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雨
(貴州師范學院,貴州 貴陽550018)
“國學”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古代文獻《禮記·學記》中:“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其中的“國有學”指古代的教育機構,與現在人們所說的“國學”有所出入。上世紀初,我國國力較弱,在此背景下提出了“西學東漸”。與此同時,劉師培撰寫的《國學發(fā)微》,使得“國學”一詞真正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統(tǒng)稱。
廣義的國學,以先秦經典、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內容包含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F代對于國學的理解,則認為國學所涉及的范疇包括中國古代和現代優(yōu)秀文化和成就。
如今,國學主要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學術。因此對于炎黃子孫來說,學習國學實際上就是學習中華上下五千年中最具有活力和意義的知識藍本?!坝藶楸?、德育為先”的教育的方針,也正需要國學文化的支撐。
關于“經典”的釋義,《辭?!方忉屓缦拢海?)指最重要、有指導作用的權威著作;(2)指古代儒家的經籍。
所以,所謂“國學經典”,則是指展現中華民族人文光輝、沉淀智慧結晶、濃縮豐富情感、蘊含優(yōu)美意象的傳統(tǒng)經典著作,尤其是可以對學生的行為習慣、人格塑造、當下生活和未來發(fā)展起重要作用的經典文獻。
2017年,藝術正式納入中考。音樂藝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越發(fā)重要。隨著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節(jié)目的熱播,“國學”成為了熱門名詞,于民族而言,這是強大的精神支撐。中華上下五千年被濃縮成今日的“國學”,這是中華民族之文化精華。響應“國學熱”,把國學帶入小學音樂課堂,引領新一代的少年不忘國之根本,這也應當是我們“不忘初心”的根本動力所在。
通過將國學經典引入小學音樂教育,貫徹“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政策,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延續(xù)都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國學經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濃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靈魂,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歷史、社會哲理。其中包括中華倫理道德與民族精神,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當今道德建設所需要的各種元素,是塑造人性良好的品德的基本所在。
而少年作為國家將來之棟梁,少年強則國強,小學生對于國學經典的學習,有利于在人生的啟蒙階段培養(yǎng)和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
音樂是一門偉大的語言,而國學經典與小學音樂教育結合,可以使得距離孩子們遙遠的文字用音樂的方式吟唱出來,脫離單純誦讀的枯燥。與此同時,也豐富了音樂教育的內容,讓師生都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浩瀚,增強民族意識與認同感,增強愛國意識。音樂藝術具有感性的特點,容易讓學生在演唱或者演奏的表達中,更好的理解國學經典的內涵,提升音樂素養(yǎng)。
筆者在研究中發(fā)現,國學經典與小學音樂教育結合的選擇方式主要有兩大類:第一是從教學素材的選擇出發(fā),找尋一些容易與音樂學科結合的素材,如一二年級采用《弟子規(guī)》、三年級采用《三字經》等,從學生的年齡出發(fā),結合心智發(fā)展與成熟的狀況,選取適合不同年齡的國學經典。第二是從教學形式出發(fā),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帶領孩子用表演、即興創(chuàng)編旋律或節(jié)奏等各種形式來表現國學經典。而教材的選擇對于國學經典是如何與音樂教育相結合的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現以人民音樂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2 冊《音樂》教材為例,總結國學經典在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滲透情況展開調查:
1.人民音樂出版社
此出版社出版的12 冊《音樂》教材中,其中一年級上冊課本中的第一、三、六課,下冊的第三、九課;二年級上冊的第一、二、五課,下冊的第六課;三年級上冊的第五課,下冊第一、第三課、七、八課;四年級上冊第一、二、七課,下冊第四課、七課;五年級上冊第三、四、五、九課,下冊第七課;六年級上冊第六、七課,下冊第四、七課等,都體現了與國學經典相結合的現象。所以,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也可以將二者結合,讓學生對國學經典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2.人民教育出版社
此出版社出版的小學音樂教材于2001年開始在全國試驗區(qū)使用,實驗班的教材內容注重貼近兒童生活、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教材中的許多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較大的體現了音樂與國學相結合的特點。如:一年級上冊第二、三課,下冊第一課;二年級上冊第一課,下冊第三、四課;三年級上冊第二、三、六課,下冊第一、二、三、四、六課;四年級上冊第一、二、七課,下冊第二、第六課;五年級上冊第三課,下冊第二、三、七課;六年級上冊第六課,下冊第一、四課等都可以與國學經典結合在一起,將音樂作為載體、讓國學經典更加貼近孩子們的世界,變的更加生活化、大眾化、現代化。
國學經典與小學音樂教育相結合的出發(fā)點固然非常好,具有深遠的意義,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1.地方領導與國學經典教育缺乏重視
某些地方領導對國學經典不夠重視,沒有意識到國學對于小學生的重要性,因此在招聘過程中,沒有注重相關方面的師資力量,卻缺乏組織對教師隊伍的國學經典培訓。從而導致課程設置的偏差、教學形式的單一。
2.任課教學自身的國學修養(yǎng)欠缺
在小學課程中,直接與國學相關的課程是語文課,而其他科目的任課教師對國學經典缺乏研究與意識,或者說他們本身就對國學沒有深入的了解,也就不可能在上課過程中將課程與國學經典聯系在一起。
3.小學音樂教師隊伍音樂素養(yǎng)參差不齊
許多地區(qū)小學音樂教師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參差不齊,自身專業(yè)水平不高,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新,只是按照課本上的內容,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計劃,教學形式與思路很單一,側重文化課程分數而忽略藝術教學,導致藝術課程的任課教師的創(chuàng)新與自身學習的積極性不夠高,認為只需完成教學任務即可,不愿花更多心思去研究國學經典。
4.學生對國學經典深入了解興趣不夠
現代科技的進步,城市的發(fā)展導致許多學生認為國學經典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相隔非常源,學習無用,沒有繼續(xù)進一步了解的興趣,再加上學習國學的方式主要以誦讀為主,多半只體現在對字面意思的理解,沒有深入挖掘內涵,無法內化成民族意識與民族信仰。
1.政、校、家三位一體。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也離不開家庭,而各地方政策的變化會引領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向。所以,筆者認為想要讓國學經典引入小學音樂教育,需要政、校、家三位一體相互配合與互動。這種互動主要指政府的政策支持與引導、學校師生的全體參以及家長的配合和理解。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議上,習近平同志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眹覚C構對于文化的引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各地方政府應當更加重視對國學經典的教育,利用現有的資源加強對國學經典的宣傳。
2.小學音樂教師個人素養(yǎng)的提高。國學經典與小學音樂教育的融合,無論是對國學經典的傳承、學生人格品德的建設還是對音樂課堂的豐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為中間力量的音樂教師,身上自然肩負著最關鍵的重任。國學能否與音樂好好融合,如何融合,關鍵在于教師觀念的轉變。因為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小學生有最直接的影響。如果教師自身都多國學了解不足,以及自身音樂素養(yǎng)水平有限,他們的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
所以教師首先要糾正自身的思想,了解國學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將國學經典轉化成學生可以吸收的簡單易懂的知識,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舉辦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活動、促進國學經典的傳播。
隨著國學類電視節(jié)目的熱播,學習國學成為一種時尚和熱潮。國學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沉底下來的智慧,是中華民族人類文明的結晶以及文化精華。它包含了中華民族的所有精神美德,行為做事、安生立命等原則。而小學教育對于一個人而言,是心智逐漸開發(fā)的啟蒙階段,此階段對于一個人一生的成長都有重要的影響。音樂課程是讓許多孩子喜歡的課程,在音樂課程上,能把國學與音樂結合,這比枯燥的誦讀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目前,國學經典真正滲透進音樂課程還有困難,然而作為一名師范院校的教師,所教授的學生大多畢業(yè)后就職于中小學從事音樂教育事業(yè),所以從自身的教學出發(fā),有責任讓他們形成對國學的認知與了解。
作為一名音樂教育者,當前應不斷實踐探索,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我們也堅信,經過廣大教育者的辛勤工作,國學經典將會在每個孩子心中生根發(fā)芽,我們中華民族必定會走向繁榮和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