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霞
肉雞具有生長快、抗病強、肉質好、營養(yǎng)豐富、出肉率高等特點,它以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經濟效益高、市場需求旺盛等優(yōu)勢,成為農民致富的好項目。本文就肉雞的飼養(yǎng)管理技術要點、提高商品肉雞合格率和飼養(yǎng)效益展開論述。
1、肉用仔雞的管理要點
(1)溫度
肉雞所需的適宜溫度為:第1周為35~32℃,第2周32~29℃,第3周為29~27℃,第4周為27~24℃,從第5周起應為20~25℃,以后一直保持恒定不變。5周后環(huán)境溫度為20~25℃時雞的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最高。
施溫原則為:小群宜高,大群宜低;密度小宜高,密度大宜低;冬季宜高,夏季宜低;夜晚宜高,白天宜低;陰天宜高,晴天宜低;弱雛宜高,健雛宜低。
(2)光照
生產上一般采用的光照方案有兩種:一是連續(xù)光照方案,為1~3天,采用全天光照(24小時),從第4天開始采用23小時光照,1小時黑暗;二是間歇光照方案,出殼3天,采用23小時光照,1小時黑暗,第4日齡改為1小時光照,3小時黑暗或者2小時光照,3小時黑暗,如此循環(huán)。
(3)密度
2、肉用仔雞的飼養(yǎng)技術
(1)肉用仔雞的營養(yǎng)需要特點 ? 肉用仔雞要求高能量、高蛋白的全價飼料。目前采用的是兩段式飼養(yǎng)方式,1~3周齡和4~6周齡兩段。
(2)飼喂砂礫 ? 砂礫應為不溶性的,1周的喂量一次性喂給,不要超量。地面平養(yǎng),剛開始將砂礫放在飼槽或單獨放盤,以后可撒在墊料上任雞自由采食。35日齡以后不喂砂礫。
3、飼養(yǎng)肉用仔雞的幾項關鍵技術
(1)全進全出制度
即在一棟雞舍內飼養(yǎng)同一日齡的雞,又在同一天全部出售。
(2)公母分群飼養(yǎng)
一是公母雞生長速度不同 ?公雞生長速度快,母雞生長速度慢,一般6周齡時公雞比母雞重20%左右;二是公母雞羽毛生長速度不同,公雞長羽慢,母雞長羽快;三是公母雞對光照、飼養(yǎng)密度等的要求不同,一般公雞比母雞需要較弱的光照強度和較低的飼養(yǎng)密度,并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強;四是公母雞脂肪沉積能力不同,公雞沉積脂肪的能力差,母雞沉積脂肪的能力強。所以公母雞要分群飼養(yǎng)。
(3)保證雞的采食量
雞的采食量受雞舍內溫度、飼料形狀、飼料品質、飼料適口性等因素的影響,另外要保證有效采食位置和充足采食時間,少量多次飼喂,并使雞只建立良好的條件反射。
4、提高肉雞商品合格率的技術
肉雞商品合格率,受胸部囊腫、外傷、腿病、腹水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做好這幾種常見問題的預防,才能提高肉雞的飼養(yǎng)效益。
(1)減少肉雞胸部囊腫的關鍵技術
由于胸骨外皮層受到長時間的摩擦和壓迫等刺激,使皮質硬化,形成囊狀組織,里面逐漸積累一些粘稠的滲出液,形成胸部囊腫。預防措施有:一是加強墊料管理;二是適當促使雞只運動,減少伏臥時間;合理搭配飼料,防止營養(yǎng)缺乏;四是最好不要采用金屬網面或鐵絲籠飼養(yǎng),如用要補加一層彈性塑料底網,可有效地降低胸囊腫的發(fā)生率。
(2)防止肉雞外傷的關鍵技術
肉雞生長發(fā)育特別快,骨骼的結實程度降低,表現為骨質疏松而易發(fā)生骨折等外傷。
預防措施為:一是保持墊料干燥、松軟;定期抖松墊料,防止墊料板結;保持一定的厚度,防止露出地面,避免雞體直接與地面接觸;二是抓雞時應在晚上,把所有的籠具和飲水設備搬出,采用紅光或藍光,雞的視力差,不走動,這樣容易抓住。
(3)防止肉雞腿病的關鍵技術
遺傳性腿病,如脛骨軟骨發(fā)育異常、脊椎滑脫癥等;適當加強肉雞運動,采用少喂勤添的飼養(yǎng)方式延長采食和活動時間,增加腿部肌肉和骨骼的力量;減少應激;對已經患腿病的雞應及早隔離,精心管理,適時出售,以減少經濟損失; 感染性腿病,如化膿性關節(jié)炎、腦脊髓炎、病毒性腱鞘炎等;營養(yǎng)性腿病,如脫腱癥、軟骨癥等; 管理性腿病,如風濕性和外傷性腿病。
(4)防止肉雞腹水癥的關鍵技術
養(yǎng)殖環(huán)境缺氧、飼料含硒量低、雞體內的血紅蛋白濃度高低等因素,都會導致肉雞腹水癥,在缺氧情況下,紅血球增多,血紅蛋白濃度升高,血液變稠,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性變小,心臟工作壓力加大,形成血液從心臟壓出與回流不同步,回流緩慢,血液在腹腔血管中滯留時間變長,血液內壓增加,使血漿滲出液也增加,并積蓄在腹腔,形成腹水癥??刂拼胧┲饕校阂皇歉纳齐u舍通風換氣條件,特別在飼養(yǎng)后期;二是每千克飼料中Se的含量不低于0.2毫克,維生素E也應增加;三是痢特靈不能長期使用,用量不能超過0.025%;四是早期發(fā)現腹水癥時,在飼料中添加0.05%的維生素C,可以適當控制腹水癥。
(作者單位:430043湖北省武漢市農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