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
第一部分? 文本解讀綜述
《最后一課》是十九世紀法國作家阿爾封斯·都德所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這篇小說自1920 年入選《白話文范》后,便一直保留在我國的語文教科書中,是百年以來教科書中的經典名篇?,F(xiàn)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學者們對這篇經典名篇的文本解讀梳理如下:
一、背景材料
1870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法軍投降,法國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割讓給普魯士,使這兩個地區(qū)的人民淪為亡國奴。都德痛心于法國的慘敗,于1873年創(chuàng)作了《最后一課》。需要說明的是,真實的歷史與文章的描述存在差異:被德國侵占的阿爾薩斯最初屬于德國而不是法國,當地居民本來就說德語而不是法語。小說的背景和歷史現(xiàn)實有很大出入。
二、《最后一課》的主題及原生價值
這部小說的主題非常鮮明,即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小說中投射的反對民族壓迫和侵略的內容,與當時中國的歷史境遇十分相似。因此《最后一課》自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來,就成為了最具群眾基礎的法國文學名著之一,并“作為‘愛國主義的符碼編入了近代中國百年的經驗史和情感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崇高的愛國主題讓這部外國文學作品在中國實現(xiàn)了生命的延續(xù),甚至在某種意義上獲得本土化再造。
小說中借韓麥爾先生之口說出的那段話:“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睂γ褡逭Z言的價值認知,即是本文的原生價值。學生學習這篇課文,除了感動于它的悲劇美,更應該深刻體會文中韓麥爾先生有關語言的敘述。認識到本文的原生價值,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母語、民族和祖國內在的宿命關系,從而建立學習母語的自豪感。
三、《最后一課》教學內容的變化
《最后一課》的教學內容經歷了從重視愛國主題到關注小說本身藝術價值的變化過程。在抗戰(zhàn)時期及新中國成立之初,《最后一課》主要作為愛國典范,凸顯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其藝術價值才逐漸成為教學的重點。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情節(jié)結構及人物形象上;21世紀新課改以后,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凸顯,開始注重學生的心理接受與情感體驗,小弗郎士深層心理結構的探究及成長轉變的過程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啊蹲詈笠徽n》成為學生精神熏陶、藝術鑒賞、情感體驗的典范。”
四、《最后一課》的藝術特色
關于《最后一課》的藝術特色,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大多是圍繞傳統(tǒng)的小說“三要素”,即分析人物形象、環(huán)境描寫、情節(jié)設置與小說主題之間的關系進行解讀。而近些年以來,開始更多關注小說的敘事技巧,對解讀小說的主題也趨于多元化。歸納梳理如下:
1.“生活橫截面”的情節(jié)結構
《最后一課》以普法戰(zhàn)爭為歷史背景,表現(xiàn)阿爾薩斯人民反侵略的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無疑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主題。但作為一篇短篇小說,作者舍棄了描寫普法戰(zhàn)爭的宏大畫面,而選取了一所小學中最后一堂法語課來聚焦尖銳的民族矛盾(即以生活中的某一“橫截面”為依托構織情節(jié))。一個關于祖國、關于民族、關于文化的宏大主題被濃縮到了一個小鎮(zhèn)里的一個課堂里的一個孩子的眼睛里。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一個調皮貪玩的男孩從稚氣無知中幡然醒悟,理解母語的意義,體味了亡國恨,體味了民族魂。這種藝術手法的張力效果是極其震撼的。作者如同在1870年普法戰(zhàn)爭這一巨大的歷史畫卷上,為讀者打開了一個小小的窗口。通過這個小小窗口,把淪陷區(qū)人民悲痛的心情和強烈的愛國熱情,深刻而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了。
2.渺小人物的崇高精神
這篇小說的兩個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都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小弗郎士是一個不愛學習、調皮搗蛋的小學生;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普通的,甚至有很多缺點的小學教師。但在最后一堂法文課上,這兩個小人物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作者通過描寫小弗郎士反常的心理狀態(tài),展現(xiàn)出“最后一課”的重大意義。而對韓麥爾先生的三處片斷描寫,尤其結尾部分,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寫“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的定格描寫,更是讓一個崇高而悲壯的愛國者形象矗立在讀者眼前。除主要人物外,文中郝叟老頭,村里的鎮(zhèn)長和郵遞員等人,也都是一些平凡渺小的人物。他們在課堂上用自己的方式來祭奠失去的國土和失去的文化自由。
作者有意把崇高的主題通過這些小人物來表現(xiàn),在祖國前途、民族命運這一嚴肅的課題面前,這些渺小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身上都激發(fā)起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更加深刻地表現(xiàn)主題。
3.反常的場景描寫
《最后一課》通過場景的描寫,渲染出反常的氣氛,為刻畫人物性格精神,抒發(fā)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作了合情合理的鋪墊。
小說一開始描寫了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與“普魯士士兵正在操練”的社會環(huán)境極不協(xié)調。鎮(zhèn)上人們在不安地擠看著新貼出的“布告”,鐵匠特意與“我”打招呼……為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調。接著又描寫了課室“不平常的莊嚴氣氛”:上課前的喧鬧被肅靜的氣氛所代替;韓麥爾老師也不象往日那樣訓斥遲到的孩子。在這樣反常的場景中,一連串的反常人物登場,他們象小學生一樣打開“初級課本”,專心地跟老師一起拼讀祖國的語言。整個教室籠罩在嚴肅、沉悶的氣氛之中。在上課過程中,又繼續(xù)渲染這種反常嚴肅的氣氛:過去連大鐵戒尺也不怕的學生,今天卻“那么專心,教室里那么安靜”“連最小的小孩也不分心”。作者通過這些場景描寫和氣氛的渲染,把“最后一課”升華到向祖國告別的莊嚴的儀式上來,更加深沉地抒發(fā)了亡國的悲痛。
4.富有深意的細節(jié)描寫
除去細致生動的人物描寫,小說中還有一些值得品味的細節(jié)。比如“美麗的圓體字”的字帖,反復出現(xiàn)的“法蘭西”“阿爾薩斯”,以及“小國旗”的比喻,無不指向愛國主義主題。又如小弗郎士上課時聽到鴿子的叫聲,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用孩子式的語氣、諷刺的筆調,表現(xiàn)了小弗郎士思想情感的升華轉變。在文章結尾,教堂的鐘聲和的普魯士軍隊的號角聲這一細節(jié),跟開頭相照應,意味著“最后一課”的結束,暗示了阿爾薩斯淪陷的時代背景。
5.兒童的敘事視角
《最后一課》原來的副標題——“阿爾薩斯省一個小孩的自敘”,明確地向我們指出了文本敘事者的兒童身份。采用兒童視角敘事,讓文章的言語表達帶有“孩子氣”。如:小弗郎士看到普魯士士兵操練,覺得“比學習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回答不了老師問題時懊惱自責“任何代價我都愿意拿出來的”;聽到窗外鴿子咕咕叫時,心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些都是兒童心理反射下的話語特征?!罢恼聫膬和蓺獾臄⑹鲋兴髀冻鰜淼膯适ё鎳某林嘏c悲痛,具有一種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種兒童敘事視角的選擇體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創(chuàng)作構思?!?/p>
但是,僅僅采用兒童視角敘事也有其局限,難以深入展示文本的主題。因此,文中特意安排了韓麥爾先生那段激情澎湃的講話,讓孩子成為聆聽者,讓 孩子的想象和老師的慷慨陳詞,互為生動的注解,相輔相成。在習字課時,小弗郎士對于韓麥爾先生的觀察及感嘆,實際上是也作者通過全知視角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彌補兒童視角的不足,以豐富和深化小說的思想內涵。
6.非常規(guī)環(huán)境下的成長小說
“成長小說就是以敘述人物成長過程為主題的小說,通過一個人或幾個人成長經歷的敘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從自主走向社會,從無知走向完善的變化過程?!?在《最后一課》中,小弗郎士雖沒有走向社會,但在特定的情境下,深層心理結構的發(fā)生轉化,實現(xiàn)了精神的瞬間成長。從這個角度來說,《最后一課》具有成長小說的特點及意義。
孫紹振教授解讀小說時提出:“打出常規(guī),以揭示人物的表層和深層心態(tài)的變幻,應該是小說普遍的規(guī)律?!?在本文中,小弗郎士的精神成長就是在一種突轉的、非常規(guī)的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的。文中小弗郎士在知道德國軍隊進駐自己的家鄉(xiāng)時,并沒有感到國家危機,仍然活在自己的天真世界里。想要這樣一個兒童在短短一節(jié)課的時間內由極度厭惡法語變得無比熱愛法語、熱愛祖國,這種轉變放在常規(guī)的情境中顯然不可能實現(xiàn)。于是,作者把這節(jié)法語課變成了“最后一課”,以后永遠不可能再學。這種極端的情節(jié)設置,使小弗郎士內心對母語和祖國的熱愛之情被完全激發(fā)。在韓麥爾先生崇高精神的感染下,從變得調皮搗蛋變得熱愛母語,熱愛祖國,實現(xiàn)了自我成長。
第二部分 案例設計綜述
《最后一課》的愛國主義主題強烈鮮明,因而在4個不同版本的教材編排中,都被編入“愛國情懷”的主題單元,安排在七下或八上學段。這也反映了這篇小說的閱讀難度不大,學生對其內容與情感的把握是比較容易的。
從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編排來看,都將《最后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愛國主義情感的體驗。現(xiàn)選取2003年至2018年公開發(fā)表的18個教學課例,對《最后一課》常規(guī)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點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看看一線老師是如何挖掘這篇小說的教學價值的。
一、教學目標選擇的課例綜述
梳理以上課例的教學目標如下:
把握小說的人物與主題是大多數老師確定的教學目標。通過分析任務和品味富有深意的語言來深刻理解愛國主題,教學目標的落成非常明確,也與單元目標高度吻合。
小部分老師將學習小說的寫作手法及敘事的技巧作為教學目標。了解小說的敘事視角,選材與構思的技巧,以小見大、渲染烘托、伏筆照應等寫作手法等。引領學生關注寫作的手法,讓學生跳出故事本身去解讀小說,形成更全面的小說閱讀觀。
個別老師將教學落點指向小說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余映潮、張學君兩位老師將教學目標明確定為發(fā)展小說閱讀經驗,培養(yǎng)學生細讀文本的能力。通過一個語言片段、一個句子、一個詞語、一個字的剖析細讀,教學生進入小說所呈現(xiàn)的世界的方法,由會讀一篇小說到會讀一類小說。
二、教學內容與教學點選擇的課例綜述
通過對18個課例教學內容和教學點的梳理發(fā)現(xiàn):
教學內容相對集中,教學點的選擇具有一致性?!蹲詈笠徽n》是一篇是以塑造人物、刻畫性格為核心的短篇小說,對人物形象的品讀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這18個課例的教學點主要集中在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兩個人物的描寫上,韓麥爾先生的語言描寫以及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是教學的重點內容。結尾部分對韓麥爾先生的定格描寫,是所有老師都選擇的教學點。
教學內容停留在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上,忽略了其表現(xiàn)形式,即小說的敘事技巧。教學內容集中在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主題這“四大件”上,呈現(xiàn)出一種固化的小說教學模式:介紹作者及背景——梳理情節(jié)——分析人物——品味語言——歸納主題。大部分老師沒有關注到“愛國故事”背后的敘事技巧,如“生活橫截面”的情節(jié)結構,兒童敘事視角及伏筆、渲染烘托等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課例綜述
大部分課例將教學的重點集中在對主題的提煉上,普遍存在著一種模式化的小說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及教學點的選擇有些面面俱到,較少引導學生關注小說內容背后的敘事技巧。例如:研讀情節(jié)時僅僅理清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而沒有分析這篇短篇小說在情節(jié)結構上的特點;通過賞析開頭的環(huán)境描寫來分析人物心理,沒有進一步點出小說在場景設置上的技巧;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時,沒能關注到兒童視角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在這18篇課例中,也有部分老師能緊扣小說的文體特征,挖掘出本文獨特的教學價值。例如:戚成林老師讓學生以文中其他人的口吻改寫文段,感受不同敘事視角的差異;晏曉晗老師將本文與老舍的《四世同堂》進行對比閱讀,體會短篇小說的架構及敘事特點;錢建江老師集中品讀韓麥爾先生的描寫部分,在小說擴述的部分細讀,反復揣摩人物的語氣情感,學習作者刻畫人物高超手法;余映潮老師以“我的教室”“我的課”“我的老師”三個片段展開教學。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注重滲透閱讀小說的方法:如創(chuàng)作技巧上的“宏大背景,微小場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題”;結構上戛然而止的高潮;表現(xiàn)手法上的場景設置,氣氛渲染等,將《最后一課》的閱讀過程變成了累積短篇小說閱讀經驗的生長過程。
第三部分? 教學建議
確定一篇小說的核心教學內容,需要結合學生的“已知經驗”和“這一篇”小說的藝術獨特性加以選擇,選出最該教和最值得教的內容。教學的最終落點應該是發(fā)展學生的小說閱讀經驗,要通過例子的剖析,教會學生“進入”小說所呈現(xiàn)的世界里去,由會讀一篇小說到會讀一類小說。
一、依循文本體式選擇教學點
“小說是敘事,它的本質是敘述和虛構。讀小說,一定要從敘述、虛構的角度去讀。 ”小說的敘事技巧本身是小說的構成,也是教學本身的重要內容。小說教學除了讓學生理解其思想內容(講了什么故事)外,還要引導學生關注小說背后的敘事技巧(怎樣講故事)。這篇小說在文本體式上的獨特性:一是兒童的敘事視角,即以小弗郎士的口吻講述故事。二是敘述者(小弗郎士)曲折變化的心理描寫。三是鋪設一個小場景來展示宏大的歷史背景及主題。
二、分析學情確定教學點
這篇小說的情節(jié)簡單、主題鮮明,學生的閱讀認知與小說表達的內容之間沒有太大距離,七八年級的學生能大致把握小說的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學生的理解主要停留在內容的感知上,而小說的表現(xiàn)形式,或稱為小說的敘述形式是需要老師的引導點撥的。如小說開頭為什么要寫天氣和普魯士兵練操?小說中描寫小弗郎士大量的心理活動有什么目的?作者為什么要以一個不愛學習、頑皮的小孩子的口吻寫小說?因此,小說的閱讀方法、敘事技巧應該作為本文的教學內容。
綜上所述,根據《最后一課》的體式及初中學生的學情,可以從敘事視角的角度來解讀這篇小說,將教學點聚焦在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上,概括為以下幾點:(1)品味兒童視角下的人物的話語特征。(2)分析小弗郎士心理突變的原因,體會兒童視角對愛國情感的凸顯。(3)品讀兒童視角下韓麥爾先生的形象,感受人物身上“崇高的美感”。
第四部分? ?參考教例
教學目標:
1.細讀小弗朗士的內心獨白,體會兒童化的言語特點。
2.研讀小弗郎士的心理變化,探究小說的主題。
3.品讀小說結尾,感受兒童視角對人物形象的凸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讀的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著名的當代文學批評家葛紅兵說:“小說這東西,人人都能讀,但是要真的讀出點韻味,卻又是非常之難?!痹鯓硬拍茏x出小說的韻味呢?那咱們就要學習一點 “讀小說”的方法。我們先從標題讀起。
二、研讀文本
(一)明——孩子的視角
這篇小說原來有一個副標題,是“一個阿爾薩斯小孩子的自述”。
速讀全文:
1.這個“小孩子”是誰?你能簡單介紹一下他嗎?
2.他講述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二)品——孩子的語言
細讀全文:
1.找一找,充滿“孩子氣”的句子。
“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
“敗仗啦,征發(fā)啦,司令部的消息啦”“我那時臉多么紅,心多么慌!”
“我?guī)缀踹€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
“啊,那些壞家伙”“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我們又想笑,又難過。??!這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
2.讀一讀,讀出這些句子的“孩子氣”。
(1)注意“啦”“呢”“吧”“啊”等語氣助詞,品味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情感。
(2)“那么”“多么”“幾乎還”“再也不”“真”“永遠”等副詞的讀法。
3.品一品,這些“孩子氣”的句子在內容與表達有什么共同點?
(1)內容:都是小弗郎士的內心獨白。
(2)表達:簡短;口語化;天真的口吻;情感表達直接強烈。
4.想一想,從小弗朗士孩子氣的語言中你讀出了什么?
孩子氣的語言直接抒發(fā)了小弗朗士的情感,充分展示了他的內心世界,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一個頑童的變化與成長。
(三)研——孩子的變化
細讀描寫小弗朗士心理活動的句子
1.小弗郎士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1)梳理小弗郎士的心理變化歷程。
詫異——懊悔——羞愧——難過——感動
(2)反復朗讀,體會小弗郎士的情感。
2.從哪些地方可以感覺到小弗朗士心靈的質變與成長?
(1)對侵略者的仇視(“那些壞家伙”)
(2)對母語愛的情感的產生(厭惡——熱愛)
(3)對韓麥爾先生的重新打量( “可憐的人”的三次重復)
畏懼——理解——同情——崇敬
3.一個極其厭倦學習法語的孩子竟然在短短一節(jié)課時間里變得極其熱愛法語,這樣的變化可信嗎?
(1)非常規(guī)的場景設置
能讓孩子在一節(jié)課內發(fā)生如此大的變化,是因為這不是一堂普通的法語課,而是最后一堂不同尋常的法語課。
文中有很多地方描寫了這一堂課的不同尋常。請找出這些描寫,并想一想它們的作用。
①上課前的嚴肅安靜;韓麥爾先生不同平日的穿戴;教室后面坐著的鎮(zhèn)上的人;上課時同學們的專注認真。
作用:渲染出嚴肅反常的氣氛,為人物的出場與刻畫,情節(jié)的展開鋪設合理的場景。
②上課前看見普魯士士兵在操練,下課前聽到普魯士士兵的號角。
作用:暗示德國軍隊入侵的歷史背景
(2)韓麥爾先生愛國精神的感染
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上一番慷慨激昂的講話,讓小弗朗士燃起了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批注賞析韓麥爾先生的語言描寫,體會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感,以及對小弗朗士產生的影響。
3.小說僅僅反映的是一個孩子的心靈的成長嗎?
明確:不僅是一個孩子的心靈的成長,也是韓麥爾先生,小鎮(zhèn)上的人們,乃至于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心靈成長與愛國主義精神。
4.作者為什么要通過一個孩子的成長來展現(xiàn)如此宏大的主題?
(1)短篇小說篇幅的限定
以“生活橫截面”展示宏大的歷史背景及主題。
(2)兒童視角的獨特性
從兒童的精神世界出發(fā),將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在最后一堂課上內心的震驚、悔恨、悲痛直接展示出來,情感的表達更為真摯、深沉。透過兒童的視角去審視世界,更能展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普通民眾的愛國情感,也更為深刻地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四)感——孩子眼中的老師
細讀第24—29自然段描寫韓麥爾先生的段落
1.聚焦結尾,感知形象
小弗郎士眼中的韓麥爾先生是怎樣的形象?
原文: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2.研詞酌句,品讀形象
這一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樣塑造出韓麥爾先生的“高大”的?
(1)“我——我——”兩個破折號的含義。
(2)“臉色慘白”的神態(tài)描寫。
(3)“站、哽、轉身、拿起、使出、寫”這些動作描寫,以及“全身力量”“幾個大字”等詞語的表達效果。
(4)“呆在那兒……話也不說”“放學了——你們走吧”這一定格描寫的結尾。
3.變換視角,體會差異
改寫:把結尾部分改為韓麥爾先生的視角,加入人物的心理描寫,體會人物形象的差異。
(1)無聲的動作更能表達人物內心深處的巨大痛苦,表達的情感更為深沉,更具震撼力。
(2)透過小弗郎士的眼睛來看韓麥爾先生,無法窺視他的內心,反而讓他的形象如雕塑一般,具有了一種崇高的美感。
三、作業(yè)布置
“最后一課”的課堂除了小弗郎士,還有韓麥爾先生和聽課的人。請仿照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根據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合理揣測他們的心理和情感,為他們補寫一段心理獨白。
四、板書設計
最后一課? 都德
[作者通聯(lián):廣東深圳市寶安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