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瀟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中的論文為分析樣本,以“中國對非傳播”為知識域,借助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V,展示該領域知識單元之間的結構、互動、交叉、演化等關系,對國內關于中國對非傳播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分析。研究認為,未來中國對非傳播研究,應以精準傳播為指導思想,以合作傳播為內容導向,以積極溝通、多元包容為心理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導向,拓展研究深度,努力建構中非傳播機制。
一、數(shù)據(jù)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shù)據(jù)來源
第一步:以中國學術文獻數(shù)據(jù)庫CNKI為檢索平臺,檢索公式如下:主題=“對非傳播/中非傳播/非洲傳播/中非媒體”;文獻類型為“學術期/輯刊+博碩+成果”;檢索時間“2019年9月1日”。檢索結果為347條文獻記錄。第二步:對檢索出的文獻進行人工篩選,摒棄無摘要、與主題無關以及重復的文獻之后,得到有效文獻90篇。
(二)研究方法
借助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軟件CiteSpaceV,對文獻進行計量分析、聚類分析和圖譜展示,得出基本發(fā)現(xiàn);在細節(jié)上,通過內容分析,對基本發(fā)現(xiàn)開展進一步挖掘。兩種方法的整合,涉及知識內容、生產主體各要素及他們之間關系的研究,對有關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核心作者分布、成果產出機構分布、研究主題、熱點關鍵詞及其歷史性演進深入分析,呈現(xiàn)和解釋該領域研究的現(xiàn)狀,并對其研究趨勢做出預測。
二、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論文產出分布情況
(一)論文產出演進
截至2019年9月1日本研究收集數(shù)據(jù)當天,共有90篇公開發(fā)表文獻研究了“中國對非傳播”問題。根據(jù)論文產出量和研究主題,可將其發(fā)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圖1):
第一階段(2004-2011)為零星產出期,8年發(fā)表11篇,年均1.4篇。2004年1月,《武術科學》上發(fā)表的《影響中國武術在非洲傳播的主要因素》,掀開了國內關于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序幕。2005年、2006年和2009年均無產出。這一階段多為宏觀性的初探研究,包括中國對非傳播現(xiàn)狀、媒體對塑造中非關系的作用等。
第二階段(2012-2016)為快速增長期,5年發(fā)表50篇,年均10篇。這一階段開始注重微觀性的案例和調查研究,涉及傳播策略、媒體合作、媒體本土化、中國對非傳播問題等。這一階段中,2012年出現(xiàn)第一次研究熱潮(8篇),2016年達到峰值(14篇)。中非合作論壇的召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非關系提升為全面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等重要事件激發(fā)了這一階段的研究。
第三階段(2017-2019)為冷靜沉淀期。經(jīng)歷上一階段的研究熱潮之后,該領域發(fā)表的論文從2017年開始有所下降,這一階段同樣注重案例和實證研究,同時開始關注語言和文化傳播這類話題。
(二)論文產出機構
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論文產出機構相對集中,基本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科研高校(46%),主要包括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師范大學;其中,中國傳媒大學產出最多(22篇),且集中于該校的傳播研究院和國家創(chuàng)新傳播研究中心兩個機構。第二類是新聞傳媒從業(yè)機構(12%),包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4篇,中國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5篇,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2篇,反映出這些機構在開展中國對非傳播業(yè)務上較為重視。第三類是其他機構(42%)。
(三)核心作者
90篇論文涉及88位作者,有12位核心作者發(fā)表2篇以上,其余作者均1篇。
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發(fā)表量最多的龍小農自2011年在《現(xiàn)代傳播》上發(fā)表其第一篇相關論文《超越“非洲范式”:重構中國對非外交傳播戰(zhàn)略》以來,基本每兩年都會有產出,且均為第一作者,對該領域進行了持續(xù)性關注和研究。吳雋然、羅雪、朱振明均為中國傳媒大學的青年學者;李新烽、吳傳華、賀文萍三位作者在中非問題研究上保持了持續(xù)關注;倪建平的三篇文章中有兩篇下載量位列前二,成為2007年和2008年的熱文;閆成勝的三篇文章從廣播電視視角分析了中國對非傳播問題;李法寶主要討論了國產電視劇在非洲的傳播;楊夢蝶聚焦于中國豪薩語對非廣播的問題;李玉潔和李新烽合作2篇,關注的是中非媒體合作問題。
(四)主要期刊
主要期刊是一個學科或領域知識生產和流動的重要平臺。90篇論文共涉及51種期刊。其中發(fā)文量最多的《對外傳播》自2008年刊發(fā)《中國在非洲的文化傳播和國家形象塑造》一文開始,基本每年都有相關論文刊發(fā),成為對該研究領域持續(xù)性關注最高的期刊。
三、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熱點與前沿
(一)研究熱點分析
主題和關鍵詞體現(xiàn)出文章的研究核心和主要內容,對其進行歷時性分析可以反映出該領域熱點和演進。在前述基礎設置上,選擇“Term(主題詞)”和“Keyword(關鍵詞)”,運行CiteSpaceV,利用軟件提供的生成描述功能獲得關鍵詞頻次和中心性列表,去除兩個基礎詞“非洲”和“中國”,得出頻次排名前50%的關鍵詞數(shù)據(jù)(表1)。
1.研究熱點演進
從歷時性角度看,不同年度的研究熱點各有側重。2012年,“中非關系”“中非合作”“阿非利加人”“非洲人”“媒體”是研究熱詞;2013年,“中央電視臺”“分臺”成為主要切入點;2014年,研究焦點以“媒體影響力”為主;2015年,學者重點圍繞“一帶一路”開展對非傳播的“策略研究”;2016年,“環(huán)境適應性”和“影視劇”成為關注熱點;2017年,形成以“文化傳播”為中心的研究網(wǎng)絡;2018年,“語言文化”引發(fā)更多關注,相關文章均具有較高下載量。
從中非視角的偏向度上看,也可將研究熱點分為三類:一是偏向中國視角的中國對非傳播模式、本土化傳播、中國文化在非傳播等;二是偏向非洲視角的非洲華文媒體、非洲媒體涉華報道、非洲媒體對中非關系影響等;三是偏向溝通視角的中非媒體合作、媒體交流等。結合歷時分析發(fā)現(xiàn),研究熱點顯示出“關注中國對非傳播的中國視角——關注非洲媒體的非洲視角——尋找中非互動的溝通視角”這一演進軌跡。
2.研究熱點中心性
高頻關鍵詞反映出一定階段內某一學術領域的研究熱點,而中心性反映出該熱點的重要性。表1顯示,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關鍵詞中心性最高的是“文化傳播”,緊接是“一帶一路”“中非關系”“中非合作”“媒體”。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傳播”雖頻次不高,但中心性很高,說明“文化傳播”作為隱性關鍵詞,對學者的研究思路和內容架構產生較大影響。兼具高頻次和高中心性的“中非關系”“一帶一路”“中非合作”“媒體”,是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向度。另外,“阿非利加人”“非洲人”“對非傳播”雖頻次較高,但中心性非常低,說明其在研究中影響分量低,屬于基礎詞匯。
3.研究熱點聚類
結合關鍵詞的中心性圖譜,對其進一步聚類分析,同時對相關文獻內容分析,可將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的主題分為五大板塊:
第一板塊:以“文化傳播”為中心的聚點網(wǎng)絡,內容涉及漢語教學、孔子學院、武術、影視劇譯制等。倪建平提出傳播和諧文化有助于提升中國在非形象和調整中國對非政策。①陳宇鵬、龍吟分別探究了對非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yōu)化策略。② ③沈御風以“一帶一路”的非洲支點肯尼亞為例,做了中國文化的精準化傳播調研。④
第二板塊:以“一帶一路”為中心的聚點網(wǎng)絡,內容涉及話語翻譯、本土化策略等。吳雋然站在中非文化差異角度,認為要建立具有全球視野的傳播機制、重視跨文化傳播、增強中國對非傳播話語創(chuàng)新能力。⑤
第三板塊:以“中非關系”為中心的聚點網(wǎng)絡,內容涉及媒體作用、傳播現(xiàn)狀與問題、媒體交流與合作等。李安山提出,媒體在中非關系中既非魔鬼、亦非天使,在重視負面報道的同時也不能反映過度。⑥張夢穎從西方、非洲和中國媒體的對比視角分析中非關系報道的現(xiàn)狀和問題,對中非媒體交流與合作提出建議。⑦周玉淵發(fā)現(xiàn),非洲媒體對中國的負面報道內容趨于一致,集中在民主價值觀、社會責任、貿易和投資領域。⑧
第四板塊:以“中非合作”為中心的聚點網(wǎng)絡,內容涉及輿論環(huán)境、中非合作論壇、媒體合作等。吳傳華發(fā)現(xiàn),中國在尼日利亞的輿論環(huán)境折射出中國在整個非洲的輿論環(huán)境偏向積極, 但同時面臨越來越多的雜音和外界干擾。⑨劉瀅、周瑜發(fā)現(xiàn),非洲的新聞市場需求大、地區(qū)差異大,而我國媒體對非洲傳播市場的了解程度有限,亟需加強合作與交流。⑩
第五板塊:以“媒體”為中心的聚點網(wǎng)絡,內容涉及非洲新聞市場、本土化、媒體合作等。羅雪認為,本土化發(fā)展成為中國媒體進入非洲后的“必經(jīng)之路”,建議遵循“競合策略”,將內部運營策略和環(huán)境適應策略相結合。11蔣生元提出,在傳播內容上要增加有關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小文章”。12
可以看出,以上五個研究板塊有差異也有交叉。此外,分析關鍵詞中心性的聚類值可發(fā)現(xiàn),Q=0.4536>0.3,聚類輪廓明顯;而S=0.4458<0.5,聚類特征不夠明顯,說明該知識域的研究深度有待提高(CiteSpaceV的Q值用于衡量網(wǎng)絡模塊化,S值用于衡量網(wǎng)絡同質性,一般Q>0.3意味聚類輪廓顯著,S>0.5意味聚類特征顯著)。
(二)關鍵文獻分析
1.高被引文獻
文獻被引情況可以量化出參考文獻的質量和學術影響力,從而確定一個研究領域的關鍵文獻。分析發(fā)現(xiàn),共有59篇論文被引,其中21篇被引1次,9篇被引2次,8篇被引3次,5篇被引4次,16篇被引5次及以上,單篇最高被引24次。表2為高被引文獻(5次及以上)列表。
從年份來看,被引量最高的出現(xiàn)在2012年(2篇共被引25次),2014年(4篇共被引25次),2015年(3篇共被引29次),而這幾年正處于論文產出演進的快速增長期,和產出量及研究熱度有一定相關性。被引量最高的是2004年劉同為的《影響中國武術在非洲傳播的主要因素》,這與該文是該研究領域的第一篇相關論文有很大關系。2008年,倪建平的《中國在非洲的文化傳播和國家形象塑造》下載量和被引量雙高,產生了較強的學術影響力。
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高被引文獻關注的內容主要包括:文化藝術(中國武術、漢語、孔子學院)、非洲媒體(非洲媒體與中非關系、輿論環(huán)境)和傳播策略(媒體本土化、媒體合作交流、影視劇譯制)。
2.關鍵節(jié)點文獻
在CiteSpace生成的文獻共被引網(wǎng)絡中,關鍵節(jié)點文獻指的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聚類節(jié)點的文獻。這些文獻的中介中心性系數(shù)較高,在知識流動網(wǎng)絡中很關鍵,扮演節(jié)點和橋梁作用。在前述基礎設置上,“Nord Types”選擇“cited references”,運行CiteSpaceV軟件,發(fā)現(xiàn)未能形成文獻共被引網(wǎng)絡圖譜。這說明,受到發(fā)文量較少等因素影響,文獻彼此互引率較低,該知識領域研究人員的學術聯(lián)系較少,尚未形成廣泛的學術共識。
四、結論與思考
本文呈現(xiàn)了2004年至2019年間,國內有關中國對非傳播研究領域的知識結構及其演進脈絡,包括產出機構、核心作者、主要期刊、研究熱點、關鍵文獻等,發(fā)現(xiàn)研究熱點呈現(xiàn)“中國視角——非洲視角——溝通視角”的演進軌跡,說明中國對非傳播的實踐與科研開始注重雙向的溝通與對話,而非單向的自話自說。
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發(fā)展機遇下,中非合作正向全面和縱深邁進。本文認為,中國對非傳播研究,應在以下三方面推進:一是以精準傳播思想為指導,開展更多的國別性、地域性、案例性分析和調研,拓展研究深度;二是以合作傳播為內容導向,關注智庫交流、人文交往、文化認知、社交媒體等;三是以積極溝通、多元包容為心理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導向,推動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彼此認同,努力建構中非傳播機制,共建中非命運共同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該研究是聚焦“中國對非傳播研究”知識域在一定時間節(jié)點內的靜態(tài)分析,隨著時間演進,情況也會變化,但不影響本文數(shù)據(jù)分析和結論的客觀性。由于該研究數(shù)據(jù)源于中國知網(wǎng)平臺,對一些未被收錄其中的比如發(fā)表在社交平臺的研究成果會有所遺漏,數(shù)據(jù)的不完整可能會使研究結論和實際情況產生一定偏差。因篇幅有限,文中提及的相關論文的研究內容和觀點不代表其核心價值,獲悉全面解讀仍需進一步研讀原文。
「注釋」
①倪建平:《國家形象塑造和中國對非洲政策——跨文化傳播的視角》,《新聞與傳播評論》2007年第Z1期。
②陳宇鵬:《“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傳播——以對非洲國家為例》,《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③龍吟:《“一帶一路”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傳播——以對非洲國家為例》,《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年第4期。
④沈御風、蘭林楓:《中國文化在“一帶一路”非洲支點的傳播狀況研究——以肯尼亞為例》,《傳媒》2017年第7期。
⑤吳雋然:《“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中國對非洲傳播策略研究》,《東南傳播》2015年第12期。
⑥李安山:《媒體在中非關系中的作用》,《對外傳播》2012年第7期。
⑦張夢穎:《中非關系的媒體作用:現(xiàn)狀與提升》,《新聞知識》2019年第5期。
⑧周玉淵:《非洲媒體對中非關系的報道:影響與反思》,《國際新聞界》2012年第11期。
⑨吳傳華:《中國在非洲的輿論環(huán)境及非洲媒體對中非關系發(fā)展的影響——以尼日利亞為例》,《亞非縱橫》2012年第4期。
⑩劉瀅、周瑜:《非洲:中國媒體國際傳播的重要突破口》,《中國記者》2012年第10期。
11羅雪:《中國媒體在非洲發(fā)展的競合策略研究》,《當代電視》2016年第8期。
12蔣生元:《非洲人喜歡“小”新聞——談加強對非傳播的策略和方法》,《對外傳播》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