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征
摘要:博物館在互聯網時代下開展宣教工作,應有效契合互聯網時代,使博物館開展的宣教工作發(fā)揮出社會教育這一功能。本文主要圍繞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所開展的宣教工作進行分析.首先分析博物館宣教工作的意義,提出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開展宣教工作的優(yōu)勢,探討現階段博物館開展宣教工作應用互聯網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加強宣傳教育功能的新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博物館;宣教功能;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262-02
一、引言
現階段我國社會發(fā)展速度加快,網絡信息技術隨之發(fā)展,在人們生活以及社會各行各業(yè)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焖侔l(fā)展的信息化提供給人們獲取信息的有效渠道,使得傳播信息的渠道更具多樣化,互聯網在社會各行各業(yè)中不斷應用和發(fā)展,博物館也應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在博物館中有效應用網絡新媒體技術,特別是宣傳教育方面,以落實博物館宣教的新戰(zhàn)略,互聯網應用和發(fā)展可有效推動博物館發(fā)展。在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為與時代發(fā)展要求相符合,應選擇有效應用網絡新媒體技術。
二、博物館宣教工作的“跑偏”
博物館宣教工作應體現出博物館核心價值觀,展現歷史文化、文明及藝術的創(chuàng)造。博物館和旅游景區(qū)、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是完全不同的,博物館宣教工作應使受眾認識到博物館的價值,學習到相關歷史知識,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渲染,而不是為了購買博物館衍生品,博物館不是商店,更不是科技館。
博物館進行宣傳教育具有良好資源和優(yōu)勢,博物館的資源優(yōu)勢是因其具有歷史淵源,經過長期積累,形成具有歷史厚度的影響力,而一些博物館不具有如此資源優(yōu)勢,自身的藏品不具備社會知名度,難以有效開展宣教工作,從而會出現宣教工作“跑偏”的情況。博物館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發(fā)資源,將閑置資源轉化為社會資源來,服務于博物館宣教工作。不同的博物館中具備不同藏品體系,這將會決定宣教工作開展質量。在這之中應該重視博物館藏品與公眾間的聯系,如果博物館藏品不能在這個地區(qū)有良好影響力,那么無法通過藏品內涵發(fā)揮宣教作用,更不可能獲得知名度。
三、博物館開展宣教工作的意義
(一)通過博物館宣教提升民眾的公眾素質和科學文化知識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公民禮儀素質以及科學文化常識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發(fā)展要素,人們可通過禮儀素質及科學文化的學習,提升精神文明以及滿足內在需求,而開展博物館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向人們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及公民禮儀?;ヂ摼W的發(fā)展帶來了微博、微信等自媒體,隨之在人們的信息空間中出現了很多網絡謠言,因此需要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及科學知識掌握程度,使其準確認知網絡謠言,進而維護網絡秩序,確保社會環(huán)境的和諧美好。博物館廣泛分布,有著豐富的資源,宣教工作較為專業(yè),具備較好的人力和設施,在向人們普及相關知識方面有著一定優(yōu)勢,其可在多方面保障人們的生活方式健康,并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宣傳教育愛國主義和鄉(xiāng)土歷史
對于我們來說,特別是年輕人,受到愛國主義熏陶和鄉(xiāng)土歷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了解鄉(xiāng)土歷史能夠知道自己根在何處,認識到自己從何而來的問題,開展宣教活動能夠解答一部分人們的疑惑,提升人們自信心,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使年輕人正確樹立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也能夠強化地區(qū)集體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區(qū)域的競爭力。鄉(xiāng)土歷史屬于民族文化的基因,歷史作為現實的根源,博物館應通過宣教方式,基于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將宣傳教育工作做好,并創(chuàng)新宣教工作的內容與形式,引導人們的精神文明健康發(fā)展。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充分發(fā)揮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
一是結合節(jié)慶,在各個節(jié)點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展覽活動。如春節(jié)、六一節(jié)等節(jié)日。為讓廣大市民學習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精神,追求高尚的品德言行。例如:我館舉辦“梅州好人好事事跡圖片展”,選取了50多例梅州身邊的好人好事,組織青少年來館觀展和到各中小學送展的方式。希望廣大青少年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匯聚成無窮的道德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是充分發(fā)揮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大力開展以革命教育為主題的展覽。廣大觀眾,尤其是未成年人,通過參觀博物館,了解過去,知道現在,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向前來參觀的未成年人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以圖文并茂的生動方式,進一步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感染力,以實施對未成年人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廣大青少年好好學習,努力成材、報效祖國的熱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開展群眾工作的優(yōu)勢
(一)網絡資源推動博物館宣教工作發(fā)展
在互聯網時代下,網絡信息傳播快速發(fā)展,以閱讀書報雜志為主的方式逐漸落后被淘汰。網絡傳播的形式較為多樣,能夠提供給讀者很多信息,與博物館傳統(tǒng)參觀模式相比較,互聯網時代下的博物館文物風采能夠通過線上資源展示的更加全面,博物館宣教作用得到了充分發(fā)揮①。博物館作為傳播文化的組織,也可看作是媒體,從而可根據網絡媒體的優(yōu)勢使用網絡技術,為博物館打造出具有傳播文化及教育功能的網絡平臺。
(二)展廳實現數字化
博物館應用互聯網技術,可以使展廳實現數字化展示,并能夠有效地交換和管理數據,提供給參觀者更加現代化的服務。博物館在互聯網時代下有效應用網絡媒體技術,可在一定程度上共享和開放博物館的藏品,這樣可使世界各國參觀者認識和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明以及傳統(tǒng)文化,達到網絡溝通交流的目的。除此之外,我國博物館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可有效聯系其他國家博物館,將共享文化知識的范圍擴大,接軌國際這一方式是我國博物館進行宣教工作的主要方向。
(三)人們需要優(yōu)化的宣傳方式
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使人們生活水平和精神財富追求不斷提升,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人們去參觀博物館的機會較少,并且博物館難以創(chuàng)新展覽內容,展示方式單一,不具備吸引游客的能力,使得觀眾參觀的感受差,也難以達到博物館文化宣傳的目的。此外,宣教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還有博物館所呈現出的內容和普通群眾精神層次有較大差距,人們難以理解,導致人民群眾很少去到博物館。這加大了博物館和人們間的距離,所以博物館的宣傳方式應該直白易懂,使人們在聽講期間學到文化知識,達到科普的目的。
五、博物館開展宣教工作中應用互聯網存在的問題
(一)宣教工作缺乏互動性
在互聯網時代下,一些博物館基于網絡使用了新媒體開展宣教工作,但是宣教工作較為片面,更重視宣傳博物館的信息及展品,不注重宣傳博物館的藏品所蘊含的知識文化,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此外,還有一些博物館開通了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站等新媒體平臺,但因為沒有專人進行管理,所以更新頻率較低,人們在線上和博物館的交流頻率低,這將嚴重削弱新媒體的宣教效果。
(二)宣教工作能力較差
現階段我國博物館開展宣教工作應納入可設計博物館衍生品外觀、了解藏品專業(yè)知識以及對市場營銷、新媒體運營、參觀者心理有一定掌握高素質、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②。而現存的狀況是一些博物館工作人員老齡化嚴重,難以掌握和應用新媒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博物館的宣教工作及其他工作開展。
(三)不重視參觀者需求
現階段一些博物館開展宣教工作沒有重視參觀者的需求,博物館中設計的參觀路線、出版物、陳列的藏品和網絡上宣傳不具備科普性。雖然有著豐富的內容,但是排版較為復雜,參觀者難以快速瀏覽想掌握的知識和內容。并且不重視參觀者的建議和意見,這將難以提供和參觀者要求相符的個性化服務。
六、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加強宣教工作的途徑
在開展宣教工作的過程中,博物館不僅要注重藏品收集、陳列展品及布展等工作,也應注重新媒體的教育功能。一些博物館在現階段依舊使用傳統(tǒng)手段進行宣傳教育,難以發(fā)揮出其社會教育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博物館應該重視使用新媒體,以此來實現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以及社會價值。
(一)構建數字博物館
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條件下,博物館為了將宣教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提高,應該合理應用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的互聯網技術,構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數字博物館③。數字博物館指的是在線上構建一個可以模擬和基本還原真實博物館的智慧博物館,數字博物館構建目的不只是通過圖片的形式展覽博物館中的各種藏品以及歷史信息資料,也是為了將人們和藏品之間的距離拉近。因此,要使用先進的現實虛擬技術及3D技術以立體化形式展示藏品,展示過程中可配備相應的講解短片,使參觀者深刻認識和了解這些藏品。構建數字博物館可突破空間和地域的限制,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獲取需要的信息資料,在技術方面支持博物館開展宣教工作?,F階段世界上很多知名博物館構建了網上展覽廳及數字展館,我國這一方面的發(fā)展還存在一定差距,從而應堅持建設展覽信息化及數字化,將構建數字博物館的水平提高。數字博物館不應只是將資源數據化,應該是其層次更深,從而構建出更加智能化、網絡化、場景化的數字博物館,向更多人提供良好的宣教服務。
(二)加快構建信息資料數據庫的速度
博物館進行宣教工作時,應構建合理的信息資料數據庫,有效收集整理各類文物的資料,解決博物館宣教工作開展的地域限制問題。不同地區(qū)博物館中藏品類型及相應信息資料中都具有明顯地域性,這將使地區(qū)博物館進行宣教工作受到范圍的影響。而構建信息資料數據庫能將這一問題良好解決,分析和整合各地區(qū)博物館中的藏品資源信息,人們可在網絡上獲取免費、豐富、全面的信息資料,體現出博物館宣教的公益性及社會性。
(三)加強博物館與公眾間的互動學習機制
博物館屬于公眾教育機構,社會大眾是其宣傳教育的主要對象?,F階段一些博物館在開展宣教工作時只能從自身專業(yè)入手,以簡單方式傳達給參觀者陳列的展覽信息,參觀者只是被動接受藏品信息。公眾認知背景存在差異,所以對單向傳輸的知識信息進行認同和消化較難,公眾的參與性因此減弱,其無法主動的去創(chuàng)新和豐富這些知識,使得博物館宣教工作效果低下④。而通過新媒體的運用,可使博物館加強與公眾間的交流互動,達到博物館與受眾雙向交流信息,幫助公眾獲取知識,加強認知學習效果。博物館通過平臺中即時問答的功能,可及時了解受眾的需求及提出的建議,并做出合理解答,這可將宣教工作中知識的個性化及針對性服務效果提高,以防止出現傳統(tǒng)媒體宣教中滯后問題,進而快速傳播知識,并深度挖掘宣傳教育的價值。
(四)通過互聯網發(fā)揮博物館的特色
各地區(qū)博物館都有著自己的館藏特點,因此博物館可按照所處地區(qū)具體情況及館藏情況,舉辦受眾喜歡的展覽活動,并深入挖掘博物館館藏特色。我國很多省級和地級城市建立了博物館,每個博物館都有地方特色,從而在建設博物館時應按照當地歷史發(fā)展軌跡開發(fā)館藏資源。例如舉辦受眾喜歡的活動,將博物館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加強,拓寬發(fā)展博物館特色的道路,由此可知,博物館為提供人們更好的服務,應該擁有具有鮮明特色的館藏資源。除此之外,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博物館應對這些新技術加以應用,將其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向受眾開展宣教工作。根據現階段博物館互聯網建設呈現出的網站點擊率低問題,博物館應加強建設官方網站,也可用新的方式構建為人們提供服務的信息交流平臺,比如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為受眾反饋意見提供有效途徑,從而增加受眾對博物館的感情,推動博物館可持續(xù)發(fā)展。
七、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開展宣教工作充分利用互聯網優(yōu)勢,拓寬宣教工作開展的途徑,使博物館達到社會教育的作用,在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時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知識的掌握程度。
注釋:
①高麗.網絡環(huán)境下博物館宣傳教育的開展策略[J].祖國,2018(16):121-122.
②徐向陽.互聯網時代博物館網絡媒體宣傳教育創(chuàng)新途徑研究[J].品牌研究,2018(03):43-44.
③蔣玉芳.博物館宣傳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16):63+68.
④張殊.博物館在新媒體平臺下社會教育功能的轉化[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