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紅衛(wèi),丁伊麗
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從20 世紀80年代開始活躍起來,不論是在辦學規(guī)模方面,還是在辦學水平方面,都在逐步提升,但直言不諱地說當前仍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日本私立大學產生于明治維新時期,發(fā)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在政府的支持和民間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日本私立高等教育享譽世界。本研究對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過程進行政策解析與經驗總結,并嘗試為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提出建議。
縱觀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fā)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是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起步時期(1868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是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時期(1945年—1990年),1990年以后日本私立教育進入優(yōu)化發(fā)展時期[1]。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有起有落。比如政府的宏觀改革政策、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階段及其對人才的需求等都對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產生重大影響。當前,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成功經驗對于中國的民辦高等教育來說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明治初年,日本社會全面向西方學習,學術自由的理念得以生根發(fā)芽。日本私立教育興以德國模式作為借鑒對象。蘭學、漢學、神學等各學派為宣揚各派學術觀點、道德思想,學堂、學館不斷涌現(xiàn)[2]。
明治維新之后,日本走向了資本主義道路,私有制及私有化成為私學產生的重要基礎。這一時期日本私立教育發(fā)展的主要特征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由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難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私立專門學校開始不斷出現(xiàn),借力民間資本。到1887年,外國語專門學校設有91所,其中74 所是私立的。像慶應義塾、同人社是當時著名的私立外國語專門學校。
1904年4月,為了提升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日本發(fā)布了《專門學校令》,對專門教育機構的設立和運轉提供政策支持。通過該文件,日本的專門學校確定了發(fā)展定位和人才培養(yǎng)定位:彌補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人才培養(yǎng)類型的空缺。同時,一些具有較強實力的學校,通過這一設置,逐漸從私立學校轉型擴展為大學。如,慶應義塾、東京專門學校等,通過提升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逐漸升格為大學[3]89。1917年,日本逐漸重視私立大學對于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出臺法律正式承認私立大學。日本的私立大學進入大發(fā)展時期[4]。
1918年12月,日本頒布《大學令》,對帝國大學的辦學進行相關規(guī)定的同時,允許設立國立單科大學、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1918年前,只有帝國大學能被稱之為大學,日本政府大力扶持國立大學,對私立大學的發(fā)展極其嚴苛。因而,私立大學自產生之初就處于附屬、補充的境地。日本政府一方面大力扶持國立大學,另一方面則壓制私立高等教育機構的發(fā)展。依據1918年《大學令》成立的私立大學是在遠離“國家需要”的框架下產生的,其功能被定位為職業(yè)教育。這一時期日本私立大學的發(fā)展受到政府的嚴格管控。但即便如此,至20 世紀20年代,一批私立大學仍然發(fā)展起來,1920年早稻田大學和慶應私塾得到批準,率先升格為大學。除以上兩所私立大學外,另外六所大學(明治大學、政法大學、中央大學、日本大學、國學院大學和同志社大學)也先后得到政府的認可,后來都發(fā)展為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學。就這樣,日本建立起了以官立教育為主體、私立教育為輔的高等教育體系。因此,私立大學從產生之初就具有獨立精神的特點。而在當時國立大學備受重視的高等教育政策背景下,私立大學處于從屬、補充性的位置。因此,私立大學在近代化的過程中,無法獲得國家的資源支持,只能從官學框架之外的社會需求領域尋找出路。
據統(tǒng)計,1918年,日本有5 所大學,1943年,日本共有49 所大學,216 所專門學校。其中國立大學19 所,公立大學2 所,私立大學28 所,占總校數的57.1%。而216 所專門學校中,國立58 所,公立4所,私立134 所,占總數的62%[3]87。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私立大學和私立專門學校才超過了國立和公立大學的總和。
總之,在這一時期日本私立教育并未得到政府的重視,將私立高等教育教育看作是對國立及公立高等教育的補給或官立教育的輔助工具。在《大學令》中設置了嚴格的開辦標準及嚴苛的監(jiān)管控制。在“官尊民卑”的政治風氣下,日本私立高等教育艱難前行,發(fā)展受到限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由于戰(zhàn)爭的破壞,戰(zhàn)后初期的私立高等教育幾乎處于崩潰的邊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教育民主化浪潮下,日本仿照美國高等教育,按“一縣一大學”的原則形成了新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其目的是打破二戰(zhàn)前日本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重層”結構,實現(xiàn)教育民主化。日本大學重組再編后數量大幅度增加,是二戰(zhàn)前大學數量的4.5 倍,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日本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增加。但是,以民主化為基調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并未打破國立大學的精英主義傳統(tǒng),以帝國大學為前身的國立大學的特權仍然存在。然而二戰(zhàn)后由于國家財政困難,日本國立大學的規(guī)模并沒有積極擴充,相反日本私立大學在民主化浪潮下,無論是設置基準還是辦學規(guī)模擴大,都有了極大的自主權,成為滿足國民就學愿望的“容器”。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46年,日本眾議院通過“關于振興私學的決議”,為私立學校提供了更為自由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不再進行嚴格的限制和約束。同時,為了提升民間資本參與辦學的積極性,日本政府為私立高等教育提供辦學經費支持。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日本私立大學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1947年,日本政府頒發(fā)《教育基本法》,對私立高校的地位進行了法律層面的支持。給予承認的同時,也認可了私立高等教育的公共屬性,對法人的資格也提出了要求。1950年,日本頒布實施《私立學校法》,對私立高等教育的法人資格、設定標準、支持政策、辦學規(guī)范、辦學層次、評價監(jiān)督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地梳理與規(guī)定,理順了私立高等教育在日本教育體系中的定位,是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到1950年,日本私立高校的數量達到了122 所,占日本高??倲档?3.5%。此外,當時日本還有私立短期大學204 所[3]87。
在地位得到保障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時期。而且教育相關法律的不斷完善,也給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fā)展帶來了春風。20世紀50年代后,由于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迅猛增加。同時,《新長期經濟計劃》將教育訓練的內容納入國民經濟發(fā)展中,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fā)展也得到極大的促動。20 世紀60年代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為國民經濟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質人才。據統(tǒng)計,1952年—1967年間,日本私立大學數量增加了2.2 倍,學生人數增加了3.7 倍。20 世紀6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人數增加3 倍,主要是來自私立巨型大學學生人數的增長。日本這一時期私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得益于法律的充分保障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在20 世紀60年代增設的學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私立大學。1952年,私立大學有116 所,只占全部大學的53%;學生數約為22.5 萬人,只占大學生總數的56%。1955年,日本的私立大學為122 所,1965年上升至209 所。1967年,日本私立大學數量占大學總數的69%;學生數增加了3.7 倍,占大學生數的72%。1975年私立大學則增至305 所[5]。私立短期大學也同樣,在全部短期大學中所占的比例由1952年的81%上升到1967年的86%,學生數的比例也由1952年的83%上升為1967年的90%。1965年—2002年,日本私立高校學生人數大幅增加,私立大學在推動日本大眾化進程中充當了重要角色。當時,私立高等教育己經成為日本教育投資的一個重點。
20 世紀70年代,面對日本高等教育發(fā)展急劇膨脹的現(xiàn)實情況,日本政府開始關注質量提升的問題。一是修訂相關法律。1975年對《私立學校法》進行了修訂,1976年頒布《高等教育整頓計劃》,1986年大學審議會制定了《新高等教育計劃》。二是控制高等教育規(guī)模。鑒于20 世紀60年代以來私立大學的快速發(fā)展,控制高等教育規(guī)模實質上就是限制私立大學的發(fā)展速度而促其保障辦學質量[3]89。
1975年,日本政府頒布《私立學校助成法》,以法律的形式確保每年向私立大學提供經濟資助,并且逐年提高經濟資助數額。政府對私立大學的經費資助,提高了私立大學的辦學條件,穩(wěn)定了優(yōu)質的師資隊伍,進一步擴大了優(yōu)質生源,日本私立高等教育逐步進入了良性循環(huán)??梢哉f,《私立學校助成法》是日本政府自明治以來采取的劃時代的政策性措施。
20 世紀90年代之后,在教育國際化和教育信息化推動下,日本高等教育面臨多樣化的發(fā)展需求。與此同時,日本少子化問題日益突出,大學適齡學生生源日益減少,日本私立大學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為了提升競爭力,日本私立大學開始重視辦學質量,提升對生源的吸引力和競爭力[3]89。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政府仍然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和推動私立高校的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進而保證日本高等教育結構的完整性,以及民間社會力量對公益辦學的積極性[6]。
為應對日本私立大學發(fā)展的突出問題,日本政府不斷健全專業(yè)問詢機構的功能,推動各項政策落地實施。2006年,文部科學省設立了“日本私立學校振興事業(yè)”機構,主要協(xié)助私立高校解決辦學經費問題,如,提供貸款補助和其他形式的特別補助等。同時,積極推動私立高校完善治理機構建設[7]。2008年,日本發(fā)布《教育振興基本計劃》,主要是引導日本高校重視社會的多元發(fā)展趨勢,及時調整人才培養(yǎng)模式。
據2015年日本《學?;菊{查》數據顯示,604所日本私立高校中,1/2 高校的招生數低于招生計劃人數,甚至有約80 所學校實際招生數僅達到預計招生人數的30%。其中以短期大學的生源減少最為突出。生源對于私立大學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事關機構的存活,為了保持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活力和類型多樣性,幫助私立高校渡過難關,日本政府出臺各種法規(guī)政策,對私立高等教育進行支持。
2018年,日本共有3 975 個高等教育機構(見表1),其中,私立高等教育機構3 530 所,比例為88.8%。從學校類別來看,大學有782 所,其中,私立大學603 所,比例為77.1%;短期大學有331 所,其中,私立短期大學314 所,比例為94.9%;高等專門學校有57 所,其中,私立高等專門學校3 所,比例為5.3%;專門學校有2 805 所,其中,私立專門學校有2 610 所,比例為93%。
表1 2018年日本各類高等教育機構數量(所)
如表2 所示,2018年日本高等教育在籍學生總數為367.4 萬人。其中,私立高等教育在籍學生數282.3 萬人,所占比例為76.8%。從學校類別來看,大學在籍學生數有290.9 萬人,其中,私立大學在籍學生數214.5 萬人,比例為73.7%;短期大學在籍學生數有11.9 萬人,其中,私立短期大學在籍學生數11.2 萬人,比例為94.8%;高等專門學校在籍學生數有5.7 萬人,其中,私立高等專門學校在籍學生數2 166 人,比例為3.8%;專門學校在籍學生數有58.5 萬人,其中,私立專門學校在籍學生數有56.3 萬人,比例為95.8%??梢钥吹?,日本私立大學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所占的權重是非常高的,在機構數層面的比例接近90%,在學生數層面的比例則超過了3/4。
表2 2018年日本各類高等教育在籍學生數及其分布(人)
在新的形勢下,日本私立大學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形勢。與公立大學相比,私立大學往往更為缺乏辦學經費,來自政府的資助非常有限,更多需要學生的學費作為支撐,才能有序辦學。但是,日本的少子化問題已成為社會的頑疾,生源的減少給私立高校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同時,日本的產業(yè)越來越缺乏活力,經濟出現(xiàn)衰退的跡象,對私立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越來越有限。于是,越來越多的日本私立高校不得不申請破產。
當然,社會經濟并不是影響高等教育的唯一因素,社會對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并不是直接與經濟同步,民眾的多樣教育需求也會影響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態(tài)勢。比如,成年人有終身學習的需要,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也會被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所吸引,日本私立大學同樣可以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有所作為。
一般而言,私立高等教育對經濟的反應更為敏感。經濟的發(fā)展程度決定了社會財富、社會資本的充沛程度,私立高校對社會經濟的依賴程度更高。不過,從日本的經驗來看,政府對于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仍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對于政府來說,私立高校對于社會的人才供給作用并不弱于公立高校。同時,通過政府積極參與規(guī)劃,推動私立高等教育超前發(fā)展,為經濟發(fā)展提供更為緊要的人才供給[8]。
日本私立大學憑借對社會需要的敏感性和靈活的運營能力快速發(fā)展,在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此時,日本私立大學不僅培養(yǎng)技術人才,也承擔諸如保證教育機會均等、開展高水平研究等任務。
隨著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xiàn),原本處于補充地位的私立大學,逐漸被社會認可;反而是國立大學,由于沒有有效地回應社會需求,遭到了來自社會的強烈批評。對日本國立大學來說,大眾化主導權被私學系統(tǒng)統(tǒng)領后,社會各界不斷質問其存在的理由。因此,日本政府也不得不重新審視高等教育政策。
1975年,《私立學校振興補助法》的頒布,標志著日本政府開始合法地向私立大學提供資助。雖然該法的頒布是各種政治力量妥協(xié)的結果,但這反映了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后,私立大學在高等教育系統(tǒng)內相對位置的變化。在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分別對應精英高等教育和大眾高等教育,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功能互補發(fā)展成為這一時期日本高等教育的特點。
當然,日本私立大學的發(fā)展與二戰(zhàn)后日本經濟長期高速發(fā)展、高學歷人才需求不斷增長及入學人數不斷增加等有利條件密切相關。但是,隨著20 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發(fā)展低迷及少子化的影響,有利條件不復存在。精英與大眾互補模式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開始面臨挑戰(zhàn),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由功能互補型角色開始轉為二元對立的角色,對立的根源來自政府的資源分配。雖然私立大學在大眾化進程中擔當旗手的重任,但獲得政府的資助仍然很少。自20 世紀80年代至21 世紀初的30年間,日本政府對私立高等教育的投入占私立高等教育總投入的10%左右。同時,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處于不公平競爭的狀態(tài),造成政府“壓迫民營事業(yè)”的事實。以商務專業(yè)的學費為例,國立大學的學費每年為52 萬日元,私立大學每年至少要150 萬日元,是國立大學的三倍。
面對民眾對于私立大學與國立大學在政府財政投入與社會影響力之間差異的不斷追問,日本政府在政策導向上進行了調整。一方面繼續(xù)通過經濟手段來促進私學的發(fā)展,執(zhí)行公助私學的補助辦法;另一方面,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guī)推動私立大學的管理體制作出變革。
以2018年作為中日兩國橫向比較的時間點,私立大學在當今日本高教體制中不論是學校數量還是學生數量,都占絕對優(yōu)勢(見表3)。日本私立大學的學校數量占總數的90.8%,學生數量占總數的76.8%。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則處于相對弱勢,不論是學校數量的比例,還是學生規(guī)模的比例,都低于30%。這說明,中國的高等教育發(fā)展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社會資本參與辦學的活力還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
表3 2018年中日公、私立高等教育對照
對于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來說,法律法規(guī)的建立健全顯得非常的重要。一方面可以使私立高等教育獲得法律層面的認可和支持,提升社會的認可度;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和保障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合法性和規(guī)范性。中國和日本的民辦高等教育都經歷了一個逐漸被社會各界認可的過程,各類與民辦高等教育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可以反映出社會力量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變化。
(1)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健全的教育立法系統(tǒng)。從20 世紀初的《大學令》,到二戰(zhàn)之后為了擴展民辦教育規(guī)模、提升其辦學質量而出臺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日本政府始終堅持私立學校的公益性,同時,將資助民辦學校的發(fā)展作為政府職責之一。
《私立學校法》發(fā)布之后,日本在其框架之下頒布一系列法規(guī),為私立教育的發(fā)展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支持政策。一方面理順了政府與私立學校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為民辦學校站臺;另一方面,提升民間資本對私立教育的支持熱情,讓社會力量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通過這些政策調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獲得了較高的社會認可,而且走向多樣發(fā)展,提升了競爭力。
(2)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除了《教育法》《教師法》《職業(y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皆涉及民辦高等教育外,1997年頻布了《社會力量辦學條例》《關于加強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社會助學管理工作的通知》。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出臺是一個標志或者說是一個分水嶺。此后,《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2003年)、《民辦高等學校辦學管理若干規(guī)定》(2006年)相繼出臺。針對快速發(fā)展的新形勢,2013、2016、2019 連續(xù)三次對《民辦教育促進法》進行了修訂,凸顯了國家對民辦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視。不過,由于文化傳統(tǒng)、教育體制及經濟發(fā)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相關法律法規(guī)與民辦高等教育的現(xiàn)實及發(fā)展動態(tài)之間尚有不貼合的地方。
私立高等教育也具有公益屬性,因此,政府在財政上給予資助也是順理成章的。
(1)日本政府對私立高校的資助。如前所述,日本從法理上很早就明確了政府對私立教育的支持責任,不僅提供經費支持,還減免稅收,同時出臺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辦學。近50年來,日本一直對私立教育保持著較大的資助力度。盡管在資助金額有所起伏,但總體而言,日本私立教育還是受益良多,能夠在教學質量上有所保證,學生的學費支出較低,教師也能獲得較好的待遇。此外,一些專項資助還引導日本的私立教育辦出特色,形成差異化優(yōu)勢。在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21 世紀,日本還提供專項資金支持私立高校開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學研究??梢园l(fā)現(xiàn),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fā)展并保持較強的競爭力,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2)中國民辦教育的經費來源??傮w來說,中國民辦教育的經費來源結構單一,主要是依靠學費收入。雖然地方政府會設立一些專項用于資助民辦教育,但是政策的執(zhí)行力度有限,且符合申請條件的私立學校不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升學費收入,如何減少辦學支出,如何加大教職工的工作強度,成為中國民辦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私立教育或者民辦教育,離不開社會資本的不斷投入。日本私立高等教育通過不斷完善,獲得了越來越高的社會認可。社會民眾對私立大學的支持,樂于通過捐贈助學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私立大學有著較大的支持群體,如優(yōu)秀校友、社會企業(yè)等。在政府優(yōu)惠政策的鼓勵下,這些群體已經成為日本私立大學的主要捐贈者。
在中國,民辦教育還沒有獲得太高的社會認可度。此外,由于民辦教育不是公有,老百姓的捐贈意愿受到“私有”屬性的極大干擾。換句話說,盡管民辦教育機構也是公益事業(yè)的一部分,但是,“私有”的屬性總是讓社會大眾對其公益的成分存在懷疑。在這一觀念的影響下,民辦高校往往很難吸引到社會的支持,獲取社會資源。此外,中國的社會捐贈相關法律法規(guī)仍不夠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單位或個體的捐贈積極性。
由于日本很早就從政策層面理順了私立大學的定位,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日本私立高校已經涌現(xiàn)出了一批高水平大學,甚至是世界一流大學。這些大學在師資力量、生源質量、就業(yè)競爭力、專業(yè)設置等方面都與國立大學差距不大。比如,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等,社會聲譽顯赫。學生以學校為榮,教師則待遇優(yōu)厚。這些私立大學的一些專業(yè)綜合實力很強,深受企業(yè)的歡迎。
由于各種原因,大多數中國民辦高校的競爭力還遠遠難以和公立大學相匹敵。盡管有個別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展現(xiàn)出了很強的競爭力,但是畢竟數量是少數。多數民辦高校辦學經費投入有限,教師的水平較低,流動較大,學生的質量也比較不理想,因此社會的認可度很低[9]。
對于私立教育來說,如果得不到政府在政策上的全面認可,存在制度性障礙形成天花板效應,那么,私立教育將面臨系統(tǒng)性的社會歧視,難以走出一條康莊大道。日本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夠蓬勃發(fā)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的法律法規(guī)在法理層面解除了國立大學的壟斷地位以及私立教育的先天不足,讓私立教育可以在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里通過自身的不斷完善而獲得社會的認可。同時,日本政府通過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對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進行規(guī)范和推動,促使其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發(fā)展局面。
其實我國針對民辦高等教育也出臺了不少法律法規(guī),特別是《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出臺,為社會力量參與民辦高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規(guī)范和依據。不過,從當前民辦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一方面,政府應該多傾聽和重視民辦教育舉辦者的意見,為民辦教育解決制度性障礙,解除發(fā)展的天花板限制。比如,在各種政策層面將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一視同仁,在制度層面給予認可,而不是人為將其視為“低人一等”。另一方面,民辦高等教育的辦學運營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一些舉辦者將民辦學校視為個人資產,極大地降低了社會民眾對民辦學校舉辦者的信任度。因此,在給予其政策法規(guī)支持的前提下,也要對民辦教育的辦學行為進行約束和規(guī)范。
如前所述,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fā)展與日本政府的扶持是分不開的。日本政府對于私立教育公益性的認可,通過提供公共財政資助的方式落實到位。不僅如此,日本私立學校還獲得了稅收、貸款等方面極大的優(yōu)惠待遇[10]。日本政府的資助行為,不僅讓私立高校提升了綜合實力,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為社會民眾做出了示范效應,認可私立教育的公益性質,帶動了社會捐贈對于私立教育的支持。
民辦高等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理應得到公共財政的支持,也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幫助。在這個問題上,政府部門應該做出表率,加大公共財政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要從經費上重點扶持一批優(yōu)質民辦高校,幫助其提高辦學水平,改善民辦教育目前處于劣勢的局面;另一方面引導社會民眾認可民辦教育的公益屬性,鼓勵社會力量向民辦高校捐贈,并在政策上給予最大的優(yōu)惠和空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