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怡
【摘 要】曲藝被公認為較具有綜合性的舞臺表演方面的藝術形式,雖然大部分時候仍是流于表面的口頭式的“說唱”敘述形式,但有時也是對其他藝術元素包含文字、美術、舞蹈以及雜技等等較為廣泛的綜合性機能加以改造并運用到舞臺上的表演。
【關鍵詞】曲藝;舞蹈;四川盤子
中圖分類號:J82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038-01
一、曲藝形式對于舞蹈元素的融合
曲藝表演在早期的時候對于舞蹈元素的化用都是沒有形成完整性認識的,只不過是為了表演的美觀和內容的豐富才將其加入到表演之中,但后期隨著時代發(fā)展,曲藝表演人員不自覺地意識到舞蹈元素在曲藝表演之中的重要性。[1]
(一)在其他類型的曲藝形式當中的舞蹈元素
雖然其他的曲藝形式并沒有形成完整性的運用舞蹈元素的體系,但是大部分時候還是在演員的表演方式當中不自覺地引用了此類方法。比如說在演員進行舞臺表演“說唱”的時候會通過“手眼身同步法”進行一個綜合性的運用,同樣包含著大量的舞蹈性元素。在老一代的北京街頭巷尾我們會看到不少頭上扎著方巾,一邊打著京韻大鼓,一邊揮汗如雨地跳著舞蹈的大漢,不僅如此,不同的大鼓也有不同的名稱[2],比如說為人所熟知的四川清音和湖南有名的絲弦。有時候為了增強舞臺上的表演氛圍,也為了配合舞臺唱曲的意境表達和美化舞臺上的演唱形象,會大量增加舞臺上的動作,實現(xiàn)在舞臺上表情達意的作用。在京韻大鼓里面聞名遠揚的《黛玉葬花》中的一個場景里面,增加了很多虛擬的儀態(tài)和神情姿態(tài)對比,因此在原曲的基礎上拓展了很多別的韻味。其中演員劉蘭芳在上臺評書之前給觀眾表演的“踏花步”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在許多的曲藝女演員表演下,少數(shù)民族舞蹈元素同樣獲得了新生,雖然都是片段式的運用,但是在整體的曲藝表演之中卻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二、曲藝表演化用舞蹈元素的歷史淵源
早期的曲藝還沒有形成像現(xiàn)在這種成熟完備的表演體系,但是在很早之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在曲藝表演之中加入舞蹈元素的現(xiàn)象。在以往的民間曲藝表演之中流動性很強,一邊移動地方一邊進行表演。東北風靡的二人轉就是最好的佐證。像這種一邊進行曲藝演唱一邊走動的表演形式除開實利性和功用性不談,其中蘊含的自然地理和文化知識也是十分豐富和精彩。雖然沒有紅紅火火和華麗浮夸的動作,但是因為加入了人民耳熟能詳?shù)奈璧负头窖钥谝?,同樣獲得了許多人的喜愛。
(一)曲藝表演中加入舞蹈元素在審美上的改變
從原先的曲藝只是單純地在“聽覺審美”上取悅大眾到后來的拓展兼并其他感官的直觀感覺,比如說后期加入舞蹈之后在“視覺審美”上的大大提升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原先只是追求唱腔的華麗多變,到后來舞蹈和演唱兼顧的形式不僅增加了曲藝表演的文化內涵,更是在精神層面上使得人們更加受到熏陶。對于娛樂現(xiàn)場感的刺激性追求和信息傳遞速度大大加快的當下,不少原先只是沉浸在“讀書”審美上的人不自覺地轉移了審美注意力,因此在曲藝表演的時候加入舞蹈元素也成為了適應時代變化發(fā)展和受眾審美進步的需要和必經(jīng)之路。[3]
(二)四川盤子為代表的曲藝表演新形式
四川盤子不是表面上出產(chǎn)于四川的盤子,而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并廣泛流傳于四川省漢族地區(qū)的說唱形式的藝術表演。其主要是通過在瓷盤上敲擊竹筷發(fā)出清脆的聲響從而實現(xiàn)聽覺的享受。最早是在清朝光緒帝時期出現(xiàn)了街頭民間表演形式。原先的盤子表演者大多數(shù)不是專業(yè)人員,而是由花鼓藝人兼任,在碼頭、城鎮(zhèn)空壩和酒樓茶館一類的娛樂消遣處廣泛存在著。因為只有一到兩個人演唱并且沒有其他的樂器伴奏,所以并沒有登上大雅之堂,但自1949年開始,盤子開始首次步入書場的舞臺內,因此為了適應觀眾的需要也增加了類似于舞蹈的動作和其他二胡、古箏一類的樂器進行伴奏和聲,在那之后成熟的盤子表演形式就正式成為了載歌載舞的四川曲藝的一個獨立曲種。盤子在表演時唱的都是漢族流傳下來膾炙人口的小曲,但是傳入四川以后也雜糅了一部分的四川清音的小調和廣泛可見的曲牌一類,比方說《學生哥》《小桃紅》和《鮮花調》等等。同樣也有以講解和演唱故事為主線的抒情小段式的代表性曲目。其中以《賣蘇花》《看女兒》和《回娘家》最為出名。盤子現(xiàn)今主要流傳于重慶和四川一帶,獨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大獲成功,也成為后來的曲藝表演如何在大時代逐漸進步的趨勢下再次煥發(fā)生機的有效辦法和有益借鑒。
從最早的只是為了增加曲藝表演的內容,到后來在舞蹈運用之中添加新效果使其變得更加具有藝術性,隨著社會審美方式的變遷,舞蹈元素的融合運用也在舞臺上有著不可或缺的輔助性運用,從而適應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趙十月.戲劇影視表演的藝術特點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8(10).
[2]黃希.現(xiàn)代曲藝藝術中發(fā)展的特點[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3(29):66-67.
[3]胡小明.四川盤子的美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