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琴
摘 要:歷史課程本身具有過去性、不可再現(xiàn)的性質(zhì),歷史知識本身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比較遠,學生不容易理解,難以產(chǎn)生興趣。因此,歷史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心理特征和教學藝術(shù),善于捕捉學生學習歷史的興奮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從多個方面去發(fā)掘歷史課堂的趣味性,點燃他們對歷史探索的熱情
關(guān)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趣味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大量教學實踐證明,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能夠使學生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因此,作為歷史老師,我們要運用各種有益的教學模式來使得孩子們在積極主動、趣味快樂中更有針對性、實用性、更高效地學習歷史。下面,我就簡要談談如何提高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用故事典故導入。歷史教學利用歷史典故可謂得天獨厚。如:在講授《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時,可以講趙高指鹿為馬,權(quán)傾朝野,危及皇權(quán);再講到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后,在八天之內(nèi)平均明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處理國事400多件,相當于每天寫50篇論文,每篇論文5000字以上,還得保證論文的質(zhì)量。學生們都很吃驚,于是進入正題:在君主專制的時代,到底是有宰相好呢,還是沒有好呢?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之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糾結(jié)關(guān)系呢?學生們會一下提起神來。
組織學生開展有趣味性的題目進行合作探究。課堂教學過程中,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題目的設計很關(guān)鍵,選擇一些大而空的問題,完全超出了學生們的知識儲備,在有限的課堂內(nèi),不能起到探究的目的,反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選擇一些兩難的情境、開放性的問題將會很大程度上調(diào)動學生的探究興趣。如從蘇格拉底的死看雅典民主政治得與失;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參加重慶談判,中共應該去還是不去呢?兩難性的問題要比一些大而空的問題、比一些直接能從書中找出答案的問題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讓學生在解決矛盾關(guān)系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進而通過權(quán)衡利弊得出自己的判斷,在互相辯論、合作的過程中使得真理越辯越明,這其實就是一種學習歷史的智慧。
注重運用歷史材料。歷史學習講究論從史出、史論結(jié)合。特別是古代史,適當?shù)匾貌牧细兄诶鼘W生與遙遠歷史的距離,增強說服力,讓歷史變得更鮮活、更具有感染力。當講到《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在學習黃宗羲的思想時,如果直接強調(diào)黃宗羲思想最大的特征是激烈地抨擊君主專制制度,那學生可能會疑問:他為什么要這樣想?他的論據(jù)又是什么呢?此時,有必要重點去講明末清初中國社會的種種變化對于黃宗羲思想的產(chǎn)生有重要影響。有必要給學生們講黃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訪錄﹒原君》中的部分內(nèi)容:“……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chǎn)業(yè),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chuàng)業(yè)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chǎn)業(yè)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再給學生稍作解釋,學生就會明白,君主專制就是天下的大害,通過對一手材料的深入解讀,可以讓學生自己做出判斷,這種方式比單純的強調(diào)、死板的背誦效果會好很多。
恰當運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初中生在思維特點上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認識處于感性認識階段,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直觀教學。采用現(xiàn)代多媒體手段加強教學能給學生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積極思維,會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如:為了讓學生理解“長征精神”,我運用多媒體播放了電影片段《四渡赤水》,動畫展示了紅軍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情況下不得不迂回曲折行軍25000里的路線圖。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更真切、更直觀地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艱難,從而體會到長征精神的具體內(nèi)涵。接著讓他們談自己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該怎樣承傳長征精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為他們的心靈受到了觸動,乃至震撼,自然會今昔對比,感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享受現(xiàn)代文明的同時也要發(fā)揚長征精神去創(chuàng)造新的文明!
總之,歷史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心理特征和教學藝術(shù),善于捕捉學生學習歷史的興奮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從多個方面去發(fā)掘歷史課堂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孩子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點燃他們對歷史探索的熱情,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永貴.新課標下歷史教學導入新課方法初探.2016(36)
[2]高懷金.初中歷史教學的趣味性.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