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迪
摘 要:本文是對科學觀念教學視野下,館校合作案例的思考,旨在探索有效的場館主題學習方式,找尋指導博物館學習的評價方法,從而使館校合作有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科學大觀念;館校合作;探索實踐
生物學課程是以科學大觀念為導向,隨中考改革而不斷革新的一門綜合型課程,館校合作恰可迎合課改需要,踐行科學大觀念,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
《生物的多樣性》取自上海版《生命科學》教材,生物多樣性包括:生物種類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本課題就生物種類多樣性這部分內容,分別在校內和上海自然博物館進行深入的學習.主要借助場館的動物資源對此部分進行學習,為高中生命科學課程中,學習生物的類群及生物的分類奠定基礎.
1 場館資源分析
在對自然博物館的10個場館資源充分調查、分析的基礎之上,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初步選擇“繽紛生命”“演化之道”兩個主要場館作為館校合作項目實施的主要場所.兩個主題場館所陳列的實物標本和簡要說明,均為學生對生物種類多樣性建立深入的了解作鋪墊.同時,針對場館的特定展區(qū)所設立的探索中心的活動課程——“自博移動探索課堂”,“探索者聯盟”以及“小小博物家”,均為校方合作提供了充分的課程資源和活動資源,聊聊吧活動更是對現有知識的進一步拓展,是教師可挖掘的良好素材.場館豐富的生物資源,有利于學生對已滅絕的生物(恐龍等)有一個形象地認識,同時,在場館簡介和課程體驗的基礎上,學生自己通過網絡資源進行查閱和匯總,更是一個知識深化和升華的過程.
豐富多彩的場館資源,為科學大觀念教學視野下館校合作學習的有效探索和實踐創(chuàng)造了更多機會.
2 設計思路
本次課題的開發(fā)的意義是在科學大觀念視野下,對校園生態(tài)體驗的延伸和拓廣,讓學生走出教室,親近自然.學生親身走進自然博物館與多種動物開展一次交錯時光的親密接觸,拓寬眼界,利用場館的多種動物資源(標本、文字、視頻),以及課程資源(探索中心移動課堂)、活動資源(聊聊吧),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索,并要求學生整合互聯網信息,最終對某一感興趣的動物進行探究,繪制出自然筆記(圖文并茂,不拘泥于某一單一形式),或以報告的方式進行總結制作PPT.通過場館參觀與課程實踐,并結合互聯網最終形成自己的成品.這個過程即是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充分的使學生體驗了探究性學習的過程.
館校合作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完善學生自主學習的優(yōu)選教學方式,是踐行科學大觀念,迎合課改需求的良好載體,是助推學生成長為具有決策力和創(chuàng)新力人才的動力源泉.
3 主題學習目標
筆者試圖將科學大觀念體現在探究學習能力塑造的過程當中,通過對教學內容和學習主體的了解,對新課程標準的解讀,筆者確定教學目標為:
3.1 知識目標
(1)通過繽紛生命展區(qū)的“千足百喙”展窗的參觀,以及探索中心“千足百喙”移動課堂的體驗,認識同種生物間是存在異同的,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了解生物的漸進式進化導致了生物的多樣性.
3.2 能力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和場館探究,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過探索中心的課程學習,在學生課下查閱資料的基礎上,繪制進化的思維導圖、自然筆記,形成小論文或展示匯報,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態(tài)度.
3.3 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及堅持真理的科學精神.
(2)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學會欣賞生物的多樣性,具有保護自然,關愛動植物,珍惜生命的意識,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社會觀、價值觀.
3.4 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同種生物間是存在異同的,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難點:了解物種的漸進式進化導致了生物的多樣性.
科學大觀念旨在推動學生自主自覺地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鍛煉學生善于從事物的本質去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館校合作為踐行科學大觀念,也為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chuàng)設可能.
4 主題學習內容
4.1 選取原則
(1)內容來源:網絡與生命科學課本的結合,同時,借助《自然博物館場館資源》一書展開.
(2)具體要求:課程內容不易冗雜,適合該年級學生接受范圍,較易理解的內容,同時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課程內容要與場館內資源相契合,有效的拓展至實踐.
4.2 內容架構
校內3課時,主要以植物為主,通過課堂和校園活動,讓學生從理論上認知生物的多樣性,認識同種生物間存在異同,了解物種的漸進式進化導致了生物的多樣性.
館內2個下午,主要以動物為主,通過繽紛生命展區(qū)的多種動物,以及千足百喙課程體驗,讓學生認識和理解生物的多樣性,特別是生物的種類多樣性.同時,對不同鳥類足和喙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同種生物間存在異同”這部分內容的理解.
“演化之道”場館中“從猿到人的視頻墻”以及“人腦容量的檢測”,真實的呈現了人的演化過程,造就了不同的人種,震撼的視覺效果,給學生視覺的沖擊,也更有助于學生對“物種的漸進式進化導致了生物的多樣性”的理論的理解.
恐龍對于學生來說,雖然久遠,但卻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之一,當讓學生自主介紹某種動物時,恐龍便成為了課堂的熱門話題,這也是引入場館資源“丑小龍的飛天記”的主要原因之一,學生對于“鳥類是否是恐龍演變的”這一問題充滿了疑問,因此,場館內探索者聯盟這部分資源,就成為了學生尋覓答案的主要線索.通過恐龍飛行的必要因素,去挖掘鳥類與恐龍適應飛行的相似之處,進而發(fā)揮想象力,用自然筆記的形式描繪:鳥類進化成恐龍的過程,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是檢驗場館學習效果的一個過程性評價.
4.2.1 校內架構(見表1)
此環(huán)節(jié),不僅對教師是一大重要的挑戰(zhàn),顛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也給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傳統(tǒng)校內教學和校外場館資源的融合,一方面推動了科學大觀念的鋪設,另一方面也對師生綜合能力共發(fā)展、同提升提供可能.
5 主題學習實施
5.1 相關介紹
(1)學習對象:初二學生
(2)課時安排:館內2個半天,校內3課時(以下只介紹館內教學過程)
(3)活動地點:
校內:教室、校園綠色植物、計算機教室(查閱資料)、圖書館(查閱資料)
校外:繽紛生命、演化之道(聊聊吧、探索者聯盟、自然探索移動課堂)
(4)活動資源:
校內:校園、教室多媒體
校外:模型、聊聊吧活動、任務學習單、自然探索移動課堂
5.2 館內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王思怡.“博物館學習”研究:從理論到實踐[J].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 2016,2(04):240-246.
[2]鄭太年.改進課堂教學,學習科學大有可為[J]. 上海教育, 2015(12):66-67.
[3]溫·哈倫.以大概念的理念進行科學教育[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2016 .
[4]陳琳.踐行科學大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決策力和創(chuàng)新力[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06):48-51.
[5]許萍.初中科學:用科學大觀念指引探究教學[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06):48-51.
(收稿日期: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