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 郭艷梅 高美麗 張美鳳 趙清水 黃少平
2020 年1 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在全國蔓延[1,2],嚴重威脅人民健康。 在傳染病流行期間,及時了解公眾對相關傳染病防護知識的認知情況,對降低公眾因疫情引起的消極、恐慌心理,有效控制疾病傳播非常重要[3]。 疫情發(fā)生后,北京市房山區(qū)政府高度重視,第一時間部署落實疫情防控的各項工作。 針對此次疫情的流行特點、傳播途徑,房山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制定出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帶動轄區(qū)30 家醫(yī)療機構、24 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開展全區(qū)范圍的線上疫情防護知識宣傳。 為了解房山區(qū)居民對COVID-19 防護知識的掌握狀況,房山區(qū)CDC 于2020 年2 月10-15日對轄區(qū)居民就COVID-19 的認知及態(tài)度進行調查,為相關部門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據。
1.1 對象 北京市房山區(qū)居民。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調查對象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網上問卷星問卷答題。
1.2.2 調查問卷: 問卷內容包括基本信息(性別、年齡、職業(yè)等),COVID-19 防護知識(來自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編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健康教育手冊》,包括COVID-19 傳播途徑、COVID-19 易感人群、感染COVID-19 的一般癥狀、公共場所需要佩戴何種口罩、何時需要洗手、如何預防COVID-19 以及返京人員需要多長醫(yī)學觀察時間),對疫情的緊張程度、關注程度等。COVID-19 防護知識共7 題,題型均為選擇題(單選/多選);知曉率=(答對人數(shù)/調查人數(shù))×100%。 居民7 題全部回答正確判為COVID-19 相關知識知曉。
1.2.3 質量控制: 問卷采用匿名填寫,避免敏感性語言,在問卷前言說明此次調查的目的及調研單位,所有條目均為必填項。 網絡問卷后臺自動監(jiān)測每份問卷的答題時長,答題時長低于30 s 的視作廢卷。 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一次,非房山區(qū)IP 地址的視作廢卷。 兩組獨立統(tǒng)計分析人員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分析和對比。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進行整理及分析。人口學特征按連續(xù)性變量和分類變量描述。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n)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調查共收回問卷2 431 份,有效問卷2 418 份,有效應答率99.47%。 其中,女性1 769 人(73.16%),男性649 人(26.84%);年齡在40 ~60 歲間人群居多(44.13%);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人群居多(48.30%);職業(yè)分類為其他企業(yè)人員人群居多(20.22%,表1)。
表1 北京市房山區(qū)居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認知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
2.2 COVID-19 防護知識各題知曉情況 房山區(qū)居民對醫(yī)學觀察時間知曉率最高(95.99%)、其次是傳播途徑(89.12%),對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種類知曉率最低(55.67%,表2)。
表2 北京市房山區(qū)居民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知識知曉情況
2.3 不同人群防護知識知曉情況 房山區(qū)居民對COVID-19 防護知識知曉率為31.51%,其中男性為29.89%,女性為32.11%。 房山區(qū)居民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和職業(yè)背景對疫情防護知識的知曉率有差異,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知曉率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隨著文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醫(yī)學背景人群知曉率高于非醫(yī)學背景人群(表3)。
表3 北京市房山區(qū)居民不同特征人群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知識知曉情況
2.4 對疫情的緊張與關注程度 面對COVID-19 疫情,38.63% (934/2 418) 的人處于有點緊張狀態(tài),22.08%(534/2 418)的人處于不緊張狀態(tài),19.27%(466/2 418)的人處于非常緊張狀態(tài)。 對于COVID-19疫情動態(tài)的關注程度,87.30%(2 111/2 418)的人表示非常關注,11.91%(288/2 418)的人表示比較關注。
3.1 調查結果顯示,房山區(qū)居民對COVID-19 的醫(yī)學觀察時間、傳播途徑和何時洗手等防護知識知曉率較高,這與疫情期間北京市及房山區(qū)各部門采取的各項有效防控措施有關。 在健康教育方面,房山區(qū)CDC積極利用宣傳折頁、海報等宣傳防控知識,并通過電視、報紙、微博等宣傳媒體及時宣傳疫情防控信息。 對轄區(qū)內社區(qū)、村、車站等地開展健康指導,回應群眾關心的問題,正確引導公眾科學防控。 由于COVID-19 是一種新發(fā)的傳染病,居民對該病的個人防護知識(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種類)認知程度還不足60%,在疾病一般癥狀等基礎知識方面認知也不高,建議應加強這些方面的宣傳教育。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較高年齡(≥40歲)、低文化程度、非醫(yī)學背景人群的認知水平較低,今后應繼續(xù)加強對該重點人群疫情防護的宣傳教育。3.2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和職業(yè)背景人群的知曉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較高年齡(≥40 歲)人群認知水平較低,可能因為該人群對新媒體傳播方式接受度不高[4,5],減少了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 提示在健康教育宣傳中要做到傳播形式的多樣化,除了利用新媒體平臺,還應兼顧傳統(tǒng)媒體(如電視、廣播等)的覆蓋。 低文化程度人群認知水平較低,可能因為該人群對新知識的學習能力較低和對專業(yè)性語言的理解能力不足,提示健康教育傳播內容應盡量簡潔通俗,在正確表達語意的前提下,豐富內容表現(xiàn)形式。如在宣傳海報中增加與內容相關的圖片;宣傳視頻中利用動畫形式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增加情景式表演,將知識融入到公眾的現(xiàn)實生活中,便于公眾理解與應用。 非醫(yī)學背景人群的認知水平較低,可能由于該人群缺乏專業(yè)知識,在面對網絡真假不一的信息時,易受虛假信息誤導。 提示健康教育傳播內容要準確化,宣傳人員應嚴格核實傳播內容的準確性,不傳播、轉發(fā)來自非官方渠道的疫情信息,以免造成居民盲目樂觀或過度恐慌心理。 此外,宣傳人員需配合相關部門辟謠不實信息,提醒公眾要根據信息發(fā)布方的公信力、信息的支持證據和邏輯做出鑒別判斷,避免受謠言誤導。
3.3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居民對COVID-19 疫情處于“有點緊張”狀態(tài),且對疫情表示“非常關注”。自疫情發(fā)生以來,我國政府采取了包括限制重點地區(qū)人員出行、密切接觸者居家醫(yī)學隔離等系列措施[6,7]。在隔離防護期間,由于活動范圍有限,壓抑和束縛感升高,公眾容易出現(xiàn)緊張和焦慮心理[8]。 因此,要加強對居民的心理疏導,引導居民正確獲取疫情防護知識,避免長時間閱讀或討論負面信息,如果較長時間處于消極情緒中,建議適當采取正念減壓或呼吸放松等非接觸式心理干預手段,減少居民緊張狀態(tài)[9,10]。本次研究在COVID-19 流行發(fā)展初期利用互聯(lián)網調查工具進行人群快速調查,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大量人群樣本,時效性好,可迅速摸清疾病發(fā)展早期居民認知、態(tài)度、行為相關情況,并對研究對象進行了相應的健康宣教。 本次調查對象來源基于網絡邀請,受居民網絡使用和交友圈性質導致樣本代表性不足,出現(xiàn)男女性別比例失調、高學歷人群偏多等,結論的外推受到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