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漫舞臺劇,是近代衍生出的新興戲劇表現形式,從字面意義上來說,動漫舞臺劇是指以動畫、漫畫、網絡游戲、網絡小說等作品為原型,進行改編與再創(chuàng)作后形成的人為藝術的表演。2008年開始運作的“文化部原創(chuàng)動漫扶持計劃”中,將動漫演出這一名詞定義為:運用動漫思維、技術、手段演繹演出作品或情節(jié)的表演藝術形式。動漫舞臺劇對于豐富青少年精神文化活動,促進兒童劇、青春劇向動漫化、多媒體方向演化,對構成完整的動漫產業(yè)鏈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動漫;次文化;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019-02
近年來,研究者們逐漸加強對動漫舞臺劇的研究與重視程度,作為新生代所能夠接受的戲曲藝術的橋梁,很多地方戲劇團都在這方面有不同的嘗試,但我們應該正視的是,盡管有著諸多好處,但是動漫舞臺劇仍然無法得到應有的重視,商業(yè)環(huán)境需求越來越高,而相應的研究與課題卻無法得到應有的重視。研究者們對于動漫舞臺劇的研究往往在“有足夠影響的新興戲劇形式”和“脫離傳統(tǒng)戲劇框架”中搖擺不定,其中爭論最多的焦點在以下觀點中,即動漫舞臺劇的界定與規(guī)范,商業(yè)舞臺是否能夠承載戲曲傳承的作用,動漫舞臺劇的整體形式是否符合戲劇形式這幾個方面。
一、動漫舞臺劇的界定,規(guī)范與重心
在研究者研究的過程中,對于動漫舞臺劇的表現重心一直存在很多疑惑。一部分研究者認為,動漫舞臺劇披著戲曲的外衣,實際重點還是在于動漫,票房與商業(yè)成功多依賴動漫方面的粉絲,對于吸引、引導、培育戲曲年輕觀眾,是一種一廂情愿的想法,這種引導是危險而又無法把控的。研究者的觀點認為,由于缺少戲曲文化的文化環(huán)境,這種缺位狀況下的觀眾往往對戲曲方面的知識一無所知,一旦對其傳輸的戲曲藝術感知或者形態(tài)出了問題,出現誤導,會在更深程度上造成與傳統(tǒng)戲曲的隔閡,商業(yè)環(huán)境中的戲曲形式就會出現尺度無法把控的媚俗形象。這種導向是無意識的,更是無法掌握的,如果將動漫舞臺劇的一兩次商業(yè)成功作為典范,很容易出現無尺度的模仿與競爭,對于動漫舞臺劇和戲曲之間的界定與規(guī)范變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部分研究者認為,在文化體制改革后,大批國有戲曲劇團被推進了殘酷的市場浪潮中,對于觀眾時興的興趣的貼近是不遺余力的,而大部分動漫舞臺劇的重點在于“動漫舞臺”而非“戲劇表演”,這種新奇的演出似乎并不能稱為一部傳統(tǒng)意義上的戲曲。包括在很多商業(yè)舞臺中,對于一場動漫舞臺劇的評價更多集中在對動漫人物的還原以及道具、服裝的評價上,而不是戲曲的故事結構與舞臺意蘊的表現。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更像是一場模特秀,而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戲曲演出。
另一部分研究者認為,“人民需要的,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在曾今的研究過程中,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演出目的似乎都不是為了接受觀眾的考驗,而是為了拿獎項或者發(fā)表,這種亂象只會讓傳統(tǒng)戲曲被越推越遠。無論如何,戲曲的發(fā)展與推廣都是要面向年輕觀眾的,沒有主流觀眾的認可,沒有相對成熟的商業(yè)環(huán)境,再好的藝術也只會自行消亡。與新興技術的融合更像是一次揚棄,將新興技術中好的東西拿過來,不適合的東西剔除出去,將觀眾喜歡的,卻與傳統(tǒng)戲曲格格不入的東西進行改編,只有這樣才能讓老的東西產生新的活力。
在基本承認動漫舞臺劇地位的情況下,對于動漫舞臺劇的重心探討開始被研究者們所重視,正如前文所說,現行的規(guī)范往往將重點放在了對于動漫舞臺的還原與視覺沖擊上,整個舞臺更像是展覽而非劇作,這種故事性偏弱的特點往往被人所詬病。曾經很難達到的奇幻特效在現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先行情況,而在后期的商業(yè)市場之下,不合適的技術及無法與傳統(tǒng)戲曲兼容的技術自然會被市場所拋棄掉,只要有穩(wěn)定的把控,便不會出現失控的媚俗,這對于如今頗為弱勢的戲曲發(fā)展是強心劑,也是讓市場看到戲曲商業(yè)價值的重要籌碼。
二、動漫舞臺劇能否承載戲曲的傳承作用
在基本承認了動漫舞臺劇的合理性之后,不少研究者開始關注動漫舞臺劇這種具有衍生性質的二次創(chuàng)作。在大類上,有研究者將其分為了專業(yè)動漫舞臺劇與流行動漫舞臺劇兩大類,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對動漫、漫畫、游戲中的角色和形象進行模擬與衍生,再通過真人進行藝術展現,從而滿足表演者和觀賞者的審美體驗,激發(fā)參與者的參與性與審美意識。在流行動漫舞臺劇中,我們很難將演出人員稱呼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表演者”,因為這些演出人員往往自己也達成了審美上的目的性,他們變成了自己扮演的形象的消費者,這與傳統(tǒng)的表演體系相去甚遠,甚至無法界定表演方式。而專業(yè)性的動漫舞臺劇因為受眾與表演者本身對戲曲的了解并不深入,所以更偏向戲劇形態(tài)而非戲曲。在這種大形態(tài)下,加入戲曲,是否更像“元素”而非“主體”呢?如果無法成為主導整個舞臺的主要因素,那么,對于戲曲的傳承與發(fā)展更是無從說起。將無法滿足受眾的虛擬視覺體驗移換到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一定的社會效果,才是動漫舞臺劇應該發(fā)展的方向。
三、動漫舞臺劇的形式把控
動漫舞臺劇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以動漫為主,只關心動漫還原,不在乎故事的流暢性和完整性的小眾動漫衍生品的作品。也有依托動漫游戲世界觀進行故事創(chuàng)作,與動漫原案產生聯系但是獨立存在的動漫衍生舞臺劇。還有純粹脫離現有動漫作品,進行單獨創(chuàng)作,以動漫為元素的傳統(tǒng)舞臺劇。以及融合戲曲元素,甚至以戲曲為主導進行演繹,依托動漫世界觀進行劇本創(chuàng)作的戲曲動漫舞臺劇。
這些不同的動漫舞臺劇之間的界定與分類現在看來是極為模糊的,在一定程度上,這些不同類型的動漫舞臺劇之間的表現形式還會發(fā)生演化。有研究者認為,這種類型來源于日本動漫作品中的“捏他”(nata),主要指“劇情”的意思,指在劇情正常時出現有劇情的幻想情節(jié),或者配合現有劇情出現的一些更豐富的劇情,或者引用其他動漫題材來起到輔助效果,在日本民間逐漸變得普遍,對應的中文為“橋段”。這種橋段的出現,創(chuàng)作者會美名其曰“豐富劇本”“使劇本變得有趣”,但在表現的分類上卻模糊了界限。作為商業(yè)作品,這種形態(tài)的劇情無可厚非,他能提升觀眾的參與感與滿足感。但是這種行為對動漫舞臺劇的形態(tài)與分類沒有好處,它模糊了動漫舞臺劇的界限,也讓動漫舞臺劇的商業(yè)性變得前所未有的濃郁。
現行的戲曲與動漫舞臺劇在創(chuàng)作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動漫舞臺劇的表現和劇本形式更為靈活或者說更為沒有章法。動漫舞臺劇完全沒有一套現行的規(guī)范,受眾在觀賞前甚至可以用“摸彩票”來形容他們的選擇過程。無論是什么樣的形態(tài)與表演,都統(tǒng)稱為“動漫舞臺劇”,這種毫無分類的情況必然不利于動漫舞臺劇的后期發(fā)展與推廣。
目前,動漫有著廣泛的受眾群體,在我國主要是青少年。而隨著看動漫長大的80后的成長,我國動漫受眾的中年群體也在增加,而無論是80后的動漫受眾,還是現在的青少年,他們對于戲曲,尤其是傳統(tǒng)戲曲知之甚少,很多人認為只有老年人才會觀賞戲曲。而戲曲市場,特別是傳統(tǒng)戲曲市場,面臨著觀眾數量減少,市場萎縮的困境,觀眾也以老年人為主,中青年觀眾極少。老年觀眾對于傳統(tǒng)比較執(zhí)著,不太能夠接受新的或者說過多的變化,傳統(tǒng)戲曲大多也是如此。
動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戲曲的觀眾群,當電影電視普及之初,很多人認為電影電視對戲劇市場構成了挑戰(zhàn)。而動漫對青少年的吸引也搶走了部分年輕觀眾,動漫對于戲劇觀眾的影響似乎是消極的,當然, 戲劇市場萎縮的原因還有很多, 不能簡單歸因于電視、電影, 乃至動漫對青少年的吸引?,F在, 也有不少專家學者提出戲劇觀眾數量的增加、受眾的培養(yǎng)要從青少年開始,而動漫對戲劇受眾的培養(yǎng)也能形成積極的影響。
作者簡介:王煜塨(1995-),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山西太原,學歷:研究生在讀,單位:山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職稱: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