合上述學者的研究結果,沙譯本是所有譯本中,比較稀有的百回合全譯本,且具備很高的研究價值。本文對前人研究進行整合,分析沙博理在翻譯策略和技巧上的選擇。篇幅所限,本文重點分析沙譯本“武松打虎”回合,以此為志在翻譯《水滸傳》的后來人提供思路,希望為我國古典文獻英譯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 沙博理譯本分析
“武松打虎”回合,不僅是《水滸傳》全書最精彩的回合之一,也能集中展現(xiàn)沙博理的翻譯策略。本節(jié)將從詞匯、技巧、熟語翻譯以及文化傳播等層面分析沙博理譯本的值得借鑒之處。
2.1 詞匯的選擇
沙博理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詞組有明顯的辨別和區(qū)分,他把客店翻譯為“inn(旅館)”,把酒店翻譯為“tavern(酒館)”。此外,沙博理的翻譯透露出對北宋政治生態(tài)和社會生活的理解,包括翻譯縣治“ county town (我國的地方行政中心)”,知縣“magistrate (地方法官)”,知縣相公“emissaries of magistrate (生員,秀才,相公)”,各鄉(xiāng)里正“township leaders, village chiefs (基層官職)”,鄉(xiāng)夫“peasants (農(nóng)民)”,短短一回合的翻譯,沙博理向國外讀者詳盡介紹了北宋年間地方管理體系。
沙博理的翻譯還體現(xiàn)了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了解,比如翻譯招旗“a pennant (細長三角旗;獎旗;信號旗)”,沙博理不僅找到了意思高度對應的英文單詞,而且很好地表達了此招旗為店家招牌的意思。沙博理的翻譯也解構了北宋的貨幣體系,比如他翻譯碎銀子“silver”,一千貫錢“one thousand strings of cash”。此外,數(shù)字的翻譯非常能體現(xiàn)沙博理的功力,比如翻譯打到五七十拳“After sixty or seventy blows the tiger.”五七個鄉(xiāng)夫“Five or six peasants. ” 在這兩句的翻譯中,沙博理在遵循英語語法規(guī)則的前提下,克服了古代用語習慣不同的困難。
“武松打虎”回合最精彩的部分無疑是打斗動作的展示,這一片段甚至被選入我國中學語文課本,足見其精彩程度和重要性。我們來看沙博理對武松和老虎動作的捕捉。老虎的第一套攻擊分為三個動作,“一撲,一掀,一剪”,沙博理將其譯為“Spring, swipe and slash.( 跳躍,擊打,猛砍)”,精煉,準確,傳神。武松前期的主要動作在于“躲”,沙博理用了相當豐富的詞匯來解讀不同的“躲”,包括“swiveled out of the way”“ leaped back ten paces”“again he dodged” “the tiger missed”等。武松反擊的動作較為復雜,沙博理的翻譯進行了出色的解構,包括“武松把那只腳往大蟲面門上,眼睛里,只顧亂踢(He kicked the beast in the face and eyes, again and again.)” “雙手輪起哨棒 (Wu Song raised his staff in a two-handed grip)” “偷出右手來(Wu Song freed his right.)”等。
2.2 技巧的使用
本回合中,沙博理運用最多的翻譯技巧是省略。比如“打火,吃了飯”一句,打火指“在旅途中休息做飯”,沙博理將兩個動作合譯為“had breakfast”, 直截了當,簡明扼要。沙博理省略的前提是不影響閱讀,比如“陽谷縣地面(Yanggu County)”省略了“地面”,即地區(qū),地方;“抄白官司榜文(a government proclamation)”省略了“抄白”,即公文的副本,抄本; “官司如今杖限獵戶擒捉發(fā)落(The authorities have ordered hunters to capture it.)” 省略了“杖限”,即舊時官府要下屬限期完成某事,逾期則予以杖罰; “光撻撻大青石(a large smooth rock)”,將“大青石 ”簡化成“ rock(石頭)”。
此外,沙博理也使用了適當?shù)脑鲅a。例如“切二三斤來吃酒(Slice me two or three catties of the best part.) ”一句,增補了“the best part”,補充的意思是武松希望店家切牛肉最好的部分,用以刻畫豪放的人物形象。本回合中,增補技巧的運用還有很多例子,“卻比老酒的滋味 Its as fragrant as the old brews.”增補了“fragrant(芳香的)”一詞,用來體現(xiàn)老酒的香,幫助讀者理解武松為何連吃十八碗; “一齊好過岡子(Cross the ridge in safety.)”增補了“safety”,即安全過岡刻畫出店家明知有虎,因而擔心武松的安危。而沙博理對武松酒勁兒的翻譯非常出彩,武松酒勁兒上涌分為兩個階段,沙博理分別做了處理,“看看酒涌上來(The warmth of the wine rose in him.) ” “武松走了一直,酒力發(fā)作,焦熱起來(The wine was burning inside him as he walked.)” 這兩句分別增補了“warmth”和“burning”,詳細描述了武松打虎前的身體狀態(tài)。
第三個值得注意的翻譯技巧是句式轉換。首先是陳述句轉化為疑問句,比如“客官要肉便添來( More beef sir?) ”“便是你使蒙汗藥在里面,我也有鼻子(Even if you doped it, Ive got a nose, havent I?)” 疑問句翻譯為陳述句的情況也有數(shù)例,“幾時見說有大蟲?( Ive never seen any tiger.)”,“卻怎地斗得他過?(I wont be able to fight it.)”第三種情況是否定句翻譯為肯定句,比如“ 客官休只管要飲(Youd better take it easy, sir.)”“我又不白吃你的?。↖m paying for what I drink.)”,“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The host will laugh at me for a coward.)”最后是翻譯過程中主語的轉化,例如“初入口時,醇濃好吃(You dont feel anything at first.)”一句,將主語從“ 酒”變成了“ You(你)”。類似的例子還有“ 武松讀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So there really was a tiger! The notice with its official seal confirmed that.)”等句。這些轉化,生動形象地反映出,面對店家的關心,武松產(chǎn)生的警覺、不耐煩、恍然大悟等多種情緒,還原了武松這樣一個一身莽氣的英雄好漢形象。
沙博理還巧妙使用了上義詞和下義詞轉換的技巧。例如“村酒(village product)”, “畜生 (tiger)” ,“大害 (calamity) ”等詞。這一技巧的使用豐富了翻譯語言,為讀者更全面地展現(xiàn)了這一回合所蘊含的北宋鄉(xiāng)間風貌。
2.3 熟語和粗話的翻譯
對于大部分熟語,沙博理選擇的是直譯,比如“話分兩頭(Well divide our story in two.)” “三碗不過岡(Three bowls and you cant cross the ridge.)” “說時遲,那時快 (Quicker than it takes to say.)” “及時雨(Timely Rain)”“透瓶香(Seeps through the Bottle Fragrance)”,“出門倒(Collapse Outside the Door)”等句。直譯的選擇說明沙博理更多地還原源語信息,讓讀者去適應原作。而對完全無法直譯的詞匯,比如 “江湖”,沙博理盡量選擇意思最為接近的英文詞匯,這里他使用了 “gallant fraternity”,即勇敢的、志趣相投的群體。
《水滸傳》以江湖好漢為主題,不可避免地會涉及一些不友好甚至粗鄙的語言。沙博理在翻譯時也有自己的處理方式,比如 “休要胡說 (Poppycock.)” “休得胡鳥說(Bullshit!)” “你鳥子聲(Balls?。边@三句的翻譯,沙博理選擇的英文詞匯語氣由輕到重,還原了武松受到店家關心反而越來越焦躁的心路歷程。
2.4 文化的傳播
本回合篇幅不長,卻展現(xiàn)了北宋民間多姿的文化現(xiàn)象,這不僅是給沙博理帶來的挑戰(zhàn),也是譯者在時代背景下必須完成的任務。幸而沙博理久居中國,且在翻譯過程中得到了中方譯者的支持,本回合的翻譯很好地還原了北宋年間民俗風貌。比如“篩酒”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沙博理就使用了“fill” “down” “pour”三個不同的單詞進行翻譯。而 “巳午未三個時辰(between late morning and early afternoon)”, “其余寅卯申酉戌亥六個時辰(At all other times.)”兩句中,沙博理用簡練的語言解釋了我國古代計時系統(tǒng)。最后,“吊睛白額大蟲(a fierce tiger with a white forehead and bulging eyes bulging)” “氈笠兒(broad-brimmed felt hat)” “頂花皮 (ruff)”等古代詞匯的翻譯,體現(xiàn)了沙博理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他為傳播中國文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3 結語
本文以“武松打虎”回合為例,通過分析沙博理運用的翻譯技巧和文化背景知識,展現(xiàn)了沙博理深厚的翻譯功力,力求為古典文獻翻譯工作者提供借鑒,為我國文化外宣做出自己的貢獻。通過對“武松打虎”回合譯文的分析,作者認為沙博理的譯本具備相當高的研究價值。沙博理首先擁有扎實的翻譯功底,從他的譯作中可以看出明顯的翻譯邏輯思維。其次,沙博理能夠在翻譯過程中靈活運用翻譯技巧,將有原文有難度的地方進行恰當?shù)奶幚?沙博理在遇到中西文化差異的時候,多半會選擇直譯的方式,將文獻的原貌展示給讀者;實在無法直譯的時候,也能夠選擇合適的替代詞。最后,結合沙博理獨特的身份和時代背景,他的譯作至少出色地完成了在那個時代傳播文化的的任務。
最后,沙博理的譯本固然出色,是我國翻譯史上重要的一筆財富,它畢竟是上世紀的譯本了。作者認為,我國翻譯界需要有新的學者和譯者站出來,承擔《水滸傳》及其他經(jīng)典文獻的翻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產(chǎn)出優(yōu)秀的譯作,賦予我國古典文獻新的文化內涵。謹以此文拋磚引玉,希望能為《水滸傳》乃至其他古典文獻的翻譯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 施耐庵.水滸全傳[M].岳麓書社,1988.6.
[2] Sidney Shapiro, Outlaws of the Marsh [M].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1.1.
[3] 孫建成.從《水滸傳》英譯活動看中西文化交流[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5.
[4] 徐學平.試談沙譯《水滸傳》中英雄綽號的英譯[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1.10.
[5] 潘群輝.《水滸傳》兩譯本的粗俗語英譯評析——以“屁”的翻譯為例[J].南華大學學報,2009.12.
[6] 毛翠.試談沙譯《水滸傳》中方言詞匯的英譯[J].科教導刊,2010.10.
[7] 李秀靜.淺析沙博理《水滸傳》英譯本熟語的翻譯策略和方法[J].時代文學,2015.9.
[8] 任東升.沙博理《水滸傳》古典詩詞英譯[J].亞太跨學科翻譯研究,2017.6.
[9] 劉瑾.《水滸傳》沙博理譯文的回目翻譯藝術[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8.3.
[10] 林小玲.異化與中國文化的傳播——《水滸傳》兩個英譯本的對比賞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6.4.
[11] 尤赟蕾.試論文學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以《水滸傳》沙博理和登特楊父子的部分譯本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1.
[12] 李陽.沙博理翻譯風格研究——基于文本《水滸傳》[J].廣東蠶業(yè),2018.7.
[13] 張萍.論譯者背景對文化翻譯的影響——以《水滸傳》翻譯為例[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9.2.
[14] 王鴻運.形象學視角下的沙博理英譯《水滸傳》研究[J].外國語,2019.5.
[15] 羅選民.文化自覺與典籍英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