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實踐能力,對小學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就目前的教學狀況而言,教師的課堂教學遇到了很多問題。一是知識面窄,無法拓展教材內容,豐富課堂;二是教學方法陳舊,無法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三是理論性太強,學生的實踐機會太少。針對這些問題,作者結合自身教授小學科學的經驗,提出了四種提升課堂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策略
一、 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標準下,對于農村小學科學課堂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需要教師能夠挖掘學生的潛能,并且在課程中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和熱情,充分地展現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著課程質量的提升,首先就是教學觀念較為滯后,很多老師在開展教學時依然采取知識灌輸的模式,并且這種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學生也無法從學習中提升興趣。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師生之間缺乏交流互動,這樣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較得被動,無法主動地參與到科學學習與探究中。其次,教學方式較為枯燥、單一也是限制學生積極性的主要原因。老師僅僅使用說教式的方式進行授課,沒有引入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并且在教學中教師僅僅是刻板地授課,缺乏對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反思探究,這樣也會使得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不夠深刻,教學質量偏低。
二、 通過儲備科學知識拓展學生知識范圍
一是生態(tài)類。生態(tài)環(huán)境已成為世界關注的話題,無論是霧霾,還是全球變暖,都是人類應當重視的問題。小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理應將這些問題告訴他們,培養(yǎng)他們保護地球、節(jié)約資源的意識。二是宇宙類。我們生活在浩瀚宇宙中,探索宇宙知識的新邊界,就是在探索人類知識和未來的可能性,因此,宇宙類的知識是教師必須掌握的。三是生活常識類。小學階段開展科學學科的學習,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也是為了學生能在生活中發(fā)現并運用這些科學知識,從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三、 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是抽象類。小學科學不僅包含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識,還包括與宇宙相關的復雜理論。所以,教師在遇到抽象、復雜的知識時,就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二是立體類。書本是二維的載體,所以當遇到關于立體方面的知識時,就需要多媒體技術的幫助。筆者在講授《觀察物體》一課時,大部分書本中的物體都是立體的。為了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每種物體的形態(tài),筆者用多媒體技術對每種物體進行了建模,從而將它們的模樣全方位展示出來,使學生更加清楚物體方面的知識。三是聲音類。聲音的動感性很強,只依靠書本無法體會這種動感效果。因此,在講授聲音類的知識時,使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有關的音頻,便可使學生體會到強烈的聲音效果。同時,教師應當注意:技術只是達到目的的方法,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不要喧賓奪主,失去了應用技術本該達到的目的。
四、 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小組合作已經成為教師在課堂上必備的教學方法。它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所以,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合理、有效地使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從而達到學生團結合作的目的,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應當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合理使用。為了迎合新的教學要求,許多老師會出現為了小組合作而讓學生分組討論的情況,將小組合作看成是一種例行的任務,而不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合理使用:不應當在任何情況下都使用小組合作方式,而是針對不同問題使用不同的策略,對于需要討論才能發(fā)揮最大效果的問題,則選擇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其發(fā)揮的作用最大化。二是合理引導。小組合作并不是指將課堂的所有權全部交給學生,而是將討論的空間自由化。但自由有時會帶來懶散、跑題等問題,這時便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使學生的討論回歸到正確的方向,從而得出有效的結論。三是合理分工。職業(yè)的存在是為了讓社會更有效率地運行,所以為了討論的效率最大化,小組內成員的分工也應當明確。例如,讓有領導能力的學生做組長,進行總結發(fā)言;讓有創(chuàng)造力的同學提出觀點,使想法更加豐富。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合理的分工,從而使小組合作的效率最大化。教師將小組合作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精神。
五、 通過結合實際生活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科學教材所包含的內容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經??梢砸姷降闹R,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實際的生活元素,不僅可以拓展教材的內容,還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一是實驗法。通過做實驗來重演理論形成的過程或是驗證科學知識的正確性,實驗的器具一般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使學生可以接觸到。同時,實驗的步驟一般很簡單,方便學生操作。二是扮演法。通過對各種抽象的事物進行角色扮演,從而用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學生記住科學知識。在使用過程中,通常要結合情境,通過在具體情境下的演繹,使學生更加了解理論的具體性。三是制作法。一般用于課本實驗的模擬,通過對教材中出現的實驗物品進行制作,從而使學生對課本內容的了解更為深刻。結合實際生活,不僅是一種方便具體的教學手段,也是一種鍛煉學生實際能力的主要方法。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科學課的教師在展開課堂教學時只有重視起效率的提高,才能使得學生綜合素質穩(wěn)步提升?!敖逃且磺兄尽?,農村教育一直是農村發(fā)展的重心,同時也是國家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農村教育雖然在資源和環(huán)境上有著不足,但是教師們可以通過高效的課堂教學來彌補其不足,努力改善農村學子的綜合素質,以便于學生們將來更好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寶瑛.新課改下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J].科技風,2019(3):12.
[2]戴向東.提高小學科學課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16):129-130.
作者簡介:
張艷麗,湖北省十堰市,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潘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