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紹昊
摘 要:在“大語文”課程觀的影響下,課程資源逐漸成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逼鋵⒄n程資源作為獨立板塊進行強調要求,可見課程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價值與運用意義。文章分析了課程資源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并重點探討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挖掘與運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資源;信息資源;生成性資源;教材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10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6-0048-02
一、引言
課程資源是指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其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板塊繼續(xù)沿用了舊版的相關理論指導意見,這說明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深遠的教學價值。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更多地依賴教材、教師,這無疑不能滿足當前語文教學的需要。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擺脫狹隘的語文觀、教學觀與資源觀,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高效課堂的構建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為目標,堅定不移地貫徹與執(zhí)行好課程標準中關于課程資源的理論指導要求,充分整合好、利用好各種有利于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課程資源。
二、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運用價值
(一)語文課程資源豐富了教學載體與手段
傳統(tǒng)課程觀背景下的語文課程資源十分有限,只能靠一支粉筆、一本書,這是遠遠不夠的。在新型課程觀下,校內語文課程資源中的工具書、教材、圖書館、多媒體設備、校園廣播和電視等,以及校外語文課程資源中的電影、自然風光、民俗風情、時政新聞等,都是寶貴的語文課程資源。它們類型多樣、內涵深厚,有助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開闊語文視野。將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運用到語文教學之中,極大地豐富了教學的載體與手段。我們常見的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等,都是課程資源運用的表現,對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以及學習效率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
(二)語文課程資源建立了知識學習與應用的橋梁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應用型學科,其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過程而不是目的,最終是要落實到語文知識的學習與運用這一終極目標上。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過程中,如在開發(fā)鄉(xiāng)土語文課程資源或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都是讓學生通過活動來建立語文知識學習與運用的聯系,實現學用結合、理實一體。
例如,通過研學旅行活動來進行習作訓練、通過辯論賽進行口語的練習等,都是基于語用目的而設計和實行的,學生通過這些有益的學習方式學習靈活、生動的語文知識,并感受語文知識與現實的聯系,樹立學好、用好語文知識的目標。
三、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挖掘與運用方法
語文課程資源可謂無處不在,關鍵是要樹立課程資源意識,認識課程資源開發(fā)與運用的必要性,繼而探討可行性方法,致力于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fā)展。筆者著重從教材資源、信息技術資源、課堂生成資源以及地區(qū)特色資源四個方面探討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運用策略。
(一)立足課本,用好用活教材資源
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苯滩亩际墙涍^專家反復論證、精心挑選、合理編排過的,所有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是經典好文,都具有極高的教學價值。教師不要舍近求遠,放著教材這個最好的工具不用,而要注重創(chuàng)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將其功能發(fā)揮到極致。
所謂用好用活,一是要讀懂教材的編排思想與意圖,讓自己的教學活動圍繞教學中心來展開。比如,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收錄了《古詩三首》《紙的發(fā)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不難發(fā)現,該單元的教學目標在于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三首古詩《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更是體現了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弘揚,故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如開展與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關的詩句搜集活動、傳統(tǒng)文化主題綜合實踐活動、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主題的習作活動等,從而更好地呼應單元教學主題與教育思想。
二是要創(chuàng)新性地使用教材。教學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教師不要一味地以教材進行教學,而是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編排與重組,體現教學的開放性和彈性。比如,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將符合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篇目進行教學順序的調整,以便更好地達成閱讀教學的目標。
(二)與時俱進,整合信息技術資源
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科技的發(fā)展促進了教學的現代化與信息化,這直接體現了科技與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特點。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極大地促進了教育教學的便捷化、高效化,以多媒體教學、微課、遠程課堂為典型的新型教育教學方式正極大地促進教育方式的改革。
對語文教學而言,一方面,信息技術教育讓課堂教學擺脫了枯燥乏味的說教,讓圖文聲像與教材相得益彰、相互促進,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課堂,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互聯網能夠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維度的海量信息資源呈現在課堂中,如對《秦兵馬俑》《趙州橋》《美麗的小興安嶺》《桂林山水》這些描述祖國歷史文化遺產與壯美山河的篇章的教學,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整合信息,將這些事物的多維度景觀圖片、視頻、文字介紹等通過投影來呈現在課堂上,學生能了解教材之外的很多知識,這是生硬的文字和有限的圖片無法比擬的地方。
此外,在家庭電腦、智能手機逐漸普及的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要與時俱進地進行創(chuàng)新,以微課為典型的在線學習,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提供了更為便捷化與信息化的學習方式,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了隨時隨地學習的平臺和載體,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語文教學。
(三)關注課堂,挖掘課堂生成資源
課程標準要求“積極開發(fā)潛在的資源,特別是人的資源因素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因素”。小學生有個性化思維與獨特的想象,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常常蘊藏著寶貴的教學資源。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密切關注課堂,把握有價值的課堂生成。
一方面,要把握課堂中的矛盾沖突,在思想交鋒處生成。比如,五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關于信息世界對生活與學習的影響,不同的學生有不一樣的觀點,我們可以以此思想矛盾的沖突為資源開展學習活動,以社會調查報告的形式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以辯論賽的形式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口語能力,以小作文的形式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文字組織水平。
另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感受與思維。比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幾篇描寫動物的課文,學完后,某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暑假我在爺爺家住了一個月時間,我覺得平時我們對動物叫聲的描寫并不那么準確,比如狗叫‘汪汪——就不對,還有小貓叫聲也不像‘喵——喵,小青蛙也不是‘呱呱,但我也不知道用什么更好的擬聲詞來描繪這些叫聲……”筆者在班內朗讀了這篇日記,竟然引起了不少學生的共鳴,更有學生補充:“我發(fā)現用‘嘰嘰來描述雞叫聲也太過片面了,剛孵出的小雞確實是這樣叫的,但是長大的公雞、母雞的叫聲就不一樣。而且公雞平時的啼叫又和打鳴時聲音不一樣,母雞平時的啼叫和下蛋后的叫聲又不一樣?!惫P者贊賞道:“大家能對這些習慣成自然的擬聲詞產生懷疑,說明大家的觀察真正細致入微了。寫作就是需要這種細致入微的觀察,這樣我們才能寫得生動、翔實。”課堂生成引發(fā)的“頭腦風暴”,正是語文學習應有的態(tài)度。
(四)立足實際,開發(fā)特色課程資源
課程標準指出:“各地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fā)潛在的資源?!备=ㄊ∵B江縣潘渡中心小學地處福州市連江縣,風景秀麗、物產豐富,尤其是當地的地熱資源享譽內外。我們將具有當地特色的自然與人文資源融入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更接地氣、更有特色。
比如,圍繞著名的貴安溫泉旅游區(qū)以及溫泉養(yǎng)鰻開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和習作寫生活動,加深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認知與熱愛;開展對連江四大紅色紀念園、紀念地的觀摩學習活動,學習革命先輩的紅色精神;開展青芝山(寺)、覆釜山(寺)、云居山(寺)等名山古剎以及敖江覽勝等本地著名景觀的研學活動,通過實踐活動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生活體驗,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感,繼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讓語文學習更加高效。
四、結語
語文課程資源的范疇十分廣泛,但凡有利于語文教學活動開展、學生語文能力提升、教學效率提高的課內外因素都可以挖掘與利用起來。語文課程資源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于語文教師要有挖掘課程資源的意識,并摒棄傳統(tǒng)的唯書本、唯教師的狹隘課程資源觀,對各種有價值的語文課程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并有機地整合到我們的語文課堂之中。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新老教師都要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利用好語文課程資源,開創(chuàng)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程連銀.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fā)現狀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5.
[3]謝希濤.借助社會課程,豐富小學語文微課程資源[J].語文天地·小教版,2019(5):78-79.
[4]田玉穎.利用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43):94.
[5]程晶晶.初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J].中外交流,2019,26(1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