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珍
(西藏康馬縣中學 西藏 康馬 857500)
近幾年,國家對教學課程進行改革,語文也不例外,提倡素質教育理念,對于舊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學校對于語文這一門課程,應該做一些改變,在課堂上應該改變以往的舊教學方式,以前的教學方式難免讓學生上課感覺單調枯燥乏味,很多學生上著課就走神了,提不起興致,做題也是恍恍惚惚的,這都是舊教學的弊端?,F(xiàn)在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上課的時候,使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多方面去教育孩子,中華民族歷經(jīng)了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語文是每一個中國學子必須學好的一門學科,每一個中國學子都應該在語文這一門學科中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應該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讓學子們從實踐中理解語文的奧妙、文化的含義,作為學校教師,該從提起興趣做起,興趣是所有學科的老師,教師應該開拓新的教學特點,素質教育理念是我們不變的初心,但是要孩子們學進心里去,而不是學完就只感覺聽了故事,要讓孩子們抓住重點,記憶猶新。我們應該從多方面去改變教學方法,找到孩子們關注的點在哪里,從這個點切入進去,引領學生一步一步慢慢改變舊教學方式,也慢慢改變舊教學對孩子們不好的影響。
不管學什么,首先得要有興趣才可以,如果沒有興趣,那肯定是學不好的,初中語文教學的多元化教學方法對于學生上課的專注度是有幫助的。學什么先是要去挖掘這個人對這件事情的興趣,一旦有了興趣,那么不管老師或是家長督促與否,他自己都會很主動去專注于做這件事情,這樣首先改變的就是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認識。以往都認為語文課很簡單,不用動腦子,但是卻很難,因為閱讀理解題總是拿不到多少分數(shù),原因就在于,平時沒有主動去專注過這門學科,很多學生下了學堂,很少去摸關于語文的書籍,而語文又是日積月累才能學通透的一門課程,所以,很多學生對于基礎的語文題,感覺很簡單,但是越到后面,越是不知道怎么下筆,重點是作文。以前我弟弟還在上初中的時候,每次考試,問他語文考得怎么樣,答案永遠都是不怎么樣,問他為什么“作文寫得不好,閱讀理解太難,亂寫的”,但是他的理科方面又考得很好,他說覺得語文太枯燥,學不進去,我們也拉他去補語文,但是無濟于事,第二次考試語文還是一塌糊涂,這都是舊教學方式帶來的弊端,對于偏理科的學生,語文確實是一大難題,按照以前的教學方式,怎么追,都追不上多少分數(shù)?,F(xiàn)在新課程改革之后,語文課變得有趣了許多,不再是夏日午睡后昏昏欲睡的氛圍,經(jīng)過老師的深入研討得出來的教學方式,還是很適合孩子們學習,告別了以前的枯燥乏味,迎來了有趣生動的課堂。
學習,要投入進去才能印象深刻,漢字是我們的母語,語文這門課程意味我們對中華民族的傳承,很多中華民族的文化、美德以及內(nèi)涵需要我們祖國未來的花朵、共產(chǎn)主義的接班人去繼承、去弘揚,所以學習語文,不能一味只念書就可以,教師在安全前提下,可以帶著孩子們?nèi)⒓訉嵺`性的活動,我相信,這會得到學校和家長們的支持,孩子們對于學習的過程,也會變得更加印象深刻,這將從枯燥乏味的課程變成有趣生動的課程。我認為語文,就是教會孩子對漢字的理解,將中國傳統(tǒng)美德傳承下去的一門課堂,所以,光在學堂上是接觸不到真正的人情冷暖的,教師帶著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只要自己感受到才能印象深刻。社會實踐固然好,但是也不是長期性的,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孩子們分組,探討關于語文的各種問題,只有經(jīng)過激烈的探討得到的正確答案,學生才會印象深刻,不管是答對了或是答錯了的同學,效果都是差不多的,分組的好處還有學生可以幫助自己的組員解難答疑,這樣老師也輕松,學生也不必死氣沉沉地坐在下面聽老師一個人講,把探討不出來的問題最后交給老師來給大家講解,一般的小問題,在學生的探討中就會得出答案,并且能對老師強加給你的答案更加印象深刻。
新課程改革后,語文是一門具備社會實踐性的學科,不再是讓學生認為學了沒意思的科目,教師對于語文的教學方式,也應該變得具有實踐性,課堂上小組探討的教學方式或者社會實踐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舊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課程改革后,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語文課堂上找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