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林間,蟲鳴鳥叫、河水潺潺、風(fēng)聲簌簌,大自然奏起了動聽的樂章。這時,忽然有一群古人悄然而至,他們說要在這里舉辦一場年度音樂詩會。咱們趕緊去瞧一瞧吧!
一首氣勢恢宏的合奏樂曲拉開了音樂詩會的帷幕。這首曲子,時而悲亢,時而激越,極強的節(jié)奏感讓人不自覺打起了拍子。
咦,他們演奏的樂器叫什么,樣子好特別呀!
這種一頭粗一頭細(xì),看起來并不華麗的木制品,是我國一種很古老的擊弦樂器,它的名字叫筑。
筑的器型狹長,大頭細(xì)頸,看起來像一根棒槌。“細(xì)頸”是柄狀實心木,是手握持的地方;“大頭”則是空心的共鳴箱,上面有琴弦。秦漢時期的筑有五根弦,后來逐漸演變成十三根弦。
跟琴、瑟、箏不同,人們演奏筑時,不是平放著彈奏,而是右手拿竹尺,擊弦發(fā)音,左手按住弦,以調(diào)音調(diào)。
用竹尺擊弦,不僅使樂聲響亮,而且一手握琴柄,一手握竹尺,身體自由度高,這樣更有利于演奏者載歌載舞地盡情表演。
真好聽!這首開幕曲震撼人心,讓所有聽眾都沉浸在音樂世界里。隨后,音樂詩會的節(jié)目陸續(xù)上演,有的表演者邊擊筑邊唱歌,有的邊舞蹈邊飲酒……在音樂中,他們紛紛回憶起自己的過往。聽眾們也跟著樂曲的起伏,時而涕淚,時而高呼,時而搖擺起舞。
刺客荊軻
我叫荊軻,是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武士,我喜愛讀書和擊劍,現(xiàn)在我正要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大家在易水河畔為我送行,好朋友高漸離擊筑,我和著拍子高聲唱起《易水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歌聲悲涼凄婉,送行的朋友們悄悄低了低頭,抹了抹眼淚。
漢高祖劉邦
我是劉邦,現(xiàn)在是公元前196年,秦王朝已經(jīng)被我推翻,楚霸王項羽也被我打敗了,今年我又平定了淮南王叛亂,此時正路過家鄉(xiāng)沛縣。我要大擺酒宴,請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共飲。酒酣之時,我一邊擊筑,一邊唱起歌:“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詩仙李白
我就是人稱“詩仙”的李白,我現(xiàn)在年老體弱,秋霜已染白了我的雙鬢。我流落到江東,遇到一位同樣不得志的趕路人,惺惺相惜,想要一醉方休,卻身無吃酒的錢,只有通過擊筑唱歌來排解心中的苦悶。
古代演奏家們告訴我,在秦漢時期,筑是一件很流行的樂器。因為它發(fā)出的樂音慷慨激昂,有鼓舞軍隊士氣的作用。東漢皇帝劉秀,將筑帶到了戰(zhàn)場上,擊筑高歌為全軍鼓舞士氣。隋唐之際,筑被納入宮廷樂隊。然而,在南宋之后,這種樂器卻消失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也許有這些:
音樂表現(xiàn)力不及箏和古琴。筑和箏其實有著相同的起源,筑是擊弦樂器,而箏是用手彈撥。筑的演奏方式?jīng)]有箏方便,筑窄小的音箱在音量上也不及箏。古琴不僅能為詩、歌、舞伴奏,而且還能單獨演奏,因而被古人視為弦樂器的代表。在音色、音量和表現(xiàn)力上,筑都略遜一籌。
隋唐之后,大量胡樂涌入。琵琶、羌笛、胡笳、胡角、箜篌、木葉、匏(páo)琴、羯鼓、毛員鼓、答臘鼓……這些都對筑造成了沖擊。
還有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琴、瑟等樂器音色柔美,適用于“文唱”和“坐唱”;筑的音色陽剛,更適合“武唱”和“舞唱”。在唐代之后,筑這種略顯粗獷的樂器受歡迎度漸漸降低了。
在這場年度音樂詩會上,古代演奏家們還帶來哪些精彩的表演呢?
考考你:你還知道哪些和樂器相關(guān)的古詩呢?
李玉良,中國社科院文物與博物館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