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摘? 要:以格拉克曼為代表的曼徹斯特學派是新功能主義的代表,該學派的理論在人類學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曼徹斯特的沖突與儀式觀點吸取了馬克思主義沖突的觀點,對于研究儀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曼徹斯特;格拉克曼;沖突;西藏“仙女節(jié)”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6--02
曼徹斯特學派是人類學界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類學系以格拉克曼(M.Gluckman)為代表的人類學家群體的稱謂。該學派于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崛起,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頂峰,與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人類學家共同創(chuàng)造了英國社會人類學的黃金時代。
曼徹斯特學派對人類學一般理論的貢獻主要有:平衡與社會變遷、沖突與儀式、流言蜚語以及對法律人類學的貢獻。本文主要關注“沖突與儀式”。
一、“沖突與儀式”的基本觀點
在社會共識和規(guī)范一體的理論前提下,功能主義不承認社會中存在沖突。為了克服功能主要的這一理論缺陷,格拉克曼汲取了馬克思關于社會結(jié)構(gòu)中存在沖突的觀點,認為社會沖突具有不可避免性,并從對儀式的解釋中分析社會沖突的價值和解決沖突的途徑。格拉克曼認為,在儀式中,現(xiàn)實的社會沖突以戲劇化的夸張形式表現(xiàn)出來,從而達到消除不滿,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目的,使沖突有利于社會秩序的恢復并最終走向社會的整合。
曼徹斯特學派的另一位人類學家特納(V.W.Turner)進一步發(fā)展了關于沖突與儀式的理論,他從象征符號的視角分析沖突與理論,并對閥限(Liminoidal)的概念作了新的闡釋。[1]
二、西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仙女節(jié)
1、西藏仙女節(jié)的來歷
在西藏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每年大大小小的節(jié)日有數(shù)十個,其中每年的藏歷十月十五,為白拉姆吉祥天女節(jié)(本文簡稱仙女節(jié))。吉祥天女,藏語稱為班丹拉姆,或者白拉姆。她是藏傳佛教最主要的護法神,是千千萬萬女性神靈的首領,被譽為“三界主母”,意思是欲界、色界和五色界一切生靈的女王。她還是拉薩城和大昭寺的守護者,是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據(jù)說拉薩的婦女們之所以相貌美麗、舉止溫柔、身段苗條,都是吉祥天女護佑的結(jié)果。但是她本人的形象并不怎么美麗,甚至還是非常丑陋和猙獰的。根據(jù)佛教的理念,丑陋的外表并不能掩蓋她純潔的靈魂;猙獰的表情,說明了她內(nèi)心的慈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從的。[2]
2、世俗化的女神
吉祥天女從印度來到拉薩后,拉薩人天生具有的想象力和藝術才華,毫無顧忌地把吉祥天女世俗化、平民化、人性化了,神的氣質(zhì)少了,人的氣質(zhì)多了。她和她的集中化身變成了拉薩八廓街上的一戶人家,班丹拉姆被形容成一家之主,而其他的幾種化身變成了班丹拉姆的女兒。
3、現(xiàn)在的西藏仙女節(jié)
現(xiàn)在的仙女節(jié)是西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僅有的只有女性過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女性的地位無比的崇高,女性們都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成群結(jié)隊地涌上大街上,歡度這一節(jié)日。筆者由于工作關系曾參與過仙女節(jié)的全部過程,在此一一敘述出來。
在藏歷的十月十五這一天,藏族婦女或女孩,天還沒亮便開始起床,精心地打扮一番,頭發(fā)一般用各種鮮艷的發(fā)繩編起辮子,身著一身嶄新漂亮的藏裝,打扮好以后便出門帶著青稞酒和潔白的哈達來到大昭寺。這一天前來大昭寺的人特別多,很多人從凌晨開始排隊進入大昭寺朝拜。在節(jié)日的當天,白拉姆吉祥天女和松贊干布像會同時被請到大昭寺的千佛廊里,供大家朝拜。隨著人群,終于進入到大昭寺來到班丹拉姆像的前面,由于人多,或許根本不能近距離的接近“她”,大家雙手合十,遠遠地將哈達獻給班丹拉姆。先前帶著用于供奉的青稞酒,會給專人將酒倒進一個大酒缸里,然后酒又從酒缸末端的軟管里流出,人們便爭先恐后地去接這個軟管里流出的酒,他們或用空瓶子去接,或用手捧著就喝,喝一些后,手上剩下的酒還會抹到頭發(fā)上?!跋膳畟儭闭J為從酒缸里流出的酒是被女神“加持”過的。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仙女”們一波接一波來到大昭寺,拉起手唱起歡快的歌曲,跳起優(yōu)美的舞蹈,歡樂的場景直到夜幕降臨時,大家才紛紛散去。
“仙女節(jié)”這一天,藏族女性還有一個“特權(quán)”,她們身著美麗的藏裝成群結(jié)隊在大街上,可伸手向陌生男士索要紅包,一般男士都會提前準備好零錢,不管數(shù)量多少,女士們都會非常的開心。
夜幕降臨,“仙女節(jié)”一天的瘋狂舉動,暫告一段落,生活又恢復了平靜。
4、地點:神圣的大昭寺
維克多·特納在研究恩丹布人的伊瑟瑪儀式時,認為該儀式需要有神圣的地方,并使其迅速構(gòu)建[3]?!跋膳?jié)”這一節(jié)日儀式過程的主要地點在大昭寺,大昭寺里供奉有文成公主帶入吐蕃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可謂殊勝。拉薩城因大昭寺而修建,大昭寺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神圣殿堂。每年來自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各藏區(qū)的信徒都到大昭寺朝拜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4]因此,可以說,在大昭寺里面朝拜班丹拉姆,從地點上來說,具有一定的神圣性,與吉祥天女藏傳佛教主要護法神的身份相符,并在此場景下,藏族百姓認為在“仙女節(jié)”當天,女性在神圣的大昭寺里朝拜班丹拉姆,可獲得姣好的容貌和妙曼的身姿。
三、沖突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可看到很明顯的沖突或反常的一些行為,如下:
1、藏歷十月十五這一天,已是冬季,在拉薩,冬季的早上是非常的寒冷,但是女性一改往常,早早地起床并精心打扮換上平時只有節(jié)假日才穿的嶄新的漂亮的藏裝。
2、前面講到大昭寺因供奉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神圣殿堂,平日里,來自各地的藏族百姓非常虔誠的來到這里朝拜,在佛像前,脫帽,撥動念珠,轉(zhuǎn)動手里的轉(zhuǎn)經(jīng)筒,嘴里輕聲地念著六字真言,決不會在大昭寺里大聲喧嘩,以示對佛祖的尊重。然而,唯獨“仙女節(jié)”這一天例外,大家不僅在大昭寺里唱歌跳舞,甚至還喝起了青稞酒,這一歡樂場景在平日的大昭寺是不常見的,這正是“仙女節(jié)”這一節(jié)日的獨特之處。
3、平日里,藏族女性是很獨立,自尊自愛,對待陌生男子也是以禮相待,更不會伸手向陌生男子要紅包。而在“仙女節(jié)”這一天,女性可隨意向認識的或陌生的男子索要紅包或禮物,而男子卻很慷慨。
四、揭示群體價值:西藏女性地位變遷
以上的幾點沖突或反常,人們似乎只有在“仙女節(jié)”這一天表現(xiàn)得“異?!?,根據(jù)格拉克曼的觀點,社會結(jié)構(gòu)中存在沖突,在社會中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西藏仙女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僅在這一天,人們表現(xiàn)的反常,也正是化解平日里一些矛盾,如男與女現(xiàn)實中的不平等現(xiàn)象,在藏族信徒心中的神圣殿堂里飲酒,以往日常生活的不滿或憂愁在這一天得以化解,從而消除心中的顧慮,儀式結(jié)束,一切歸于平靜,昨天的一切仿佛從沒發(fā)生過,現(xiàn)實社會沖突以戲劇化的夸張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沖突表現(xiàn)過后,社會秩序得到很快的恢復并最終實現(xiàn)社會的整合,或許在曾經(jīng)的傳統(tǒng)社會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莫尼卡·威爾遜的一段言辭認為,“儀式能夠在最深的層次揭示價值之所在……人們在儀式中所表達出來的,是他們最為之感動的東西,而正因為表達是囿于傳統(tǒng)和形式的,所以儀式所揭示的實際上的一個群體的價值”,[4]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認為,“西藏仙女節(jié)”這樣一個充滿沖突和反常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實際上揭示了西藏女性這一群體在西藏社會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政教合一的舊制度下,西藏女性處境艱難,受到政權(quán)、神權(quán)、夫權(quán)的殘酷壓迫,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西藏婦女除了繁衍,教育子女和從事家庭勞動,還要承擔大量的社會生產(chǎn)勞動,更得不到社會的認可。[5]西藏民主改革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西藏各族女性成為社會的主人,她們政治社會地位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和男人們一樣享有平等的權(quán)利。西藏女性不僅走出了家庭,而且在社會各項事業(yè)中發(fā)揮了生力軍的作用,她們參政議政,有的女性還走上了西藏各級重要領導崗位,西藏女性地位得到了歷史性的變遷。
參考文獻:
[1]《論曼徹斯特學派對人類學的理論貢獻》,《思想戰(zhàn)線》2012年第6期,第38卷,張曉輝,王秋俊.
[2]《節(jié)慶四季》,中國藏學出版社,廖東凡,P178.
[3]《儀式過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維克多·特納 著,黃建波 柳博赟 譯.
[4]《西藏百科全書》,2009年修訂版,西藏人民出版社.
[5]《西藏婦女在西藏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芻議》,齊霜,西藏大學農(nóng)牧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