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輝
姬氏民居
圖中的房屋看著是不是很普通,甚至還有點兒破舊?但它的歷史可不簡單。它叫姬氏民居,建于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
史啦!姬氏民居位于山西省高平市陳區(qū)鎮(zhèn)中莊村,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民居,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民居建筑面積85平方米,坐北朝南,建在高0.42米的砂巖臺基上,院內西、南兩面各有3問房屋,青石筑成的其中一個門墩石上刻有建筑年代、宅主人的姓名等信息。
從外表看,房屋主要靠露在外面的4根石柱支撐,房頂、窗戶、房門以木結構為主。姬氏民居的發(fā)現(xiàn)者——晉城博物館館長張廣善說,姬氏民居的修建材料一點兒都不講究,就是當?shù)睾艹R姷哪玖虾褪希易龉ひ菜悴坏镁殹?/p>
這樣的民居為什么能存在700多年呢?張廣善館長認為,這座建筑設計、安排的柱與梁的布局十分巧妙,所用材料雖然不好,但工匠們卻巧妙地利用了材料的特點,合理地將材料的彎曲部分用在了各個受力點上,從而增加了梁的支撐力,使得房屋穩(wěn)重感更好、承重力更強,這正是中國古代工匠智慧的體現(xiàn)。2014年初,有關方面對這所珍貴的古老民居進行了搶修,相信它還能將自己的傳奇生涯繼續(xù)書寫下去。
大家知道,我國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是以木結構為主的,那么古人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這主要是因為木結構建筑的抗震性能好。我國古代的木結構建筑大多是以夯土、磚石為基座,以木材為造屋材料,在基座上立木柱,在木柱上架木梁,各構件之間以榫卯(sǔnmǎo)結構連接。這樣的建筑比較富有彈性,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抗震效果,而且,木結構房屋取材比較方便,施工的速度也比較快。當然,木結構建筑更容易受到火災的損害、白蟻的啃噬和雨水的腐蝕,所以要維持建筑的壽命難度較高,這也是我國古代建筑不容易得到完整保存的原因之一。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榫卯木構件中國科學技術館藏
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中,考古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榫卯結構的民居構件,這證明我國古人在70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這一建筑原理呢!那時,金屬工具還沒有出現(xiàn),所有的榫卯都是用石器加工而成。就當時原始的生產(chǎn)水平和加工工具而言,制作榫卯的技術已經(jīng)達到了很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