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旭 張 楠
(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 北京 100076)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是國際交流的友好使者,其憨態(tài)可掬的形象被中國動物學(xué)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CWCA)、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自然保護組織用作會標(biāo)。
大熊貓聞名遐邇的同時,“熊貓”這一奇特的中文名也令許多人百思不解。按照漢語的語言習(xí)慣,修飾語一般位于中心語的前面。例如“狐猴”這個詞,“狐”是修飾語,“猴”是中心語,描述的是臉部狹長、有些像狐類的猴。以此類推,“熊貓”二字,本應(yīng)描述的是有些特征像熊的貓。但從外觀上看,大熊貓是一種熊,而不是一種貓。雖然有專家建議采用約定俗成的名稱[1-2],但探究其名稱由來還是十分重要的。
“熊貓”的中文名從何而來?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熊貓原被稱作“貓熊”。近代,在重慶舉辦的某展覽上,大熊貓的標(biāo)示牌按照國際習(xí)慣從左向右書寫,寫為“貓熊”,而國人則依照舊例從右向左閱讀,讀為“熊貓”;該誤讀延用至今。
上述“展覽引發(fā)誤讀”的說法,最早可追溯到大熊貓研究專家胡錦矗于1981年撰寫的文章[3-4]。其他許多文章、論著中也對該說法進行了轉(zhuǎn)述。但是,這個看似合理的說法,實際存在諸多疑點。例如,那場造成誤讀的展覽究竟是在哪年舉辦的,莫衷一是。與此相關(guān)表述主要有以下幾種:
胡錦?!洞笮茇埫妓饕罚?981):“最初訂名者本叫貓熊或大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園胖,但整個體形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隸于熊科。后來,由于在解放前書寫是直書,認讀是從右到左,而改為橫書后則從左到右,當(dāng)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標(biāo)題用橫書,名貓熊,而當(dāng)時參觀者習(xí)慣了直書從右到左的認讀,而誤認為熊貓[3-4]?!?/p>
李玉英《漫談名詞審定工作》(1992):“直至本世紀四十年代,我國在重慶舉辦了一次動物標(biāo)本展覽。當(dāng)時展品標(biāo)牌上分別用中、英文書寫著‘貓熊’的名稱,但由于那時的中文習(xí)慣讀法是從右至左,故而國人都把按英文書寫方式書寫的‘貓熊’,讀成了‘熊貓’,并延用至今,唯臺灣現(xiàn)仍稱它為‘貓熊’[5]?!?/p>
胡錦矗《大熊貓研究》(2001):“近代它的中文名字,早期叫大貓熊或貓熊。20世紀30年代在重慶北碚平民公園展出時,初次發(fā)表新聞,偶然被排顛倒了,成為‘熊貓’(夏元俞;1978年),未料以后就演變成今日通用的大熊貓[6]?!?/p>
黃萬波和魏光飚《大熊貓的起源》(2010):“1944年12月,貓熊首次在重慶北碚的中國西部科學(xué)博物館里展出時,展板說明文字的標(biāo)題采用橫書,名為‘貓熊’,但當(dāng)時漢字一般采用直書,從右往左讀,這樣一來,前來參觀的觀眾憑習(xí)慣將橫書的‘貓熊’讀成了熊貓[7]?!?/p>
在胡錦矗的早期表述中,并未提及展覽舉辦的具體年代,只籠統(tǒng)地說在“解放前”[3-4]。此后,又出現(xiàn)了一些彼此相異的時間表述,例如,稱展覽舉辦于20世紀30年代[6];或稱展覽舉辦于20世紀40年代[5,8];或稱展覽舉辦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9]。有的文章中雖有具體日期,但日期也不盡相同[7,10]。胡錦矗后來又認定的展覽時間為1939年8月11日[1]。綜上,除去胡錦矗的《大熊貓研究》[6]之外,均未注明展覽時間的引用來源。胡錦矗《大熊貓研究》中的相關(guān)段落,引用自夏元瑜1978年撰寫的《一錯五十年——為貓熊正名》一文,“英文里有個字叫Panda,它又稱Cat-bear,中文該譯為‘貓熊’,不幸在幾十年前報上初次發(fā)表新聞時,偶然被排顛倒了,稱為‘熊貓’。不料一錯至今……”[11]。但胡錦矗與夏元瑜對于誤讀原因的表述存在出入。夏元瑜的文章中并未提及展覽和具體時間,而將誤讀歸咎于新聞排版的失誤[11]。另需注意的是,夏元瑜的文章成文于20世紀70年代末,與展覽推測的開辦時間已相隔約40年。同時,其文中對于熊貓名稱的解釋也未標(biāo)明資料出處,因此參考價值極低。
距今約20年前,姚懷德、朱建頌等[12-13]就曾對上述熊貓名稱來源的說法提出過質(zhì)疑。朱建頌[14]后又明確指出,早在1915年漢語中已有了“熊貓”一詞。2019年楊鏵等[15]發(fā)表的論文認為,此種說法(指前述胡錦矗等的說法)“發(fā)生的時間明顯有誤”,援引的資料“不合常理”;文中還指出,至少在1931年的《世界雜志增刊》中已有了“大熊貓”的叫法。筆者通過考證《世界雜志增刊》的原文《世界最稀有的哺乳動物:大熊貓》,發(fā)現(xiàn)書中描述的“大熊貓”不論體型或歷史記錄,都與今天所知的大熊貓相符:“美國田野博物院中最近陳列著一種世界稀有的動物——大熊貓(Giant panda)。……為全世界最稀有的大哺乳獸之一,或許是最稀有的大哺乳獸也說不定。田野博物院中所陳列的2 只大熊貓系羅斯福兄弟(Theodore Roosevelt &Kermit Roosevelt)所獲……”[16]。
此外,20世紀30年代的一些期刊、辭書、報紙也為“熊貓”的名稱提供了證據(jù)。
《科學(xué)》雜志1934年刊載的《中國四川產(chǎn)之熊貓》一文,介紹了從四川獲得的3 具熊貓標(biāo)本,“巨大野生動物最稀少者厥為大熊貓(panda)?!獗硭菩?,產(chǎn)于中國四川西部多山之區(qū)?!?,眼輪,四足,及肩均黑色,余為白色”[17]。標(biāo)本的文字描述和配圖(圖1)都證明了文中所述的“熊貓”即為大熊貓。
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的《辭海》之中沒有“貓熊”一詞,但有“熊貓”的詞條,“怪獸名。……體甚巨大,為現(xiàn)存怪獸最罕見之一種。距今六十年前,為法國科學(xué)家比利大衛(wèi)氏所發(fā)現(xiàn)。至公元一九二九年,美國羅斯福將軍之弟某,始捕獲之,現(xiàn)陳列芝加哥原野博物館內(nèi)……”[18]。根據(jù)詞條內(nèi)容也能辨識出是指今天的大熊貓。
圖1 刊登于1934年《科學(xué)》雜志上的《中國四川產(chǎn)之熊貓》一文的配圖[17]
1938年10—12月,5 頭活體大熊貓從成都經(jīng)香港運至英國,一時成為新聞熱點[19]?!渡陥蟆?、《文匯報晚刊》等中文報紙也報道了此事,報道中均數(shù)次出現(xiàn)“熊貓”一詞,而無“貓熊”[20-21]。
從以上資料分析,在20世紀30年代,“熊貓”一詞在具有代表性的綜合類雜志、科學(xué)類期刊、權(quán)威辭書、新聞報紙中都已得到了運用[16-21]。故而,前文中提到的,在1939年的展覽和事后的報道中,因書寫與閱讀的方向相反導(dǎo)致“貓熊變熊貓”的說法不實。
熊貓的中文名從何而來?筆者通過文獻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近現(xiàn)代文獻資料,并進行對比分析,提出了以下新見解。
眾所周知,當(dāng)代漢語中被稱作“熊貓”的動物有2 種,一種是體色為黑、白二色的大熊貓,另一種是體色為紅棕色、尾巴粗大有九節(jié)環(huán)紋的小熊貓(Ailurus fulgens)(見封面)。為方便敘述,本文將大熊貓稱為“黑白熊”,將小熊貓以四川俚語稱作“九節(jié)狼”。
之前的文獻顯示,漢語資料中最早出現(xiàn)“熊貓”一詞的資料,是中華書局191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14]。該字典中亦沒有“貓熊”義項,但有“熊貓”義項[22]。從“熊貓”詞條的配圖分析(圖2),該詞所指的是小熊貓。關(guān)于“熊貓”的中文名,有學(xué)者指出,可能來自于英語的辭書[23]。
圖2 《中華大字典》中的“熊”詞條[14]
筆者順該線索發(fā)現(xiàn),1909年新版的《韋伯斯特國際英語詞典》(Webster′s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中也沒有“cat bear”詞條,但收錄了“bear cat”詞條[24]。該詞條有a 和b 2 個解釋,a 是 “BINTURONG”(熊貍的英文名和拉丁學(xué)名種加詞),而b 是“The panda”。查閱該詞典中的“panda”詞條,配圖為小熊貓(圖3)。因為“bear cat”與“The panda”同義,所以“bear cat”也即指小熊貓。將《中華大字典》的“熊貓”詞條配圖,與《韋伯斯特國際英語詞典》的“bear cat”詞條配圖(即“panda”詞條配圖)進行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中華大字典》的配圖是臨摹自《韋伯斯特國際英語詞典》(《中華大字典》【熊】字條的配圖也是臨摹自同一詞典)。
圖3 《韋伯斯特國際英語詞典》中的“bear”、“bear cat”、“Panda”詞條配圖[24]
由此可見,1915年《中華大字典》中的“熊貓”一詞來自于英語的辭書,最初指的是小熊貓。而英語、法語中的“Panda”最初也指的是小熊貓。小熊貓于1825年在尼泊爾被科學(xué)界發(fā)現(xiàn),“Panda”是對尼泊爾語詞匯的音譯?!吨腥A大字典》的編者應(yīng)是在給字典配插圖時,查到了1909年新版的《韋伯斯特國際英語詞典》,將其中“bear”的配圖,同頁上“bear cat”這一詞語及另一頁中“Panda”的配圖一起編抄收錄。
據(jù)黃河清[25]最新的考證發(fā)現(xiàn),“熊貓”在漢語中的出現(xiàn)應(yīng)早于1915年,可追溯至1908年出版的《英華大辭典》。黃河清還曾查閱過數(shù)本在此之前的辭書,包括:《華英字典》(1822)、《字典集成》(1868)、《字典集成》(1875)、《唐字音英語》(1904)、《重訂商務(wù)書館華英字典》(1905)等[26-30],均未見“Panda”這一條。此外,他還查閱了當(dāng)時的一些英語讀物,例如《增廣英字指南》(1879)、《英語匯腋初集》(1884)等[31-32],也未見“Panda”詞條。
筆者查到1903年出版的《華英音韻字典集成》中有“Panda”詞條,但漢語翻譯成“黑熊”[33],不知是“黑白熊”還是“白熊”之誤,存疑。
圖4 《華英音韻字典集成》(1903)中的“Panda”詞條[33]
黃河清在這篇考證“熊貓”出現(xiàn)在1908年《英華大辭典》的文章后記中指出,它可能來自于日語的辭書[25]。以此為線索,筆者查閱了1908年之前出版的一些“英日詞典”,均沒有“Panda”詞條[34-43],而1890年出版的《新譯無雙英和辭書》和1902年出版的《新譯英和辭典》中有“Panda”詞條[44-45]。
《新譯無雙英和辭書》的“Panda”詞條沒有出現(xiàn)“熊貓”的譯法,但出現(xiàn)了“熊”字,而插圖又像貓[44](圖5),這或許是其后的《新譯英和辭典》將“Panda”翻譯為“熊貓”[45]的來源。
圖5 《新譯無雙英和辭書》(1890)中的“Panda”詞條[44]
對比《英華大辭典》與《新譯英和辭典》中的“Panda”詞條,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的相似性(圖6和圖7)?!队⑷A大辭典》是英漢雙解詞典,對照英語釋文不難發(fā)現(xiàn),漢語釋文與英語釋文不完全對應(yīng),例如,漢語中“貓”的詞素在英語釋文中沒有,英語釋文中的“Indian”在漢語釋文中也沒有[46]。而《英華大辭典》中“Panda”的漢語釋文卻與《新譯英和辭典》中的日語釋文幾乎完全對應(yīng),區(qū)別僅在于其分布地名稱中用“西”取代了日文的“喜”,同時用漢字“之”字取代了日語的“ノ”(ノ,日語片假名,意思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的”)[45-46]。由于小熊貓的最初發(fā)現(xiàn)地尼泊爾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所以這里所說的熊貓顯然也是指九節(jié)狼。
圖6 《新譯英和辭典》(1902)中的“Panda”詞條[45]
圖7 《英華大辭典》(1908)中的“Panda”詞條[46]
在小熊貓被科學(xué)界發(fā)現(xiàn)44年之后的1869年,大熊貓在四川寶興被科學(xué)界發(fā)現(xiàn),最初發(fā)現(xiàn)大熊貓的法國神父戴維將其稱為“Ours blanc et noir”(法語,意為黑白熊)[47],之后的研究者認為這種動物親緣關(guān)系與Panda(小熊貓)相近,就將其也稱為“Panda”。為區(qū)分2 種“Panda”,分別加上表示“小”和“大”的修飾語,而后英語中便將黑白熊稱為“Giant Panda”。此后中國的譯者沿用了之前對“Panda”的翻譯,也稱為“熊貓”,但為了區(qū)別本詞原指的九節(jié)狼,就分別稱為“大熊貓”和“小熊貓”。
據(jù)筆者現(xiàn)階段所掌握的資料,漢語“貓熊”無論是指黑白熊還是九節(jié)狼,其出現(xiàn)時間均晚于“熊貓”。例如,最早用“貓熊”指稱黑白熊是在1934年7月的《中華圖畫雜志》[48]。在此之前,1930年的《華北日報》[49]、1931年的《世界雜志增刊》[16]、1934年5月的《時兆月報》[50]、1934年6月的《科學(xué)》[17]等報刊均已用“熊貓”或“大熊貓”指稱黑白熊。而最早用“貓熊”指稱九節(jié)狼是在1932年11月出版的《中華圖畫雜志》[51],除前文提及的1908年《英華大辭典》[46]和1915年《漢語大字典》[18]之外,1927年2月的《自然界》雜志也以“熊貓”為名對九節(jié)狼作了更詳細的介紹[52]。1932年11月,《申報》的新聞報道中也提及“紅色熊貓”[53],顯然是指九節(jié)狼。而且,在1949年之前,“貓熊”的使用頻次始終遠不及“熊貓”[15]。雖然直至20世紀50年代,仍有學(xué)者以漢語構(gòu)詞習(xí)慣為理由,呼吁使用“大貓熊”代替“熊貓”這一通用叫法[54],未果。如今,“熊貓”及“大熊貓”仍是漢語中對黑白熊的最常用稱呼。
在英文里也有類似的情況,例如有人在文章里將2 種“Panda”都稱作“cat bear”[55-56],但無論是“bear cat”還是“cat bear”,在英語里都很少有人使用,現(xiàn)在幾乎無人再用其指稱“Panda”。現(xiàn)在英語中的“bear cat”一般是指一種產(chǎn)于東南亞和中國西南部的熊貍,其英文名為Binturong,拉丁學(xué)名為Arctictis binturong(Raffles,1821)[57]。
綜上所述,中文“熊貓”一詞并非源自“貓熊”的顛倒使用,而是源于20世紀初對日文翻譯的借用和英文辭書的引用,最初是指小熊貓(俗稱“九節(jié)狼”)。而中文“大熊貓”是對“熊貓”一詞的擴展使用。中文“貓熊”晚于對“熊貓”的使用,而非相反。
致謝: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很多老師的指導(dǎo)和幫助。在此,特別感謝漢語外來詞語研究的前輩黃河清先生的耐心指教;感謝著名大熊貓文化研究學(xué)者孫前先生不厭其煩的解答及熱情引薦;感謝四川省雅安市社科聯(lián)副主席楊鏵先生毫無保留地提供資料的線索;感謝北京大學(xué)許學(xué)工教授對資料查找的協(xié)助和至關(guān)重要的指點;感謝南京大學(xué)趙益教授和吳朝陽教授幫助查到了重要的文獻;感謝臺灣大葉大學(xué)徐歷鵬教授對相關(guān)資料的核實。最后,還要感謝方舟子先生,他的《熊貓的迷離身世》一文[58]是本文所涉問題探索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