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磊
“蒙養(yǎng)之時,識字為先?!弊R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由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的橋梁。漢字是古老的表意體系文字,每一個漢字背后都有故事,如何讓學生了解漢字的前世今生,使得每一個漢字如同生命般鮮活起來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識字教學的一些心得。
“字之初,本為畫?!贝髨A代表“日”,兩道彎彎代表“月”,這些遠古的文字,是人類祖先智慧的結晶。圖像傳達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圖像文字系統(tǒng),若不記憶利用,就浪費了祖先所賜的豐厚文化遺產。事實證明,對于漢字結構、字源的解說越深入,學生越容易理解和記住這些漢字。
在講述“人”時,我們可以按照古人的習慣,將人的生命周期分成四個階段,即:巳、子、人、老。巳(嬰兒期),多么像一個新生的大頭娃娃呀!由此衍生出“包”(娃娃尚包在母親的身體里),“妃”(為君王生育孩子的女子)等漢字;子(孩童期),這時候的孩子還不會獨立行走,只能兩手觸地爬行,是一個不獨立的小人兒,由此衍生了“仔”(站在大人旁邊的小孩子),“呆”(需要大人用兩只手從腋下扶著、抱著)等漢字;人(長成期),長大后,人的雙腳能穩(wěn)穩(wěn)地站立在地上,有了獨立行為能力,由此衍生出“太”(一個人騎在另一個人頭上),立(一個人站在地上)等文字;老,人老了以后需要他人攙扶,衍生出了“孝”(照顧老人的孩子),“考”(老人拿著拐杖,在推敲事情)……當學生對“人”的基本框架搭建好以后,可以讓學生把這些內容畫成一個樹狀的思維導圖,不斷研究,讓這棵“人字樹”長得蓬蓬勃勃。當然,對于漢字里的植物、動物、兵器、神靈等,我們都可以幫助學生去建構這樣的思維導圖,讓漢字形成一個個體例,在學生的頭腦里“茁壯成長”。
識字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漢字的讀音、字形和字義,而掌握字義又是漢字教學的重中之重。漢字中存在了大量的“同音字”“形近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從“字義”這個源頭進行梳理,學生難免會張冠李戴。因而,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關注漢字字義的教學,解析每一個部首所隱含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同音字“和”“合”時,教師不妨出示其古文字,讓學生對比著看,“合”的上下兩部分非常形似,表示口上有一個蓋子,有“合適”“吻合”的意思。再看“和”的左邊為禾苗,右邊為嘴巴,意為禾苗成熟了,可以大飽口福,這是多么令人高興的事情??!因此,“和”有“祥和”“和氣”之意。
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習,學生把抽象的漢字符號具象化了,字形、字義在腦海里如動畫般流動,一個個漢字都幻化成了跳動的音符。
漢字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常常會發(fā)生變異。如何從構字的邏輯上,重建字與字之間的關聯(lián),把已經變形的“漢字偏旁”重新放回圖像脈絡,幫助學生理解,從而整理出一個又一個系列的漢字圖譜,教學其中一個,即能撈起其中的一串字來,這也是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以“心”字為例,探究“心”字的演變過程,看看心字作為偏旁都有哪些規(guī)律性的變化。在金文中,“心”像人體內橢圓形的心臟,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象形字。心字作為構字部件偏旁時,卻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比如:1.變成“心字底”,只要把“心”字寫扁一點,就可以直接和其他的字組合(思、想、念)。2.變成“豎心旁 忄”,這個變化比較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想想為什么把“心”字變成“忄”。通過書寫、比較,學生能感悟到這完全是為了書寫的美觀,符合漢字“方塊字”的特點,由此產生的漢字有很多:情、愉、怕等。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漢字的起點和萌芽期,只要我們遵循漢字規(guī)律,引領學生向漢字源頭處漫溯,一定能讓中華文化透過一個個方塊字,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