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寓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養(yǎng)了一只神奇的鵝,每天都能下一只金蛋。雖然每天都能得到一只金蛋,但主人并不滿足。為了一次性得到鵝肚子里的所有金蛋,他就將鵝殺掉了,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只下金蛋的鵝跟普通的鵝并沒有什么不同,肚子里一個金蛋都沒有。從此,人們就用『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來形容只貪圖眼前小利而斷送未來的發(fā)展。這個俗語也有『竭澤而漁』的意思。
知識拓展:
“竭澤而漁”這個成語出自《呂氏春秋》。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文公率領(lǐng)大軍對戰(zhàn)楚國。論實力,楚國更勝一籌,晉文公與他舅舅狐偃商量:“楚國戰(zhàn)力更強,我們怎么才能取勝?”狐偃說:“就用欺詐的辦法對付楚軍好了!”晉文公又去請教大臣雍季,并把狐偃的話告訴了他。雍季想了想,說:“如果把池塘抽干了來捉魚,雖然能捉到,但到明年也就沒魚可捉了;如果燒光了山上的樹再去打獵,雖然獵物無處躲藏,但到明年也就沒獵物可捕了。戰(zhàn)場上的欺詐只是一時之計,論長遠(yuǎn),我們還是要增強國力才好!”后來,人們用這個成語形容人目光短淺,只看重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yuǎn)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