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模
【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實現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充分體會到數學的樂趣,是新形勢帶給小學數學教師的新目標。加強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突出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體,是實現這個新目標的重要手段。通過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展開各種互動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可以很好地規(guī)避教學分離現象的泛濫,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關鍵詞】? 數學教學;師生交流;課堂互動;教學質量
師生互動數學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索,樂于思考,有效改善傳統(tǒng)課堂上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通過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相互交流學習,充分發(fā)掘學生特有的創(chuàng)造潛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學生更加樂于去探索數學的神奇。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教師進行數學課堂互動的重要目的。
一、加強小學數學課堂互動的重要性
正如將教育比喻成樹和云去描述教育本質的著名哲學家雅斯爾貝所言,教育是具有雙向性的。教育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就是教學。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通常側重于單方面的“教”,教師教學的重心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教師多次強調講解的知識點,學生依然無法準確理解。在“教”和“學”長期分離的情況下,教師的教學收效甚微,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割裂,最終就很容易出現教師失去教學信心,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的糟糕結果。而我們的互動課堂利用師生互動的形式,很好地搭起了“教”與“學”之間的橋梁,讓學生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中心,完成了教師從主導者向引導者地位的轉變,有效提高了學生數學課堂的學習質量。
二、小學數學課堂中對師生互動產生負面影響的常見因素
1.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地位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弊端,并且在嘗試不斷地調整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模式,以期更好地適應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關于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卻往往容易被忽視。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遺留給學生和教師的固有印象中,教師是課堂的絕對權威,是教學過程的領導者,一切以教師的看法為準。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主導下,學生不敢對學習有過多的想法,也不愿意冒著接受批評的風險去質疑教師,與教師進行交流。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平等是交流的前提和基礎。如果交流者之間心理地位不平等,那么溝通就成了命令和接受命令,又談何互動呢?
2.師生互動的目的
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并非沒有互動的存在,只是受諸多因素影響,這種互動不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為目的而開展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傳統(tǒng)課堂的互動只是為了互動而互動,試圖創(chuàng)造出看起來活躍的課堂亦或是讓課堂不至于顯得太枯燥而開展的。因此,這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課堂依舊由教師主導,學生始終處在被動地位,聽從教師的指揮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完全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空間。學生體會不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在缺乏正確目的性指導的程式化互動中,學習興趣得不到激發(fā),互動自然無效。
三、數學課堂中加強師生互動可行性措施
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平等是溝通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在課堂互動中要尤其注重這個點。教師要先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權威”的觀念桎梏,主動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展開互動,樂于與學生做朋友,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心理狀態(tài),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調整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手段和模式,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營造輕松歡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探索數學知識,更好地體會數學的樂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角色互換的課堂模式,一方面促進學生和教師對對方立場的理解,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控場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
以《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為例,在講解平行與垂直概念的時候,我并沒有選擇直接向學生灌輸平行線和直角的概念,而是請每位同學準備一張紙,而后在紙上畫兩條直線,不限制使用工具。當同學們都完成后,我選擇了幾位自愿舉手的同學,逐個去看每位同學完成的結果,并且請他們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觀察完成后,幾位同學站到了講臺上向其他同學“匯報”這次觀察結果:貼著直尺上下兩邊畫的兩條直線都沒有相交,不管畫多長,一直都是一樣的距離;而隨意擺放直尺畫出來的直線,開始不相交,隨著直線越畫越長,都相交了;貼著三角板相鄰的兩條邊畫的直線,都相交了,而且形成的角是90°。在這幾位同學將他們的結論說出來之后,下面的同學紛紛表示贊同。這個時候我向同學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隨意地在紙上畫兩條直線,會發(fā)生什么呢?”很明顯,他們已經通過動手操作和進行觀察的同學得出了結論,于是紛紛舉手回答我的問題,課堂氣氛非?;钴S。接下來是第二個課堂問題:“把沒有相交的兩條直線不斷畫長,會出現什么情況呢?”顯而易見,這個問題也已經被他們解決了。通過把主動權交回給學生,我很好地完成了新課堂的導入,并且成功地以師生間的簡單互動讓學生在理解后解決了課堂問題,成果顯著。
2.巧妙利用數學小故事為課堂導入做準備,吸引學生視線
高效的數學課堂是以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為基礎的,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興趣,課堂才能對學生有吸引力,才能激發(fā)求知欲和探索欲。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會主動去思考和探究數學知識,才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主動與教師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師生的課堂互動也就完成了。相較于其他的科目,小學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更強,很容易讓心理不成熟的小學生因為無趣而失去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應該使用靈活的課程導入手段,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通常來說,有趣的故事對這個年紀的孩子總是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數學小故事為切入點開始數學課堂。
例如:在《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一課中,面對教材中成篇的練習題,直接讓學生進行運算訓練,課堂勢必會顯得枯燥,效率也不高。因此我引入了一個西游記中師徒四人摘桃子吃的改編故事:
在路過某座山的時候,唐僧師徒四人忽覺口渴,可這附近也沒有水能取,怎么辦呢?這可難不倒徒弟悟空,悟空坐到筋斗云上,往下一掃,發(fā)現那座山旁邊就有一片桃林。過了不久,三個徒弟就滿載而歸。這時,唐僧對三個徒弟提了一個問題:你們各自都摘了多少桃子回來呀?
八戒開心地喊道:“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摘的桃子不到一百個,如果每次拿開三個,那么拿到最后會只剩下一個?!边@個時候同學們紛紛主動拿起了筆,在紙上計算他們的桃子數量,很快就通過運用以前學習過的有余數的除法得出了“桃子數量÷3=拿桃子的次數……1”的式子。可是這個式子里有兩個未知數怎么辦呢?
這時沙僧開口了:“我筐里的桃子,每次拿四個,最后會剩1個?!蓖瑢W們又列出了與前一個相同結構的式子。
最后悟空說:“我筐里的桃子,每次拿五個,最后還剩1個?!蓖瑢W們面對這三個式子,感覺有些為難,卻又按捺不住好奇心,都看著我,希望我能給出答案。這個時候,激發(fā)同學們好奇心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我立刻請同學們帶著疑惑進入課堂學習。在課堂學習內容結束后,同學們通過靈活運用知識,相互交流,請教教師,很快解決了這個問題。
總的來說,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活躍度,加強師生互動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對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因此,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面對新形勢給我們提出的新要求,教師要學會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不斷開發(fā)契合學生狀態(tài)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寓教于樂,讓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1]徐含霞.略論小學數學課堂中實現有效的課堂互動[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158-159.
[2]李彥虎.重視互動,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