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凱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目前看,這不僅僅是戲劇里的一句臺詞,而是真正擺在大多數人面前的一個問題。自年初開始爆發(fā)的新冠疫情,已經讓整個汽車產業(y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停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企業(yè)能夠實現(xiàn)完全的復產復工。我們也相信在國家強有力的領導下,勢必會完全戰(zhàn)勝疫情,讓生活回歸正軌。但就像03年非典促進了互聯(lián)網的爆發(fā),新冠病毒疫情結束后,又會有哪些根本性的變化?尤其是對汽車行業(yè)來講,一直以來都在試圖打破原有的營銷模式,更精準,更快速地傳遞信息,2020年,汽車業(yè)能否迎來根本性的改變?
乘聯(lián)會剛剛公布了2月份全國機動車產銷量數字,乘用車產量21.5萬輛,同比下降80.6%,新能源汽車只賣了1.1萬輛,還是批發(fā)量,同比下降77.7%,有專家預測,今年全年汽車產銷量將比2019年下降至少10個百分點。
說了大環(huán)境對于汽車業(yè)整體的影響,再說說媒體環(huán)境吧,我認為傳播一直是整個汽車產業(yè)鏈的末端,它只是對即將或已經面世的產品進行推廣,讓更多的C端客戶有深入的認知,從而產生購買沖動。媒體在中間起到了傳遞和加工的作用,并用自身建立的渠道拓展傳播的廣度和維度,這也是媒體最核心的價值所在。而一旦上游緊縮,比如廠家銷量下跌,車型老化,遇到不可抗力等,首先受影響的卻是傳播,即使大家都知道不能惡性循環(huán),但往往砍掉的第一筆預算就是在這里。從目前情況看,今年基本上所有的廠家投放都會縮減,甚至大幅縮減,媒體的日子將會愈發(fā)難過。
在疫情爆發(fā)的這幾個月,汽車媒體也開始重新尋找出路,宅在家里不能出差,不能試車,那就只好做直播了,于是很多業(yè)內的大V們選擇打開手機,在家里跟大眾保持聯(lián)系,即使中間有孩子的騷擾,有家人的穿幫,甚至有凌亂不堪的背景,依舊不能阻止他們直播的熱情。這真的是一種不得已的自救,因為汽車媒體都清楚,所謂大宗消費品,直播的效果和轉化率跟快消品沒法比。比如網上賣樓,也都是之前的意向客戶,具有針對性地等待著網上的優(yōu)惠政策,從傳播角度來說,直播并不是有效信息的原始積累,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且直播還有一個先天的劣勢,就是不可再次傳播性,互動是直播的核心,也是一次性的,試想誰會無聊到看整個幾個小時的直播回放,還會把他傳播到朋友圈?所以直播只能影響到當時進來的幾千人,幾萬人,何況還有部分不是真的“人”。廠家也清楚,這種傳播方式也只是不得已而為之,媒體老師們,可能是在家呆的過于焦慮,需要重新回歸工作狀態(tài),即使沒有任何回報,也要看上去忙的不亦樂乎。刷存在感,是媒體圈公認的生存模式,以前是發(fā)頭等艙,發(fā)美食,國外的街景,能讓其他公關和廠家看到,我是被重視的,我是所有媒體中的佼佼者。如今大家都一樣的躺在家里,也只能在直播間里吹吹牛,尋找一點存在感了。
那么在疫情中,作為媒體應該如何自保呢?除了人際關系,媒體在廠家心目中的衡量標準還是要靠傳播效果,這正是體現(xiàn)媒體內功的時候,靜下心來寫寫稿子,拋開所有甲方的需求,冷靜地想一想這些年是否有沉淀下來沒有說出口的話,也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網友,這是真情實感,并不是隱形充值。受眾一樣也需要有營養(yǎng)的文章洗腦,從而對你,對這個媒體產生患難般的真情。當然前提是需要具備這樣的能力。
疫情對媒體來說并不是壞事,可以淘汰一些靠臉混飯的濫竽,也可以讓真正有價值的媒體顯現(xiàn)出來,欲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