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羽
說起“書圣”王羲之,你一定不陌生吧?他所處的魏晉時期,人們崇尚書法的風韻,注重書法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和理論研究,書法創(chuàng)作空前繁榮,更是涌現(xiàn)出了很多“大牌”書法家。王羲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擅長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各種字體,他寫的《蘭亭集序》更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令人遺憾的是,如此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我們?nèi)缃駞s看不到他的書法真跡啦!如果照相機、復印機、掃描儀之類的機器早出現(xiàn)1000多年該有多好!當然,其實當時的人們也在想盡辦法“拷貝”這位“書圣”的字跡,今天我們能見到的所謂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都是前人勾摹的墨本或制作的法帖摹刻拓本。唐宋時的書法家勾摹的墨本是直接從原跡上勾勒填墨而成,最為接近王羲之書法的原貌,因此尤顯珍貴,被世人稱為“下真跡一等”。
在透光之處以白紙重疊,人用毛筆仔細描摹出的與真跡沒有絲毫差別的復制作品,被稱為“下真跡一等”
《寒切帖》(局部) 天津博物館藏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件《寒切帖》,正是十分稀有的“下真跡一等”作品,是唐代人勾摹的王羲之的草書。這個帖子是王羲之寫給他的好朋友謝安的回信。信的內(nèi)容大致是:收到您的兩封書信,得知您對我的問候,甚感欣慰;現(xiàn)在天氣很冷,近來都好嗎?您長期操心勞累,我一直掛念在心;我進食很少,身體衰弱,還要勉力作書,其他的就不一一說了,羲之答書。
天津博物館珍藏的這件《寒切帖》是王羲之晚年成熟書法作品的代表,字體道勁蒼潤,筆意神采飄逸,書風從容豐腴,體現(xiàn)了王羲之晚年的書法成就。
你知道“入木三分”這個成語的由來也和“書圣”王羲之有關(guān)嗎?
王羲之練字專心致志,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吃飯走路時都在揣摩字的結(jié)構(gòu),不斷地用手在身上畫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就被磨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次,皇帝請王羲之將祭祀用的祭文寫在木板上,再讓工匠雕刻,工匠把木頭削去一層又一層,發(fā)現(xiàn)墨跡競浸透木板三分(1厘米)深。于是,人們就用“入木三分”這個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后來人們用它來比喻對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