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是個常用字,頁數(shù)、頁碼、頁面,這里的“頁”都是指書中的一張紙,但是用“頁”作偏旁的字,比如額、頰、顏、頸、頷等等,好像都和紙沒關(guān)系,反而和腦袋有關(guān)系,這是為什么呢?
“頁”是一個多音字,除了讀yè,還讀成xié?!绊摗痹谧xyè的時候與紙張有關(guān),而讀xié的時候呢,就是頭的意思。
書頁的“頁”,出現(xiàn)很晚,早先表達書頁的意思,都是用樹葉的“葉”,而“頁”原本就是頭,這要從它的字形說起。
從前面這些古老的字形來看,“頁”就像一個長著大頭的人跪在地上。這個字特別強調(diào)人的頭部特征,所以用“頁”字作偏旁的字也大都和頭部有關(guān)。我們順著頭部的位置來看看下面這些字。
頂
“頂”,原指人的頭頂。佛教有個詞叫“醍醐(tí hú)灌頂”,醍醐是指從羊奶、牛奶中精煉出來的一種油,是美味的食物,吃了能夠清涼解暑。醍醐灌頂未必是真的用醍醐從人頭上澆下來,而是比喻將佛教的智慧灌輸于人,使人大徹大悟?!睹献印分姓f墨子主張兼愛,愛無差等,不分親疏,只要對天下人有利,“摩頂放踵”也要去做。什么叫“摩頂放踵”呢?“摩”代表磨損,“放”有至、到的意思,“踵”是腳后跟,“摩頂放踵”是說從頭頂?shù)侥_后跟都磨破了也要去做,形容不辭辛苦,舍己為人。這個成語后來也作“摩頂至踵”“摩頂至足”。
題
看到這個字,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題目、標題,或者題寫、題字,而“題”的本義卻是人的額頭。比如《戰(zhàn)國策》和《史記》中都說南方“大吳之國”的人“黑齒雕題”,這是一種習俗,如今在我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以及東南亞等地還有保留,就是用植物的汁液把牙齒染黑,在額頭上刻畫花紋。再如《史記》中記載北方匈奴有個部族叫作“白題”,因為他們把額頭涂白。題目、標題都處在開端,“題”有開頭、開端的意思,這都是從“題”的額頭義中引申出來的。
顏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顏”解釋作“眉目之間也”,有人認為是指兩眉之間,也叫印堂?!靶χ痤侀_”,是形容人高興的樣子,“顏開”,就是眉開,和眉開眼笑差不多。“顏”還可以指臉色、面容,唐代杜甫有詩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比绾尾拍軗碛星f間高大的房屋,讓天下那些貧寒的讀書人得到庇護,都露出喜悅的面容?這句詩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自己居住的茅屋屋頂才被風卷走,他卻依然能胸懷天下,這首詩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頤
“頤”可以指面頰,還可以指腮、下巴附近的部位,“頤指氣使”就是動動下巴,指使別人去做事,形容態(tài)度傲慢?!敖忸U”指大笑,也是因為和這個部位有關(guān),把下巴都要笑掉了?!按罂於漕U”是說美餐一頓,朵頤就是鼓動腮頰?!邦U”還有保養(yǎng)的意思,比如頤和園、頤養(yǎng)天年、頤神養(yǎng)性的“頤”,都是“養(yǎng)”的同義詞。
須
臉上的毛發(fā)叫作胡須。不同的部位,名稱還略有差異。比如嘴唇上面的胡須叫“髭(zī)”,一字胡、八字胡,都是“髭”。兩頰的胡須叫作“髯(rán)”,三國時期的關(guān)羽兩頰留著修長的胡須,被人稱為“美髯公”。“主簿”是古代掌管文書的官員,動物里的山羊因為長著胡須,看起來文縐縐的,古人送它一個綽號叫“髯須主簿”。
項
“項”,也叫頸,指脖子,唐代駱賓王七歲寫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詩句,描摹鵝的長脖子,非常形象?!绊棥币部蓪V割i的后部,比如“望其項背”指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脊背,形容能趕得上或比得上,這里的“項”偏指后頸。這個詞往往作否定用,作“難以望其項背”,類似望塵莫及的意思。
脖子本身是柔軟的,但如果性情剛烈,不愿屈服于人,我們會說這人脖子很硬,古人也有硬脖子,東漢時就有一位著名的“強項令”。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他的姐姐湖陽公主的仆人殺了人,躲藏在公主家。當時國都洛陽的長官董宣趁著仆人陪公主乘車出行時,當街攔下公主車馬,大聲列舉公主的過錯,呵斥奴仆下車,當場將其處死。
皇帝英明圣賢,中興漢室,現(xiàn)在卻讓公主袒護奴仆枉殺百姓,這怎么能夠治理天下呢?不用您來處置,讓我自殺吧。
公主大怒,去弟弟那里告狀。劉秀召來董宣,要用棍子打死他??啥粸樗鶆印?/p>
董宣挺著腦袋向柱子撞去,劉秀令內(nèi)侍把血流滿面的董宣拉住,讓他向公主磕頭謝罪,董宣堅決不從,內(nèi)侍強按他的脖子,董宣兩手撐在地上,就是不肯低頭,嘴里還不停勸諫。
劉秀終于被打動,不僅赦免董宣,還封他為“強項令”。
從“頁”(xié)旁的字還有很多,大家想想看,它們是不是大都和頭有關(guān)呢?
蘇芃,文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