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將軍
前幾天,看到某甲方市場部負責人發(fā)了一條朋友圈,大致意思是:這波廣告計劃,我們一周之內(nèi)曝光30億次,共計覆蓋了3億獨立用戶,預(yù)計每五個中國人就有一個看到我們的廣告……
“預(yù)計每5個中國人就有一個看到我們的廣告……”這種描述可能是想讓老板更形象地理解投放效果,但如果你的老板真的去大街上攔住行人問話,會有幾個人說看過他的廣告呢?
說“看過”的概率可能低到讓你懷疑人生,從此讓你在老板那兒背上弄虛作假的惡名。面對老板的指責,你可能會覺得無辜,因為數(shù)據(jù)確實是3億獨立用戶?。‰y道是媒體和第三方監(jiān)測公司,一起流量造假嗎?
媒體的數(shù)據(jù)或許存在些許水分,但不至于水到讓我們只喝湯的地步。那么,買了幾十億的廣告曝光,到底為什么沒效果呢?
關(guān)于廣告曝光這件事,我們來探討三個最常見的問題,也許會解答大家的疑惑。1.曝光和有效曝光,是一樣的事嗎?2.在廣告曝光里,最易被人忽略的因素是什么?3.為什么別人家的曝光可以鋪天蓋地?
1.?曝光不等于被看到
為什么曝光不等于被看到?
比如某APP首頁的一個家裝廣告,這個廣告在我打開這個APP的時候,就被計入了一次曝光,但我到底看沒看到這個廣告?答案是:我剛才“看到了”這個廣告,但是我卻沒有“看”這個廣告。
我們的用戶處在一個廣告大爆炸的環(huán)境中,他們在眾多的廣告熏陶中,已經(jīng)練就了一身過濾廣告的本領(lǐng)。
這個家裝廣告,對于需要家裝的人來說,可能會認真看看,或許還會點進去購買;但對于大部分用戶而言,他們的眼神只是掃過了這個廣告而已。
所以,這次的廣告曝光=掃視。
2.被看到不等于被記憶
“預(yù)計每5個中國人就有一個看到我們的廣告……”這種描述最大的誤導(dǎo)就是:很多人會把看過廣告等同于記住了廣告。
比如,相比于圖文廣告,視頻廣告一般更容易被記憶,因為它對我們的視覺沖擊感最強,融合了視聽兩種感官刺激,而且占用你的時間還很長。
被看到不等于被記憶,就是因為同樣是曝光,卻是有強弱之分的。有些曝光只是給消費者輕輕撓了一下癢癢,有些曝光則是在消費者心上插了一刀。
整個2019年,對于廣告形式而言,最大的風(fēng)潮就是各大媒體紛紛上線了沉浸式廣告。
這種沉浸式的廣告,一是在視覺上追求美感,要求廣告主必須制作出精美的視頻素材,形成足夠的視覺刺激; 二是在廣告環(huán)境上,獨占整個屏幕,搶奪用戶第一眼的“處女”視覺,排除了信息干擾;三是用幾種廣告形式無縫銜接,拉長了感官刺激。
所以,這種廣告曝光=注視。
3.被記憶不等于不會忘
如果我問你這周看過哪些廣告,你可能會回憶起一兩個。
但如果我隔周再問你上周看過哪些廣告,你可能一臉茫然,因為你忘了。廣告是在被動灌輸信息,消費者在潛意識里還是排斥的。一條廣告從被注意到被記憶,這中間有著巨大的時間鴻溝。
而記住一樣?xùn)|西,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重復(fù)。在廣告術(shù)語里,有個對應(yīng)的詞匯叫“頻次”,就是專門統(tǒng)計用戶看了幾次廣告。
很多廣告主默認曝光3次/月以上是有效記憶,曝光8次/月以上是浪費。但我認為,這兩個標準在今天的媒介環(huán)境下是失效的。硬廣的曝光應(yīng)該設(shè)定在10+次/月,才能達到有效記憶的效果。
別怕消費者會反感你的廣告,因為他從來就沒喜歡過廣告。
所以,這種廣告曝光=強化。
掃視、注視、強化……曝光和曝光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不同的曝光形式,對用戶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刺激。
在以往,廣告的曝光效果是通過這個公式計算的:曝光效果=覆蓋×頻次(reach×frequency)。
這個公式其實是把曝光效果拆分成兩個維度,即廣度和深度。但我覺得這個公式已經(jīng)不足以驗證曝光效果,我們要加入一個新的因子——曝光強度。
曝光強度指的是:某一個廣告形式,能給用戶多大程度的感官刺激,并產(chǎn)生多少的廣告記憶。廣告效果=廣度×深度×強度。
目前,我們對于廣告強度,還不能精確地測量。但有幾個基礎(chǔ)的維度,可以粗略地評估廣告強度這件事。
第一個維度是視覺中心。也就是說,你的廣告是否在消費者視線的中央?yún)^(qū)域。
第二個維度是停留時間。消費者對廣告的注視是停留1秒鐘,還是停留5秒鐘?后者的強度可能是前者的5倍。目前短視頻媒體,已經(jīng)有了“有效播放”的概念,就是如果一個廣告片播放了5秒以下,媒體不收費;用戶看了5秒以上,才算一次有效曝光。
但這種有效播放的手法并不適用于所有廣告片。因為有時候,我們的廣告必須灌輸一個概念,例如“理想生活上天貓”,這個概念消費者可談不上喜歡,所以他不會主動看5秒以上;而有時候,我們的廣告可以做成創(chuàng)意故事,吸引消費者停留,例如NB的《每一步都算數(shù)》。
第三個維度是廣告獨占性。最好的廣告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就是整塊空間被你的廣告塞滿,沒有其他廣告,最好連其他信息都沒有,用戶能看到的唯一的東西就是你的廣告。
所以,獨占性有兩個要求,一個是填滿,一個是排他。
第四個維度是感官調(diào)動。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佛家叫六根,這六根是我們接納外部世界的六個門戶。廣告能打開的門戶越多,用戶被廣告影響的程度越深。
之前的三個維度都是在談廣告曝光在視覺上對人的影響,在廣告曝光中,視覺是第一,但卻不是唯一。
比如聽覺,早年很多投放電視TVC廣告的客戶,常常在廣告制作上玩一點小心思,他們在廣告后期合成時就把聲音調(diào)大。電視播放廣告片時,觀眾會突然被某支廣告“驚”了一下,從而下意識地留意這條廣告。
前幾年,ASMR(顱內(nèi)高潮)在國內(nèi)流行了一陣子,宜家還跟風(fēng)制作過ASMR效果的廣告片,讓用戶在聽廣告時,得到聲音按摩。
除了視聽語言之外,有些感官在常理看來,很難通過廣告曝光去達成。例如嗅覺、觸覺、味覺。
但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廣告內(nèi)容激活用戶的想象力,讓他們“腦補”出感官刺激。比如,方便面廣告里,常常拍出白色的煙氣,就是在傳遞面是香的。
而有些食品品牌,在包裝設(shè)計和廣告素材上,常常忽視感官刺激對消費者的誘導(dǎo)。
視覺中心、停留時間、獨占性、感官調(diào)動,共同強化了一條廣告的曝光強度。為什么同樣是幾十億的曝光,別人家的更有效果?因為別人家的曝光更“給力”。
為什么別人家的曝光可以鋪天蓋地?而你的曝光就只剩下一堆冰冷冷的數(shù)據(jù)?我們來拆解一下黑盒子里的秘密。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鋪天蓋地”只是一種感知,而不是事實。那為什么別人家的曝光效果能打破客觀事實呢?
雖然世界很大,但我們的生活圈子并不大,或者,更精準點說,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就等同于我們的生活圈子,包括物理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
我們就以跨年節(jié)目為例,幾個不同圈子的人在朋友圈里感覺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在2019年12月31日當天,如果你翻開我的朋友圈,你看到的會是羅振宇老師《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資訊,有轉(zhuǎn)發(fā)九宮格的,有轉(zhuǎn)發(fā)文章的,有截取金句的……總之,在我的朋友圈里,你會感覺到全世界都在看跨年演講。
但如果我們翻開一下當日的收視率,這場知識跨年直播遠遠被芒果臺、荔枝臺、番茄臺明星們的跨年晚會甩在后面。
廣告的鋪天蓋地,只是因為它鋪了你的天和你的地。所以,讓廣告鋪天蓋地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廣告曝光要從目標人群的觸達,轉(zhuǎn)換成圈層人群的經(jīng)營。
所以,想讓廣告鋪天蓋地的第一個基本原理,就是想方設(shè)法讓廣告圈層化地曝光。而且,這種圈層化不僅是人群的圈層化,還可以是地域的圈層化,甚至?xí)r間的圈層化。
表面看,時間只是我們衡量世界的一種刻度,但是,每個人的時間作息方式還代表了他的生活方式。
比如,如果全聚德和麻小這兩個餐飲品牌投廣告,他們的廣告應(yīng)該在什么時間釋放?
全聚德的廣告應(yīng)該集中放在周五、周六、周日。因為全聚德是老式的酒樓環(huán)境,餐廳都是10人左右的家庭圓桌,適合家庭聚會和私人宴請,而這種聚會和宴請更容易在周末時發(fā)生。全聚德的廣告更應(yīng)該推送給家庭觀念比較重的那群人。
而麻小呢?它本身是一家小龍蝦外賣,它非常適合午夜10點至2點之間的宵夜時間做廣告曝光,核心去觸達城市里的“晚睡困難癥患者”。
所以說,“鋪天蓋地”只是一種感知,而不是事實。
1.鋪天蓋地=“哪哪都是他們的廣告”?
我們試想一下,假如你在辦公室走廊里每天都能看到一位女同事,大約每天擦肩個五六次,你很可能覺得這是正常的,因為你們都是一家公司的同事。但如果這五六次的擦身而過,被上帝安排到不同的地點呢?
比如,早上電梯里看到一次,中午在7-ELEVEn買餐食看到一次,下午茶水間又碰到了,晚上加班發(fā)現(xiàn)她也在,最后下班打車時,你們居然站在了同一個路口攔車……
由此可見,這種“哪哪都是”的感知,是因為你在不同的地點,都看到了相同的廣告。因為不同地點和環(huán)境的陌生感,放大了你對熟悉事物的感觸。
所以,想要廣告鋪天蓋地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同一個客群,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同一個廣告。
2.鋪天蓋地=“好像經(jīng)常能看到他們的廣告”?
鋪天蓋地的廣告,給人的第二種感知是:好像“經(jīng)?!蹦芸吹剿麄兊膹V告。
大家注意“經(jīng)?!边@個詞,這是一個時間概念,好的廣告投放,會讓消費者感覺到他們的廣告天天都在線。這種“經(jīng)常感”僅僅是廣告的排期比較密集嗎?
當然不是,是因為他們的廣告曝光是“脈沖式”,而你的是“平鋪式”。我們用一張圖來解釋一下什么是廣告的“脈沖式”和“平鋪式”。(如下圖)
這張圖的上邊和下邊廣告預(yù)算是一樣的,但是廣告釋放的時間點以及在每個時間點上釋放的量級很不一樣。
上邊好像是敲大鼓,敲一下,停一會兒;下邊好像是吹嗩吶,一直在吹,不停歇。很顯然上邊的脈沖式更符合人類大腦的記憶原理。
我們能記住一件事,存在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這件事給我們足夠的刺激,另一個就是在我們遺忘之前再及時重復(fù)。
廣告對人的影響是同樣的道理。在預(yù)算相同的情況下,“脈沖式”廣告每次的釋放量比“平鋪式”廣告更大,所以可以給消費者更大的信號刺激。而“脈沖式”廣告看似分布較稀疏,但只要符合人的記憶曲線,反而減少了廣告浪費。
用“脈沖式”廣告投放的代表是腦白金。腦白金開始在全國投放廣告時,一開始是旺季播,非旺季不播。他們會在在春節(jié)和中秋兩個大節(jié)點,猛轟炸15天左右,給消費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后來,腦白金把這種廣告模式延展到全年。在全年的廣告排布中,會在前3個月密集地播,后面就隔月播。甚至還會隔日播,隔日播的費用會降低50%,但是效果卻并未下降。
所以,如果你“經(jīng)??吹侥硞€品牌的廣告”,往往不是人家錢多,而是人家踩點踩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