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衛(wèi)
(安陽縣總醫(yī)院,河南 安陽 455133)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是一種表現(xiàn)為黃疸、右上腹疼痛、肝功能異常、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膽石性胰腺炎等癥狀的臨床常見膽石癥[1]。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病程較長、易反復發(fā)作且腹痛癥狀明顯,其發(fā)病率占膽石癥的9.2%~33.0%,若患者發(fā)生完全性梗阻,隨著病情發(fā)展,感染程度加重,將危及生命安全,需盡早給予患者治療[2-3]。手術是臨床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主要手段,開腹手術是以往常用術式,經膽總管切開和膽囊切除取石,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疼痛明顯且術后易出現(xiàn)諸多并發(fā)癥,影響術后康復[4-5]。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逐漸成為臨床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常用手段。本研究選擇2017年3月—2019年2月就診于我院的42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行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手術治療,并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接診的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8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觀察組男32例,女10例;年齡41~78歲,平均年齡(53.67±3.28)歲;病程3個月~11年,平均病程(4.35±1.22)年;合并肝內膽管結石5例,膽源性胰腺炎6例,高血壓病10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3例,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3例。對照組男30例,女12例;年齡40~77歲,平均年齡(53.70±3.24)歲;病程4個月~11年,平均病程(4.32±1.20)年;合并肝內膽管結石3例,膽源性胰腺炎7例,高血壓病12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4例,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1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腹部超聲、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等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無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膽總管直徑0.5~1.2 cm;無惡性腫瘤;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膽道手術、腹部手術史;肝膽系統(tǒng)急性炎癥;膽囊三角粘連;腹腔粘連;急性重癥膽囊炎;膽道化膿性炎癥;心、腎等重要器官嚴重不全;凝血功能異常。
1.2 方法 兩組手術均在全麻下實施。對照組行常規(guī)開腹手術:取仰臥位,于右弓肋下緣做一切口,切除膽囊,并于膽總管前壁做一縱行切口,將結石取凈,沖洗膽總管,放置引流管,將膽總管用可吸收線縫合,放置T管。觀察組行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手術:取頭高足低的仰臥位,使用三孔法進行手術。在劍突下3 cm偏右側約1 cm位置穿刺,將膽囊動脈與膽囊管于膽囊三角區(qū)分離,用超聲刀離斷膽囊動脈,膽囊管先不切斷。使用可吸收夾在近膽總管處夾閉,牽引,防止膽囊內小結石落入膽總管內??v行做一約1 cm切口于膽總管前壁,經膽總管切口和劍突下穿刺孔置入膽道鏡,將膽總管內結石取出。使用導尿管沖洗膽總管,明確無殘留結石后,放置T管引流,將膽總管切口縫合,注入生理鹽水,確認無滲漏后,將膽囊切除,關閉切口。術后3周,兩組患者均接受T管造影檢查,觀察膽總管通暢情況,確認膽總管通暢且膽總管下段無結石時,則將T管拔除。術后,兩組均常規(guī)禁食,使用抗菌藥物抗感染。
1.3 觀察指標(1)觀察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分別采集兩組術前、術后24 h外周靜脈血5 ml,以3000 r/min轉速和15 cm的離心半徑行離心操作10 min,取上清液。使用美國BD公司的全自動血生儀(BACTEC9050)檢測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堿性磷酸酶(ALP)、總膽紅素(TBiL)。(3)觀察兩組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情況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切口感染、膽漏、肺部感染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軟件,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 見表1。
2.2 兩組手術前后TBiL、ALP、ALT、AST水平比較見表2。
2.3 兩組鎮(zhèn)痛藥物使用、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3。
表1兩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
表1兩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后排氣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 42 110.45±25.59 2.73±0.72 94.59±10.31 9.88±2.54觀察組 42 108.68±27.70 1.62±0.44 30.50±5.68 5.39±1.3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TBiL、ALP、ALT、AST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手術前后TBiL、ALP、ALT、AST水平比較(
與同組術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cP<0.05。
組別 n TBiL(mmol/L) ALP(U/L) ALT(U/L) AST(U/L)對照組 術前 42 73.30±3.48 85.39±5.46 154.59±8.94 134.70±14.29術后 89.42±4.54a 149.01±12.09a 210.39±15.44a 214.30±21.48a觀察組 術前 42 73.35±3.47b 85.41±5.42b 154.62±8.92b 134.72±14.32b術后 78.91±4.09ac 103.39±7.38ac 178.46±11.17ac 167.79±17.58ac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膽囊結石、肝內膽管結石作為膽道系統(tǒng)常見疾病,兩者易合并出現(xiàn),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主要與膽汁淤滯和膽汁酸、膽固醇濃度比例變化等因素相關,以膽絞痛、右上腹隱痛等為主要表現(xiàn),對患者的正常生活與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6-8]。手術切除膽囊,將膽總管結石取出,解除梗阻是臨床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主要方式;開腹手術治療本病療效確切,術后留置T管可避免患者術后發(fā)生膽漏,為治療殘留結石預留了取石通道[7-9]。但該手術治療具有風險較高、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慢等不足,年齡較大、體質較差患者難以耐受[10-11]。
隨著微創(chuàng)外科手術的逐漸發(fā)展,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手術逐漸應用于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肝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手術時間相似,提示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效果更佳。游勤建等[12]分別采用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手術、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結果顯示,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手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低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兩組手術時間相似,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手術經膽囊管使用膽道鏡探查,可避免損傷膽道,保留膽道正常生理功能;對胃腸刺激損傷較小,不會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可縮短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縮短住院時間,同時術中切口較小,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害較小,能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減少術后疼痛藥物的使用,且不易留下明顯的疤痕[13-15]。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手術為微創(chuàng)手術,術中操作主要依賴腹腔鏡、膽道鏡實施,能為術者提供清晰的術野,便于對血管處的精細操作,減少術中出血量,同時可避免因炎性水腫而誘發(fā)膽汁排出不暢。
綜上所述,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行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手術治療效果確切,具有出血量少、鎮(zhèn)痛藥物使用率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對肝功能的影響較小及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