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計算的出現(xiàn),是IT行業(yè)第三次革命的產物。作為新興產業(yè),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尤為重要。本文主要以云環(huán)境下著作權歸屬展開討論,通過參考侵權理論來分析在云環(huán)境下間接侵權是否需要承擔責任。并提出試行補償制度,追求利益貧農公衡,以在保護著作權的同時,也推動新技術發(fā)展。
關鍵詞:云計算;著作權;間接侵權;補償金
隨著互聯(lián)網、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云計算也逐漸形成,在近年來發(fā)展迅速。微軟,谷歌等行業(yè)大頭都開始制定自己的云計算服務,2008年我國在無錫也成立了第一個云計算中心。我國2009年成立了第一個云計算協(xié)會,隨后,多個省份都發(fā)布了云計算發(fā)展計劃。云計算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成為當下熱門討論的話題,云計算的出現(xiàn)給傳統(tǒng)知識產權帶來了新的問題,需要盡快完善解決。
一、云計算的交付模式
云計算的定義一直都有很多不同版本,人們對它的理解多用自身感受來描述,云計算給我們的感覺就像自來水一樣,可以根據我們的需求來變化。云計算的特點在于便捷,可隨需訪問,例如在線游戲,網上點菜等都屬于云計算的典型代表??梢詫⒃朴嬎憷斫鉃榛ヂ?lián)網技術的升級,它具備互聯(lián)網的功能,但是比互聯(lián)網更加虛擬化,節(jié)省了大量流量,儲存空間較大,可以滿足用戶需求。一般來說,云計算可分為三種模式:基礎設施即服務(laaS)、平臺即服務(PaaS)以及軟件即服務(SaaS),根據云計算分布模式,可分為私有云、混合云、社區(qū)云、公共云等四種。私有云是單一組織構成運作,公共云是一種開放場所,廣泛存在于公共場所,人們可以利用網絡來獲得服務;私有云跟公共云相結合產生了社區(qū)云和混合云,這兩種云模式包含了私有空間以及公共部分。
二、云計算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歸屬
在云計算環(huán)境之下,網絡信息技術將作品數字化,通過計算機技術將聲音,文字,圖像等轉換成編碼,這種作品數字化并沒有改變原有作品,僅僅把作品內容載體發(fā)生變化。
原創(chuàng)是著作保護的前提,但是原創(chuàng)性概念在實際操作中顯得概念模糊,導致難以對其劃定標準。一些發(fā)達國家對著作權的保護比較苛刻,例如美國對保護著作權范圍較廣,不管是功能性作品還是實際作品都可受到保護。但是這也存在一些缺陷,保護范圍過寬,容易讓公民失去使用權力。原創(chuàng)性不僅需要獨立創(chuàng)作,同時對創(chuàng)作的作品需要有高質量,所以也導致部分作品在著作保護之外,例如電話本,地圖等等。獨創(chuàng)性需要有一個評判標準,獨創(chuàng)高低需要保持平衡,考慮作者以及大眾的利益,需要制定最低標準。
在這種標準下,云用戶可以產生更多的獨創(chuàng)性作品。假如作者將獨創(chuàng)性作品上傳,只有作者本身才可隨意使用,假如是非權利人必須在作者同意的情況下才可使用,否則將造成侵權。如果云計算服務自動生成的作品,例如在線翻譯,用戶不用通過自己的勞動力獲得,則就不具備著作保護權利,其著作保護權屬于云服務商。但是作品的自動生成技術是云服務開發(fā)商提供,這一技術專利可獲得著作保護權。在互相交流創(chuàng)作的情形下,云用戶利用云程序形成的作品,例如“OBS”,有些學者認為這一作品成為合作作品,在云計算環(huán)境下,這種作品受到限制不能將其完全利用。例如在線編輯,假如云用戶在云計算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作品,那么這一作品也應受到保護。另外,云服務商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由于自身目的,會形成一定作品,假如云服務商的網頁設計創(chuàng)作度高,設計新穎,則可以獲得著作保護權。
三、云計算環(huán)境下的侵權責任
(一)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的區(qū)分
侵害著作權大概可分為兩大類:直接侵權以及間接侵權。直接侵權是指私自盜用作者視頻,未經過作者許可,與主觀過錯不相關。間接侵權指的是幫助他人直接侵權行為,或者使用挑唆,引誘的方式進行直接侵權,擴大侵權后果的行為。云服務商在微晶允許的情況下,私自將作品放在網絡平臺上轉播,這種情況屬于直接清泉。在私有云中,私自盜取加密作品在網絡上進行傳播,屬于直接侵權。所以很多用戶有此類擔憂而不敢使用云計算。間接侵權相對直接侵權來說,要復雜的多。
云服務商的本質是提供服務,在服務過程中,侵權作品并非是服務商所謂。云服務商充其量屬于中間商,承擔間接侵權責任。
(二)間接侵權過錯的認定
間接侵權構成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即主觀過錯和客觀行為,其中客觀行為比較容易區(qū)分,主觀行為則較為復雜。客觀行為包括服務商提供信息儲存,信息傳輸定位等,主觀過錯在云計算過程中十分復雜。1984年典型案件“索尼案”中,在認定幫助侵權的過程中利用“實質非侵權”理論,被告提供的商品可同時滿足合法與非法用途時,可以免除侵權責任。實質非侵權在索尼案后,不斷被別人引用,成為網絡技術中的免死金牌。
以傳播作品為例,假如傳播的作品是正在熱映中的作品,這類作品制片人投入了大量成本,所以不可能讓這類作品在網絡平臺上免費傳播,針對此類作品,云服務商會有較高警惕,如果作品內容過長,需要刪除或者屏蔽。音樂作品判定較復雜,很難從作品,專輯來判斷作品是否侵權,有些用戶在演唱作品后貼上流行音樂的標簽。有些剛錄制的音樂作品很紅,有些音樂人會出一些同名作品蹭熱度。云服務上承擔的責任較重,音樂作品非法復制需要承擔一定責任,而文字作品內容很難對其判斷。所以在熱播的影視作品中,云服務商有義務對其進行資格審查。
就云服務部署來說,私有云云服務需要對作品進行保護,采取相對措施保護作品的安全,這是云服務商需要承擔的責任。假如私有云中的作品在網上公開進行傳播,除非是用戶自行主動傳播,其他傳播方式都屬于直接侵權。假如是因為技術原因導致用戶數據被盜竊,就技術行為而言,云計算未構成直接侵權行為,但是云服務商有責任保護云安全,需要承擔間接責任。公共云中,云服務承擔的義務較少,因為作品在網絡上可自由傳播利用,屬于公共資源。對混合云而言,需要合理區(qū)分私有云以及公共云模式,承擔相應具體義務。
LaaS、PaaS、SaaS都是將軟件進行虛擬化,提供給用戶使用。但是服務方式不同,云服務的義務標準也不相同。以信息定位為例,云服務提供商實際意義上并沒有復制作品,僅僅是提供了連接,這只能說明鏈接可能加快作品侵權傳播。云服務提供商不可能將所有鏈接審查,這是一項重大的任務,在明知作品涉嫌侵權的情況下承擔間接侵權責任。
云服務實施方式而言,供應商名著侵權,例如環(huán)球唱片起訴阿里巴巴錄音制作案中,音樂搜索分類復雜,包括歐美經典,全部歌手等,正常來說這些文案已經涉及到侵權,應該承擔間接侵權責任。云計算環(huán)境下,云服務提供商承擔侵權責任需要根據作品傳播方式來認定。
四、尋求利益平衡杠桿的支點:補償金制度
一般在事故發(fā)生后才履行責任承擔,認定過錯存在很強主觀性,判斷比較復雜。云計算環(huán)境下保護著作權不應該僅僅局限在事后責任承擔,還應該在事前完善利用模式。作品利用方式有很多種,在云計算服務過程中,如果需要利用著作權,就必須經過權利人同意,只有這樣才能傳播作品,但是這一做法需要耗費大量成本。對于云計算本身來說,云服務對孤兒作品的著作權,想利用但怯用,所以只能放棄,這一做法對云計算的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云計算服務提供往往包含了多個國家,要想獲得許可同意,很容易引起法律沖突。所以云計算環(huán)境下作品不僅要順應技術的發(fā)展同時還要在實際中有可操作性。
云計算環(huán)境下對數據的保護可通過加密的方式實現(xiàn)。有時使用匿名技術,其實就是變相剝削著作權。對技術本身來說,需要對加密,儲存技術合理利用。全球用戶眾多,著作權保護困難重重。既然這種狀態(tài)難以維持,可以使用補償金制度來尋求利益平衡杠桿的支點。
在早期,人們對著作權保護并沒有很強的意識,復制內容讓人忽視了間接侵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很多侵犯著作權的產物,例如錄音帶,磁帶等。這些設備有很多合理用途,并不一定用在侵權上。例如錄音帶可以錄下人的聲音或者自然的聲音。補償金制度指的是權利人可以通過作品獲得收入,當有人復制作品時,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向權利人支付賠償金。例如《德國著作權法》就制定了具體的并不常見制度。云計算環(huán)境下,補償金制度在于對權利人合理賠償,在鼓勵原創(chuàng)的同時,作者又能得到補償,可以推進云服務的發(fā)展,讓多方受益。例如孤兒作品,可以先使用后付費,這樣才可以有效解決著作權問題。在實際操作中,云計算多屬于多個國家合作趨勢,每個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都各不相同,所以補償金制度的制定牽扯到多方問題,容易產生法律沖突,影響國家利益。補償金制度的制定,需要政府之間加強溝通,多方共同制定出一個合理計劃,采取最佳比例補償,讓作品在云計算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最大價值,讓補償金標準順應市場發(fā)展。管理者可以開發(fā)計算機軟件,讓用戶在登錄時向組織注冊,按照下載作品數量付費。所以補償金制度的出現(xiàn)可以權衡利益支點,順應時代發(fā)展。
五、結束語
在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下,云計算技術環(huán)境將會越來越好,云計算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保護是目前需要解決的新問題。云計算環(huán)境之下,數字化作品著作權應該有最低評判標準,判斷其能否受到法律保護。侵犯著作權必須區(qū)分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侵權。補償金制度可以有效保護著作權,不僅對創(chuàng)作者有利,同時也有利于平臺的發(fā)展,讓作者獲得更多的收益,促進云計算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磊.云計算環(huán)境下著作權保護研究[J].法制博覽,2015(23):56-56.
[2]徐素萍,李文全.云計算環(huán)境下著作權保護評價研究[J].前沿,2019(05).
[3]蘇晗.云計算環(huán)境中著作權法律保護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13):246-247.
[4]許穎.云計算環(huán)境下著作權問題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30):103-104.
[5]趙崇.“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默示許可制度研究[D].2020.
[6]王曉星.云計算技術下版權保護立法的檢視與矯治路徑[J].消費導刊,2020(01):163-164.
[7]張浩.云計算環(huán)境下的等級保護淺析[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 2019,219(03):52-52.
[8]付士輝,宋巍,曲蕓潁.大數據云計算環(huán)境下數據安全的研究[J]. 產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2019,11(11):74-75.
[9]陳星鵬.基于云計算環(huán)境下信息安全的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21):121.
[10]付涵.對網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保護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9,399(13):199-200.
作者簡介
余祥,男,籍貫:安徽阜陽,學歷:碩士,畢業(yè)于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
北京京安(合肥)律師事務所? 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