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磊磊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共青團建設,特別是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共青團改革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在2015年7月召開的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著重指出群團組織要增加“三性”,即“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2015年11月,黨的群團組織改革正式開始。2016年《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正式印發(fā)出臺,該方案明確了共青團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目標與措施,改革的關鍵點是要求群團組織面向基層,增強廣大青年的歸屬感。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再一次提出:深化共青團改革是增強黨的群眾工作的必然要求。進一步為共青團改革工作明確了方向與路線,使共青團改革的實踐能夠穩(wěn)步向前推進。
高校共青團承擔著指引青年學生人生道路與思想覺悟的重要職責,使其凝聚一心、不忘初心,堅定政治信仰始終跟黨走。近年來由于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高職院校已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不僅要為國家建設與社會發(fā)展培育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更需培養(yǎng)具備正確政治方向、良好思想品德與職業(yè)素養(yǎng)的勞動者,這些都離不開共青團組織對其進行深入的培養(yǎng)與教育。在共青團改革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面臨著更為艱巨和復雜的任務,必須勇于面對、緊跟時代發(fā)展,從自身辦學特點出發(fā),確立高職院校共青團改革發(fā)展方向,積極探索富有成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在新時代習近平共青團改革重要思想引領下,深入領會深化共青團改革的各項政策精神,加大力度研究在改革中的共性與自身個性問題,以明確改革的道路方向、方法路徑,建設出富有高職院校特色的基層團組織,扎實穩(wěn)健推進高職院校的共青團改革工作。
組織管理人員配備不足。貫徹落實共青團改革的新形勢對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在當前從嚴治團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面臨的內部與外部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上級黨組織對共青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共青團改革的東風下,校團委未獨立設置得到有效糾正,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仍存在團委書記未獨立設置或者中層正職配備與團干部編制配備未到位、機構職能不完善、經費不獨立等現象,使得共青團改革方案當中的一些政策難以貫徹落實,這成為高職院校共青團改革面臨的一個較大的挑戰(zhàn),因此應加大組織管理人員配備與隊伍建設的力度。
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良莠不齊。由于我國現有的高考選拔模式,高職院校屬于??葡盗?,高職院校學生生源相對普通本科高校而言較差,存在學生文化基礎較為薄弱,自我控制力、執(zhí)行力與意志力較差,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良莠不齊等現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與其學習和生活經歷密切相關,因此其在思想政治素質的表現上也存在差異較大的現象,導致教育管理工作難以開展。從共性上來說,高職院校學生在思想上追求自由、個性較為張揚、僅從自身出發(fā)考慮問題、存在人生信仰較為迷茫、價值觀產生偏差、社會責任感較差、缺乏集體意識與奉獻精神。因此學生群體的特點也為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目標定位、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的切入點與側重點的確定帶來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與挑戰(zhàn)。
信息化社會環(huán)境復雜多變。進入21世紀以來,網絡化、信息化以其席卷之勢成為全球發(fā)展的最大趨向,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青年學生是網絡信息社會中最為活躍的群體,在復雜多變的信息化社會環(huán)境中,某些不良信息會使涉世不深、缺乏辨別能力的高職學生在思想觀念和政治信仰上產生模糊、偏差和弱化,動搖其正確的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念,更有甚者會使高職學生產生無政府主義傾向,深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當中難以自拔,產生法制觀念淡薄、精神恍惚,嚴重影響個人學習與生活的現象。因此,在當前網絡化社會環(huán)境與信息傳遞方式下,教育高職學生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互聯網的優(yōu)勢,讓學生不能沉迷其中,學會正確對待網絡與現實生活,成為高職院校共青團改革工作的又一新挑戰(zhàn)。
明確自身改革任務及攻堅難點。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共青團改革工作,要牢記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立足高校共青團組織的性質與任務,結合院校自身特點與專業(yè)優(yōu)勢,充分明確改革任務及攻堅難點。在高職院校共青團改革工作中,要從“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出發(fā),注重“政治性”這一基本要求,強化“群眾性”與“先進性”作用,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工作方式與機制,拉近基層團組織與青年學生的距離,使其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在高職院校共青團改革工作中,要明確其首要職責和任務是增強工作的政治性,針對組織活動中的“娛樂化”問題,進行自我改革與完善,以扎實穩(wěn)妥的方式推進,達到凈化、革新與提高的目的。此外,在共青團改革過程中必須立足新形勢下的新要求,秉承嚴謹務實的作風,從堅決貫徹從嚴治黨的要求出發(fā)來推進從嚴冶團,實現改革方向與目標的對標與聚焦,尊重青年學生的主體性與創(chuàng)新性,增強其認同感、獲得感與歸屬感,使其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形成永遠一心跟黨走、同心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使共青團改革工作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與新鮮活力。
加強和改進團干部隊伍建設。團干部是共青團改革工作的中堅力量,在深化改革工作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和改進團干部選用培養(yǎng)與干部隊伍建設極其關鍵,事關高職院校共青團改革工作的成效。高職院校在進行共青團改革工作時,在嚴格遵照中央及地方團委的指示要求的基礎上,還要為共青團改革工作提供切實的人力保障。高職院校要從制度上明確共青團工作在高職院校總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建立起真正獨立、人員配備專業(yè)齊全的團委機構,并對團干部的選用與培育采取謹慎審核的方式,特別需要重視共青團干部考核機制的改進與完善。在團干部的選用上應執(zhí)行嚴格的程序和引用競選機制,吸引思想政治覺悟高、素質好、能力強的優(yōu)秀師生進入團干部隊伍。在團干部的培養(yǎng)上,要定期開展思想教育,使團干部能夠時刻了解共青團改革的新要求、新指示,熟悉工作內容,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提升自身水平,更好地完成團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在團干部的考核上,采取工作業(yè)績與群眾滿意度相結合的方式,考核評價主體要多元化,教師與其他學生應成為考核評價的真正主體。值得一提的是,在團干部的選用、培養(yǎng)與考核中可以借助網絡平臺來實現,如借助網絡平臺公布候選人信息,開展工作業(yè)績在線評估,建立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團干部培訓模式,為團干部的素質培訓和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打造出政治信仰堅定、專業(yè)知識豐富、業(yè)務能力精湛、群眾基礎扎實的的實干型、親民型團干部隊伍。
利用網絡實現與青年學生心靈的零距離接觸。在信息化與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成為網絡的新玩家,因此,高校共青團改革工作深入研究這一時代特色,堅持“三貼近”,充分了解與把握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與規(guī)律,通過利用網絡來抓好共青團改革與建設工作。如“青年之聲”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可以通過鼓勵與引導的方式使有能力、有興趣的高職學生積極參予其中建設,編輯信息、發(fā)布新聞、上傳動態(tài)、實現互動與共享,加大這一平臺的建設力度,幫助學生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困惑與問題,使“青年之聲”成為解青年學生所憂、聽青年學生所想、助青年學生成長的宣傳媒介與知心平臺,實現與學生心靈的零距離接觸。此外,還可以通過在高職院校開設共青團改革與建設專題網站、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展現團員青年學生的事跡與風采和交流共青團改革與建設工作經驗,形成良好的、正能量的網絡宣傳氛圍與環(huán)境,使更多的學生真正從心靈深處了解、熟知與接受共青團改革與建設工作,并能積極參予其中,從內心深處體會到共青團組織的溫暖與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