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摘要:當今部分道德與法治課堂枯燥抽象,究其根源,固然有教師在課堂上“一言堂”的原因,更有課堂學習與生活體驗嚴重脫節(jié)的原因。由于主體目標的忽略、教學形式的單一、教學內容與學生貼合不夠緊密等因素的制約,導致了部分道德與法治課堂走不出教師獨白式教學的“泥潭”。教師獨白式教學的破解刻不容緩,可以從教學內容統(tǒng)整童年、教學形式貼近童真、教學評價走進童心等方面入手,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實現“教學做合一”。
關鍵詞:獨白式教學;教學形式;道德與法治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1B-0040-04
一直以來,部分道德與法治課堂枯燥抽象、空洞無聊。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一言堂”,以所謂的“不變”(手持書本)應萬變。從教學內容而言,如果內容過“大”,會使得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際體驗存在距離,產生落差。這種距離會導致學生無所適從、無言以對,這種落差會成為教、學之間對話上的障礙,使課堂變成無聲課堂。學生要么無從入手,只能正襟危坐,以聽代學;要么充當忠實的觀眾,冷眼旁觀教師自導自演。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積極倡導“以人為本”的今天,道德與法治課堂不應只是教師一人大唱“獨角戲”。教師應成為引路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上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由此,教師是不是可以在課堂上放棄一點冗長的說教,舍掉一點循規(guī)蹈矩的框架,讓獨白轉變?yōu)樨S富的、自由的、平等的、互動的師生對話呢?因為只有貼近學生生活體驗的課堂教學才是真正落到實處的教學,才能真正實現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學做合一”[1]。
所以,讓道德與法治課堂走出教師獨白式“泥潭”實在是刻不容緩。教師只有時刻秉持以文為本,教學時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課堂上少說一點,精講一點,深入一點,讓教學方式更靈活一些,多樣一些,有效一些,使學生的體驗更深一點,判斷更準一點,才能收到預期的良好效果。
一、教師獨白式教學的現象剖析
“一言堂”式的教學其實就是教師一個人的獨唱,一個人的舞臺??斩吹恼f教使學生徹底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淪為了學習的配角。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課堂教學只是知識的復制與粘貼,學生則被動、機械地接受復制和粘貼。毋庸置疑,這種帶有強制性或單向灌輸性的獨白式教育方式是有悖于當今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那怎么會產生這種“泥潭”現象的呢?
(一)主體目標的忽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由此可見,新時代的育人目標是把人放在核心位置的,新時代學校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弘揚人的主體性是新時代發(fā)展的主旋律。
獨白式教學本質上源于對道德與法治教學主體目標的忽略,它以完成教學內容為主要教學目標,是照本宣科式的“文字植入”,是教師獨白式的思想教育,完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教學中是配角,是旁觀者,教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一個勁地趕。一節(jié)課趕幾課時或者幾節(jié)課合并成一節(jié)課來上的現象也屢見不鮮。這樣的課堂,師生之間往往缺乏交流、共鳴和合作,生生之間也是少有合作和互動。像這樣忽略主體對象,沒有兒童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是“無人”的課堂。
所以,讓學生真正成為對象目標,把他們真正放在核心位置,教師的聚焦點才有可能從單一的書本上回歸到人的身上來,課堂教學才會真正“活起來”。
(二)教學形式的單一
目前,部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形式是極其單一的,這樣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無趣的。主要存在以下這些問題。
1.教學設計缺乏針對性,脫離學生生活經驗和感悟。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大多偏于說教,內容理性化,活動性課程不太多。教學內容沒有貼近學生的生活,與他們以往的生活經驗脫節(jié),致使教學設計過于呆板而機械。
2.教學設計缺乏靈活性,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只為教而教不應該成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的??墒窃诂F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學設計都是以本為本,按部就班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往往可見書本上的為了交流而交流,少見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文本融合而展開討論。這些教學設計都是按部就班的,少有靈活多樣的,學生大都會覺得課堂無趣、無味、無聊。
3.教學設計缺乏人文性,沒有及時關注學生課堂反饋?,F今一些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設計關注點還只是停留在教學內容上,關注人的方面極其有限。從課堂教學的現狀來說,教師一般都致力于怎樣盡快地把教學內容講述出來,卻忽視了學生是否能接受得了,消化得了。教學設計也就陷入了無人之境地。
說到底,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在于學生,而教學設計應該是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過程,應該是時刻為人服務的,而不是牽著學生和教師的鼻子走的那根繩。道德與法治教學應該從學生對實際生活的感悟和認知入手。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自覺地遵循從感性認識逐步發(fā)展到理性認識的規(guī)律,努力尋找適合學生的最佳方式,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一定的道德知識和道德提升。在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通過生活體驗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培養(yǎng)道德判斷力,才能使學生的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協(xié)調發(fā)展。
(三)教學內容與學生貼合不夠緊密
道德與法治教學如果內容過“大”,教學方法不接地氣,沒有深層次地契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實際需求,就有可能出現過虛而不實。
1. 教學方法不接地氣,學生夠不著也理解不了。小學生年齡小,抽象的道理很難理解到位??茖W的思想道德觀念是較難由學生自發(fā)產生的,需要從外部灌輸,學生結合自身的覺悟才能與之產生共鳴,使其落地生根。但這種灌輸并不是生硬地、強制地說教的代名詞,并非是我講你聽的填鴨式灌輸,也不是越俎代庖的自以為是,應該切實地從小學生年齡特點和思想現狀入手,從學生自身生活體驗入手,這樣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才與學生的貼合緊密,更適合學生。
2.教材安排板塊太大了點,學生的腦容量接受不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立足于學生道德的發(fā)展,只有堅持啟迪與內生相結合,緊緊把握認知與行為的統(tǒng)一,才能使道德與法治易于被學生接受。這就需要道德與法治教學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從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出發(fā),加強對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正確指導,堅持認知和行為相統(tǒng)一,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相統(tǒng)一,引發(fā)學生的思想風暴,觸及他們的思想靈魂。這樣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才是真正“小”了下來,“實”了起來,“動”了起來。
二、教師獨白式教學的破解策略
(一)教學內容統(tǒng)整童年,創(chuàng)編童話式教學內容
現在部分道德與法治課堂是拿來主義,教師很少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對教材進行重組。教師應該不斷思考、實踐,在教材整合上下功夫,在教學內容上統(tǒng)整學生童年,貼近學生實際。教師要從教材中敏銳地捕捉“整合點”,創(chuàng)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反思調整和二度建構,將有聯系性、再生性和發(fā)展性的內容整合起來教學,如同一主題不同單元整合,同一主題不同層面整合,同一主題不同內容整合,以此來拓寬學生的視域與生命成長的通道。
1.聚焦課文。教師的實踐指導聚焦課文,把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課文相融合,潤物無聲,讓學生在體驗活動中感悟、拔節(jié)、生長。
2.把脈單元。教師以學生生活體驗為基點,研究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一個單元的重難點,把知、情、意、行真正落實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去。串起整個單元的那條線就是教學的重難點。
3.統(tǒng)領全冊。我們在進行教材整合的時候不但要關注單元,還要留意全冊。因為有時教師會在不同單元的不同課文中汲取到某個點,正好契合所要教的目標內容,就可以跨單元鏈接起來,就極小的那個點發(fā)散開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現狀來進行課堂教學。
(二)教學形式貼近童真,調動多感官參與體驗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知、情、意、行是構成道德與法治的四種心理要素,是形成道德能力的根基。只有把握住學生特點,遵循道德與法治基本規(guī)律,強有力地對學生進行“四要素”的訓練,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能力。但是,小學生閱歷淺、注意力不夠穩(wěn)定、感知事物時比較籠統(tǒng),對于理解和掌握比較概括、抽象的道德概念比較困難。所以,教師應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fā),在教學形式上照顧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貼近童真,加強對話、體驗、踐行。教師可以嘗試這樣入手:
1.聯系體驗,多感官參與互動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導致了他們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盡量采用多種教學活動方式,如畫面再現、音樂渲染、實物演示、生活顯示、語言描述等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枯燥的道德說教伴隨著自身的生活體驗不斷具體化、實在化,讓學生的感官時刻處于良性的刺激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道德與法治相關的視頻,增加學生觀看的興趣;用說說唱唱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動口動腦的過程中提升思想認識;用經典的案例開展現場互動,讓學生在手腦并用中明辨是非……
2.喚起情感,多渠道融入對話
在小學階段,學生不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容易陷入人云亦云中,存在從眾心理。教師的一言一行其實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社會經驗更少,對教師的一些課堂反應不僅尤為敏感,還會不自覺地跟著有樣學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在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的同時,更要善于用實際行動來感化學生,來喚起學生內在的豐富情感,讓他們在良好的榜樣作用下進行學習,讓他們真正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架起書本與體驗的橋梁,讓他們多渠道地與教師進行平等的、真實的、互動的對話,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口說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3.觸發(fā)對話,多角度提升認識
小學生天生好動,對于枯燥的課本知識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是對聽故事卻情有獨鐘。他們喜歡聽生動、有趣的故事。那我們教師何不通過故事來講解、闡釋課本中深刻的道理呢?故事不僅能使學生更輕松地明白事理,還能深入淺出地對課本知識進行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囊括。更重要的是故事很容易讓學生找到代入感,在幫助學生提高認識的同時更容易讓學生與書本產生對話。但是使用講故事的教學方法時,教師所講解的故事要圍繞課程的主旨展開,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多角度地進行講解,可以引導學生辨別故事中做法正確與否,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到底應該怎樣做才更好,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角色表演直接和故事進行對話……
4.巧助判斷,全方位立身踐行
道德與法治教學最終要落到實處的就是知、情、意、行,所有的“教是為了不教”。那我們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全方位地立身踐行呢?筆者覺得教給學生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尤為重要。因為在知、情、意、行中,它是基礎,更是道德提升的源泉。所以,在教學中,筆者常常配合文本設計一些時事閱讀與課外延伸。在生活中有些稀松平常的事,只要教師有心就能挖掘出道德教育的那個“點”來。
(三)教學評價走進童心,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隨著課堂教學評價越來越受重視,在一定程度上,評價反饋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助力器。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現狀以及思維狀態(tài)等學習活動進行點評。一般來說,評價會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對學生后期學習起到調整和控制作用,直接影響課堂生成的教學效果,也影響著新課程三維目標的達成。所以教師要在評價反饋上善用童言童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因勢利導中幫助學生明理導行。
1.評價要從激發(fā)行為動機出發(fā),突出時效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的先決條件,評價時,教師要抓住恰當的時機,及時反饋,從激發(fā)學習興趣入手,注意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行為動機,使其保持旺盛的學習激情。
2.評價要從提出更高要求出發(fā),突出層次性。評價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把對每一名學生的每一個具體行為要求放在整個行為指導目標上去設計和安排。
3.評價要從引起情感交流出發(fā),突出共鳴性。評價除了是對知識體系的一種反饋,其實也是一種與學生很好的情感交流渠道。教師可以從情感入手,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導學。教師要努力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學生的情感與教師的情感水乳交融。這樣的評價就似春風拂過,又似春雨無聲滋潤學生的心田。
4.評價要從正面教育出發(fā),突出藝術性。評價要注重正面激勵,要能夠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通過正面激勵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愉悅。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微小進步,要從關注學生個體的縱向比較入手,切忌冷嘲熱諷或者漠然視之,避免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另外,評價語言要藝術化。比如延后式評價、期待式評價、賞識式評價、“無聲”式評價等,這些靈活巧妙的評價方式既不會傷害學生自尊,又能讓學生樂于接受,在潛移默化中還能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獲得一種激勵。
任何教育都是小心翼翼地觸摸人的心靈的活動[2]。陶行知先生一貫主張:“凡是能讓學生親知的,就要盡量讓學生動眼去觀察,要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筆者想,道德與法治課堂也應該請進來,走出去,力爭讓教師的獨白轉變?yōu)樨S富的、自由的、平等的、互動的師生對話,把課堂變成暖暖的心的樂園,在兒童的心田播種道德的種子。生活處處皆教育,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從教師獨白式的“泥潭”中走出,還有待于我們繼續(xù)做個有心人。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8:155.
[2]徐君英.創(chuàng)新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讓課堂“活”起來[J].讀與寫(教育教學), 2010(3):134.
責任編輯:石萍
Analysis of and Solutions to Teachers Monologue Teaching Phenomenon in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Teaching
SHEN Jie
(Jiangyi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Group, Jiangyin 214400,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some of the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teaching is abstract, not only because teachers alone have the opportunity of speaking in class, but also because there is a serious disconne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life experience. Owing to such factors as neglecting subjective goals, monotonous teaching styles, and loose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s and student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nnot get rid of the quagmire of teachers monologue teaching.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are indispensable as follows: teaching contents are fit for childhood, teaching styles are close to childrens simplicity, and teaching assessments are suitable for childrens mind, letting the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teaching truly realize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Key words: monologue teaching; teaching form;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