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萍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經典閱讀教學是教學資源整合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提示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有重要幫助,更是落實德育的重要一步。信息化時代閱讀資源的呈現形式越來多元化,探索國學經典的立體化誦讀不僅迎合了時代需求,而且可以顯著提升閱讀質量。小學國學經典“立體化”誦讀實踐路徑的研究,對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語文教學向縱深改革都提供了方向參考。
社會的高速發(fā)展,顯著改善了人居生活質量,也對人才的綜合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學教學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養(yǎng)成及科學人生觀樹立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小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善于迎合時代需求,探索閱讀教學的新方向。國學經典教材與新媒體的碰撞融合而衍生的立體化課程資源,不僅實現了文本與科技的新碰撞,還有效豐富了小學生的閱讀體驗。對這一教學模式展開深入研究,不僅對學生當前的學習發(fā)展大有裨益,還能為小學其他學科課程建設提供重要參考。
立體化課程,是與平面課程相對的一種課程模式。主要是指在信息化教育環(huán)境下,以數字化學習資源、網絡化傳輸方式、互動性學習模式與傳統教學實踐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體化課程實踐過程。在這一課程模式中,書本成為一種平面資源,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加入了更多動態(tài)的、可視的、連續(xù)性的課程內容,使學生的學習體驗可以顯著增強。國學經典立體化課程的特征表現在課程結構的多元化和課程開展的多效度兩個方面:
1.1課程結構的多元化
1.1.1時空特征
傳統的語文課程大多把學生學習的空間局限在了特定的時空環(huán)境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帶有很大的局限性。立體化課程的嘗試,有效實現了教學空間的時空延伸。在網絡技術的輔助之下,學生們在課堂、校園、家庭等多個場所都可以高效融入經典誦讀的學習過程。
1.1.2資源特征
新課程理念倡導之下,強調課本是教學的一個重要參考,多種有效資源都可以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提供幫助。立體化課程更好的彰顯了這一理念,國學經典立體化誦讀的推進把文本資源、視頻資源、課堂學習資源、課外學習媒介等都有機納入學生的學習體系,真正實現了課程資源的高度豐富。
1.1.3學習方式
從傳統的講學到個性化自學,這既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更是立體化課程對學生主體性尊重的重要表現。在立體化課程推進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從讀到思,從仿到演,自我學習、分組討論、網絡交流,學習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國學經典立體化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2課程開展的多效度
國學經典立體化課程的多效度表現在課程目標多維性、課程內容生成性、課程實施靈活性、課程評價動態(tài)性等多個方面。它與課程實踐展開的方式緊密融合,實現了國學經典立體化課程改革構建的動態(tài)推進,立體化課程的優(yōu)勢彰顯更突出。
國學經典立體化課程的建設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教材開發(fā)建設;二是課程實施過程的立體化建設。
2.1教材開發(fā)建設
國學經典立體化課程的教材開發(fā)主要包括文本資源和數字資源兩個方面。文本資源方面,由全體教師共同組織研討,選定了一些優(yōu)質的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結合不同的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為其指定國學經典閱讀的參考范圍。在文本資源準備充分的基礎上,結合網絡資源和本校自制視頻資源、校內學習網站、微信公眾號平臺、共享空間等,為學生構建了網絡的課程資源共享平臺,使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的模式實現多維學習。
2.2課程實施建設
2.2.1教學內容
小學國學經典立體化誦讀的開展最終還是需要落實到教學內容層面,無論是文本資源還是數字資源,在教學內容呈現上都需要貼近小學生的興趣心理。結合需要閱讀的文本,教師可以把數字資源呈現在課內,如課堂上為學生播放《弟子規(guī)》、《三字經》、《論語》等的動畫片段,再結合教師的講解,增強學生對文本中蘊含的品德修養(yǎng)等精神層面知識的理解。課外教師可以直接從網絡搜集和整合一些視頻資源直接呈現給學生,也可以把實體課堂上教學的知識錄制成微視頻,供學生課余時間觀看和學習。
2.2.2平臺要素
國學經典立體化課程的實施需要包含多個要素,以給學生更加完善的學習體驗,細分可包括如下幾點。從資源模塊構成上需要包含:課內誦讀教材、課內學習視頻、課外欣賞教材、課外拓展視頻等;從功能模塊構成上需要包括:原文閱讀、視頻點播、圖說解析、學習交流、視頻上傳等;在反饋交流模塊構成上需要包含:閱讀統計、讀練自測、師生交流、共讀分享等。平臺上多個要素的豐富設置,可以給學生更好的閱讀體驗,既允許學生從平臺上獲取資源,又方便學生及時向系統反饋信息,如學生可以把自己閱讀的音頻上傳到平臺,還可以把自己臨摹的書法拍照分享。此外在共讀分享平臺上,正在共讀一本書的小伙伴可以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如對書中某一句話開展解讀,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還可以向同伴進行好書推薦,使合作學習和討論學習成為可能。
國學知識雖然具有易記易誦,節(jié)奏感強的學習特點,但是由于國學經典作品所采用的語言多為文言文,涉及的很多事件、成語故事等距離現在的年代也比較久遠,因此單純由小學生自主閱讀理解起來并不容易,記憶的過程也相對機械,因此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學習和講解,增強學生對國學經典知識的意義性識記和有效吸納。
3.1以課堂教學促進對國學經典精準理解
小學階段學生的記憶能力非常強,但是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則稍微欠缺,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時,要給予足夠的耐心,逐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演繹、表達等過程,增加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韻律性閱讀,在閱讀中品味文字的節(jié)奏感,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教師還可以結合視頻,對經典誦讀的作品進行文字層面、情感層面、表達層面、表現手法等多角度的賞析,實現立體資源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其中的一些語句或者寓意層面展開寫話活動,如“我心中的詩和遠方”、“少年智則國智”。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國學經典中選取一句作為學習上的座右銘,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梅花香自苦寒來!”等都是千古傳誦的經典,引導學生說一下個人見解,并以此為信念,標榜自己的學習,鞭策自己不斷努力。
3.2以網絡推動拓展對國學經典的多角度學習
國學經典立體化誦讀拓展了學生的網絡學習空間,因此要引導學生依托網絡多開展課外學習,實現網上課堂和實體課堂的良好結合。利用網絡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開展一些個性化學習活動,如:結合傳統節(jié)日文化,在節(jié)假日前后,開展國學經典誦讀學習活動。在春節(jié)、元宵節(jié)、重陽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讓學生們用自己的方式,誦讀詩詞,繪制圖畫,臨摹書法,制作手工。
小學國學經典立體化誦讀的開展,是傳統與科技的智慧型融合,它讓中國經典文明在全新的空間綻放出了更加絢麗的光彩。同時立體化學習模式之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最佳彰顯,學生與經典的距離深度拉近,更激發(fā)出來學生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彰顯出青少年的超然智慧。國學經典立體化課程的成功實踐也為其他課程的深度改革提供了一條新思路,達到了完善課程改革和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雙重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鳳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