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捷斌
【摘 要】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伴隨著社會發(fā)展的不斷改革,音樂領域也進行了革新,無論是在音樂思想、觀念,還是在作品呈現(xiàn)的方法、風格、形式上,都有了一次全新的突破。而對于古箏曲目來說,在現(xiàn)今時代下,我們依舊是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的,應該努力改善以往演奏者創(chuàng)作單一的局面,使得古箏教學在深度和廣度上也得到更高層次的提升。
【關鍵詞】古箏教學,創(chuàng)新精神,演奏技法,展現(xiàn)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151-02
在現(xiàn)階段的時代背景下,古箏音樂在實際的創(chuàng)作當中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多元化”。在20世紀90年代,主要以古箏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為主要形式,而在現(xiàn)階段,古箏音樂在創(chuàng)作中則注重創(chuàng)作思維、音樂語言的不同。所以,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在古箏教學的實際開展當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的展現(xiàn),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演奏技法,使得教學得到良好的推進。
一、古箏教學當中創(chuàng)新精神如何展現(xiàn)
(一)在題材上更加追求多元化的創(chuàng)作
在20世紀90年代,作曲家開始將目光逐漸投向民族樂器——箏,對于“新潮派”的出現(xiàn)起到了一個有效的促進和推動的作用。在這樣“走民族路”的號召下,對于民族樂器、音樂的了解也開始逐漸深化,使得民族器樂在實際創(chuàng)作當中產生了更加多樣化的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題材、內容等方面。在此模式下,創(chuàng)作題材逐漸朝著多元化的方向上發(fā)展起來,題材多樣,內容也變得更加深刻、豐富,相比以往的一些“業(yè)余創(chuàng)作”,使得箏樂向前邁了一大步。在箏樂當中,不同題材、創(chuàng)作的選擇,最終呈現(xiàn)出來的審美情趣、音樂感受有著非常大的不同,所呈現(xiàn)作品的思想情感、塑造的音樂形象也都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20世紀90年代正值改革開放的黃金時期,時代對于當時創(chuàng)作者的沖擊是非常大的,這樣的沖擊具有著較強的深刻性,將直接映射在作品呈現(xiàn)的方方面面上[1]。
有些理論家將“新潮”按照美學觀念進行了劃分,分別為他律式的音樂觀念、自律式的音樂觀念、老莊哲學、西方文藝思潮等[2]。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作曲家在實際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更加側重于民族因素的展現(xiàn),將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質呈現(xiàn)出來,使箏樂作品在題材上有著非常大的差異,與傳統(tǒng)文化、生活風格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緊密。在古箏教學當中,為了使學生對上述內容有更好的感知,教師可以進行一些實例的引入,如《朱毅曲》《楚魂》等,這些作品都能夠將民族精神、氣節(jié)很好地呈現(xiàn)出來,并不是從一些具象的事物上出發(fā)。這樣箏樂本身就有更多的神秘、空曠、超越之美,使得人們在聆聽時能獲取更多的體驗。當然,在這其中,也有一些情感特別細膩的作品,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慢慢感受的。
(二)在形態(tài)上更加追求新技法、多樣化的使用
箏樂旋律、古箏定弦,兩者在構成方面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3]。在這其中,“新潮箏樂”逐漸在“定弦”方面做到了創(chuàng)新,從以往的“無聲音階”作為定弦,逐漸進行了新的排列和組合。之所以要這樣做,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音樂形象的塑造。從始至終,箏樂創(chuàng)作所具有的“旋律性”,在理解的過程當中都是比較狹隘的,存在著非常多的局限性,就只是局限在音調的歌唱式旋律當中。而在“新潮箏樂”的持續(xù)推動下,在“歌唱式”“民族式”等多個方面,已經逐漸打破了原本單一的認知,多元化傾向是越來越明顯。而在“歌唱式”方面,內容也變得越來越深刻,時代氣息變得越來越濃郁。
所以,20世紀的西方社會,在古箏的技法方面,也在與民族特質相滲透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前進,在運用箏樂上不斷進行新的嘗試,為其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掃清了障礙。這樣的箏樂方式,和我國的民族箏樂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琵琶和弦”是最為常見的方式,音樂表現(xiàn)的不同,也能在調式功能、功能序進、和弦形態(tài)上產生新的形態(tài),將創(chuàng)新精神更好地呈現(xiàn)出來。在以往的箏樂當中,雖然也注重和聲的運用,但都處在一個感性認知的階段上,這時,“和旋”則成為箏樂當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并逐漸融為一體,兩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在箏樂當中,會在印象上造成一定的緊張感,以此來將和聲所在的色彩性彰顯出來。所以,在古箏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帶領學生對創(chuàng)新精神進行著重分析。
(三)在創(chuàng)作、演奏上更加追求多元化
在我國音樂的實際發(fā)展當中,歌舞伴奏是最早開始的一個形式[4]。而在后來的歷程當中,在演奏技巧、樂器性能的不斷提升下,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合奏這一形式開始出現(xiàn),并成為一種非常關鍵的表現(xiàn)形式。例如,我國的山東箏樂就是來源于“山東琴書”“碰八板”等,河南箏樂則是來源于“板頭曲”“大調曲子”“曲劇”等。由此可知,在箏樂當中,合奏是非常關鍵的,是將合奏作為基礎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
在合奏曲目當中,有些曲目是非常經典的。如高胡、古箏三重奏《春天來了》,這是早期比較經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曲曾獲得了非常高的榮譽?!洞禾靵砹恕肥歉鶕?jù)福建民歌《采茶燈》改編而來的,通過器樂之間的合奏,在協(xié)調搭配上具有著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能更好地展現(xiàn)創(chuàng)新精神,使人的體驗感不斷得到深化??傊?,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新時期下,箏樂在實際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越來越傾向于多元化、創(chuàng)新化,演奏技法的不斷提升,也起到了一個促進、推動的作用。
二、古箏教學中演奏技法的教學對策
(一)在演奏方法上做到松弛有度
古箏所產生的流派是非常多的,在風格特點上各自有所不同。在這樣的模式下,就使得顫、揉、滑、按等技法有著不同之處,但不管使用了哪一種演奏方法,都是有著共同點的,那就是在演奏方法上一定要做到“松弛”。也就是說,在演奏的過程當中,演奏者應該讓手腕、手臂、肩膀保持松弛的狀態(tài),甚至手指關節(jié)也應該保持松弛,只有這樣才能使指尖的力量在觸旋的一瞬間爆發(fā)。在這一瞬間是需要用力的,應該保持著一定的緊張程度,實現(xiàn)肌肉的收縮,并在結束之后立刻松弛下來,這樣手指在持續(xù)發(fā)力的過程當中也不會感覺到累,在省力的情況下達到最好的演奏效果。假如無法做到這一點,就會出現(xiàn)手臂、手腕、手指酸痛的情況,這是在演奏時一定要注意的。
(二)在演奏過程中做到松弛有度
與其他的一些民族樂器相比較,古箏的發(fā)展歷史也是非常久遠的。如今,古箏在演奏方法上開始逐漸趨向科學化、專業(yè)化,使得演奏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F(xiàn)階段,古箏演奏在理論層面上已經基本完善,那么最終的目標就是如何在實踐當中進行落實。在實際的演奏過程當中,演奏者應該真正做到“松弛”,手指應該處在一個自然下垂的狀態(tài),手臂、手腕、手指都是沒有太大感覺的,應該將力量集中在手指尖上。所以,在演奏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善于用“氣”去指揮,將“氣”集中在一點上,這樣就能達到最佳效果,使技法得到最佳呈現(xiàn)。
綜上所述,創(chuàng)新是民族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教育要想得到發(fā)展,就一定要彰顯創(chuàng)新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跟隨時代發(fā)展,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所以,在古箏教學當中,教師也應該不斷加深在此方面的認知,提升演奏技法,使學生得到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菁.談專業(yè)音樂院校古箏演奏與中國古典詩詞的相融教學[J].北方音樂,2019,39(15):207+211.
[2]楊媛.探究高校古箏教學中的情感體驗[J].戲劇之家,2019,(25):193.
[3]孟建軍.“四弧雙挖懸掛式”古箏問世[J].樂器,2019,(08):24-26.
[4]趙健君.樂理知識在古箏教學中的重視程度探索——以貴陽市為例[J].藝術科技,2019,32(10):22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