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葆
摘要:本文選取從遣詞造句角度談提高作文評語的 有效性,主要通過個案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中語言表達上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并通過對例文進行相應(yīng)的解析,從而做到對作文評語的啟發(fā)性指導。
關(guān)鍵詞:評語;有效性;遣詞造句;解析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4-075-1
每個語文教師都十分看重自己給學生作文所下評語的有效性。所謂評語的有效性就是要使學生讀了評語切實對自己的作文有所幫助,讓自己的作文水平在老師評語的指導下得到某一方面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語要有切實的鼓勵性、具體的指導性、精準的針對性和鮮明的啟發(fā)性。
怎樣做到作文評語的有效性呢?這里以七年級某學生的一篇作文中語言的遣詞造句為例進行解析。小作者寫自己與弟弟玩捉迷藏的故事。
問題解析:捉迷藏對少年兒童而言是一個極具趣味性的游戲,這種趣味性在文章中只有通過具體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才能再現(xiàn)出來。小作者在這里用了“我開始找他了,他在桌子下面”這樣的方式就顯得有問題了,因為這只是一種一般性的敘述。這個句子里有一個關(guān)鍵性的詞——“在”,“在”在這里只表示“存在”,不能體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更不能突出游戲描寫的動作性。那么如何突出動作性呢?與“在”粘連的詞可以有這么幾個:“藏在”、“躲在”、“趴在”、“弓在”、“貓在”、“蜷在”、“靠在”、“貼在”、“擠在”、“蹲在”等等,哪一個最合適最貼切呢?必須明確一點,孤立的不成句的詞是沒有寫作學意義的,因而詞語不存在好與不好之說,詞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體現(xiàn)它的表達意義。從學生語感形成的長遠角度還可看出,“語言過程指的是為了表達或接受(理解)而從大腦的語言知識庫中提取相應(yīng)的語言單位(詞)和規(guī)則(語法),……以便把意欲表達的意義(意思)轉(zhuǎn)化為可聽可視的符號序列或正好相反”,但是這一重要性往往被讀者或作者同時忽略了,作為教師必須認真地幫助學生分析,學會通過遣詞造句來體現(xiàn)表達的準確性和生動性,逐漸形成學生的語感系統(tǒng)。
在這個片斷中,小作者的本意是要寫自己和弟弟玩捉迷藏,弟弟藏在桌子下面,為了不讓“我”逮到而撞翻了桌子上的花瓶,被媽媽發(fā)現(xiàn)后誤以為是“我”打碎的,導致自己被冤枉的過程。這里究竟應(yīng)該突出什么呢?如果僅僅為了交待弟弟捉迷藏的空間位置,可以用“藏在”;如果突出弟弟害怕的心理,則用“躲在”;如果要突出弟弟身體的胖實而空間狹小,則用“弓在”、“貼在”、“擠在”和“蜷在”;如果要突出弟弟的頑皮可愛,則用“貓在”。不管用其中哪個詞,它們都屬于描寫性詞語,而“在”則不是。既然這是一個片斷描寫,就不再是一般性的敘述,自然不能只用一個“在”字就了事,而必須選用一個恰當?shù)拿鑼懶栽~語。在上文所列3組描寫性詞語里,可能只有“貓在”最能體現(xiàn)弟弟頑皮可愛的神態(tài),所以必選。
由此可見,如果從遣詞造句人手批閱作文,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積累詞匯上存在的問題,詞匯積累少,練習少,語言的表達能力就很難提高。教師只有認真閱讀,從細微處發(fā)現(xiàn)學生缺乏準確生動描寫的意識,才能真正做到自覺地遺詞造句,從而達到作文表達水平由閱讀積累到寫作的遷移提升。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寫作……需要明確具體、清楚明白、文從字順地表達表述自己的意思。”教師也必須緊摳這一要求,在批閱作文中發(fā)現(xiàn)這類問題,可以先在眉批和行批中特別標注出來,把自己的修改意見也寫出來,然后在總批中提出自己具體的指導意見,讓學生有據(jù)可查,有的放矢。讓學生意識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做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正是從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普通字詞入手,練習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反復推敲,這樣的評語就是有效的。
針對上文的分析,以下選列幾則批語,讀者可以比較一下:
第一種:語句不通順,病句多;
第二種:沒有細致修改,表達不當;
第三種:不認真,粗枝大葉,馬馬虎虎;
第四種:沒有描寫,缺乏捉迷藏的動作描寫,和被冤枉受委屈的心理描寫;
第五種:作文的重點之處一定要有具體的描寫,描寫可以給人如臨其境的感受,特別是動作描寫。要做到進入狀態(tài),還原情境,選取最恰當?shù)膭釉~,反復推敲,并運用必要的比喻和夸張,讓文章生動起來。平時有意識積累詞匯,并多練習造句,可提高你的表達水平。
從以上5個評語看,前4個評語雖然都不同程度地瞄準了作文中的問題,其中有的籠統(tǒng),有的較具體,但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否定性的評語,這樣的評語缺乏鼓勵性,可以說屬于半無效評語。再看第五個,這個評語既指出了作文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又對問題做了具體的分析,并指出了解決的具體辦法,還能結(jié)合前面的眉批、行(行)批,都很具體,有指導性,有操作性,這就是所謂的有效批語。
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證明,語言平庸是學生作文的頭號大敵,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作文都敗給了語言表達。然而,教師對學生作文從下評語只能做一些必要的技術(shù)性指導,學生的認識和行動更加重要。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把作文寫得文從字順,就不能完全滿足于咬文嚼字遣詞造句,因為表達的上游在于一個“讀”字,只有真正做到“讀書破萬卷”,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
[參考文獻]
[1]劉大為.《作為語言無意識的語感》.《1978-2005語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論卷》.李海林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10頁.
[2]溫儒敏,巢宗祺.《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201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0頁.
注:本文系隴南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論文,課題批準文號LN【2018】95。
(作者單位:隴南市武都區(qū)城關(guān)中學,甘肅 隴南 746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