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嬋 袁鴻牧 沈鴻晶
(文山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云南 文山663000)
信息時代語境下,產品設計教學改革深入開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該關注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設計水平,也進一步促使學生提高對于產品設計的認識,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專業(yè)素質。在有效的分析過程中,闡述了信息時代語境的特點,總結了產品設計教學改革途徑。
首先,社會生活的智能性特征逐漸凸顯,信息技術不但在傳統(tǒng)科技領域頻繁的使用,在非信息行業(yè)的應用頻率也逐漸加大。以往手機的主要應用價值便僅體現(xiàn)在通話與短信方面,而自蘋果公司研制出第一代智能手機后,手機的應用性便進一步拓展。除了以往的功能外,手機還可容納娛樂、攝像等多種功能,打破了以往的手機概念,而成為一個縮小版的電腦形式。傳統(tǒng)家電的信息化與智能化特征也更為明顯,以往用戶使用電視僅能夠按照既定的節(jié)目和頻道來被動接受信息,而當前用戶可通過智能化的電視設備自主選擇信息內容。物聯(lián)網技術可提前按照人們的需求設置生活程序,車載電腦也可在預設目的地和時間完成自助駕駛,充分解放人們的雙手,大幅提升生活的智能性和便捷性[1]。
其次,網絡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娛樂和溝通的方式。傳統(tǒng)的紙媒和廣播等信息傳播途徑正悄然退居到二線位置。以往人們更習慣于通過報紙途徑了解新聞信息,而當前人們只需通過手機便可廣泛獲取國內外的各類咨訊,并可依據(jù)個人的興趣傾向接收到更具個性化的推送信息內容。同時網絡也在消費方面對人們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以往消費者的主要消費場所為超市、商場等實體性的銷售渠道,而當前電子商務發(fā)展迅猛,以此產生的線上交易形式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消費者可隨時通過各類購物App 對目標產品進行搜索和購買,并包郵到手,節(jié)省了大量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梢娋W絡已成為當前社會中的支柱型技術,全面轉變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方向。
隨著新型技術的不斷涌現(xiàn),產品設計領域的發(fā)展和表現(xiàn)形式也更為多元化。如果仍然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完成產品設計教學內容,便難以全面迎合社會對設計行業(yè)人員的新需求。設計專業(yè)人才在新的社會背景下,需達到更高的標準,因此也需接受革新的教學體制和教育資源。
信息技術能夠全面豐富教學的內容和資源。在正式開展教學前,教師可利用網絡手段將整合完畢的資源信息共享給學生,學生可在教師的資源指導下先行對既定的教學內容產生初步的認知,以此提升信息的涉獵范圍。
此外,教師在規(guī)劃教學活動時,也可利用信息技術呈現(xiàn)更為多樣化的知識內容,全面消解知識信息的抽象性特征,以此提升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探索積極性。
當前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學科的教學設計中,而產品設計學科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率也較高,同時獲得了較為理想的實踐效果。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展現(xiàn)音頻等形式的資料,以此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學生全面參與教學活動。此時信息技術便作為輔助性的手段,不斷啟發(fā)學生挖掘和體驗學科的樂趣,讓學生更為準確地理解學科知識,從而高效完成學習任務[2]。
1.全產業(yè)鏈設計
產品設計課程內容具有更為明顯的系統(tǒng)性和抽象性。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夠徹底轉變課程信息的呈現(xiàn)形式,以更為直觀化和趣味化的方式為學生構建理想的學習氛圍,從而輔助學生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列舉多個案例內容,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產品設計的實用性價值。此外還可聯(lián)系行業(yè)企業(yè)共同打造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為學生應用學科理論提供有效的實踐途徑,讓學生經過學習、運用、總結與提升的全過程,深化達成教學目標。
2.優(yōu)化前期調研
在開展產品設計前,需經過大量的調研和數(shù)據(jù)分析才能確定最終的設計思路和主要方向,明確把握用戶的情感及應用等方面的需求。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革新,線上調研方式更為盛行。設計者可面向不同的人群開展線上調研工作,廣泛獲取更具有說明性的數(shù)據(jù)信息,從而真實了解用戶的實際需求。設計者可靈活運用百度或微信指數(shù)等平臺實施調研,上述途徑能夠大幅降低調研的經濟和人力成本,同時能夠獲得更高的實施效率。在開展調研時,還可通過信息技術形成調研問卷,并將其發(fā)送到更廣泛的范圍,用戶完成填寫工作后便可自動總結數(shù)據(jù)信息,最終形成準確的調研結論。該種方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等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也提供了較為有效的渠道[3]。
3.商業(yè)模式設計
以互聯(lián)網+為背景開展產品設計,能夠徹底轉變以往的產品發(fā)展趨勢,通過眾籌的途徑檢驗產品的市場銷售潛力,如果產品具有較高的市場銷售前景,便可實施批量生產,從而大幅降低甲方的經營風險。上述過程便需設計人員發(fā)揮核心作用,將商業(yè)模式與產品設計相融合。設計人員可準確把握用戶的產品需求,并將其運用特定的符號進行表現(xiàn),以此提升產品的受歡迎程度。具有這種設計理念的學生能夠對市場發(fā)展具有更高的適應性,同時也更能迎合市場的需求,其設計產品的銷售形勢也更為樂觀。
以往的教學形式主要為實體教學,教室便是主要的授課場所。但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靈活運用線上形式開展授課,構成混合性的教學模式。該授課形式主要以目標作為引導,為學生設置,明確的任務,通過開展活動對知識進行探究,教師針對學生的實施過程進行評價,最終形成線上與線下、獨立與協(xié)作結合的新型教學形式。該種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凸顯學生的核心作用,教學方式與途徑也更為多元,搭建集運用、評價等為一體的多元性課堂,從而使學生不受時空的限制自主接受學習資源,從而全面實現(xiàn)綜合素養(yǎng)的陶冶與鍛煉。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混合式的教學形式可通過搭建線上的授課平臺,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和答疑活動,學生同樣還可利用線上平臺實現(xiàn)互動和討論,增加了橫向交流的機會。線下教學活動可針對教學難點等內容實施更為深入的講解,并廣泛運用小組合作、課堂實踐等方式開展探究。混合式的教學模式主要引導學生有效利用課前時間先行對教師提前整理的教學資源進行學習,對既定的知識內容形成初步認知,此后在正式教學環(huán)節(jié),便可集中解決疑難問題,大幅提升課堂的實施效率[4]。該教學方式打破了以往整堂課信息灌輸?shù)膯我恍问?,大量?jié)省了課堂理論教學時間,而將大部分精力應用于自主交流和答疑部分。學生在前期通過線上形式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更有利于調動更多的學習潛能,自主安排學習的進度,高效達成學習目標。而線下的學習活動也可為學生展現(xiàn)自身的能力與學習成果提供平臺,讓學生基于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質疑與教師進行深入交流,最大限度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度?;旌鲜秸n堂形式從根本上轉變了以往的循環(huán)性的教學形式,能夠向課堂輸入更多的信息和數(shù)字資源,對課堂活動進行優(yōu)化設計,更為理想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全面迎合產業(yè)對專業(yè)學生的技能需求。
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對課程實施可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規(guī)劃,分別是課前的線上自主學習、課上的集中講解及課后的綜合途徑測試。
學生在課前可通過線上途徑開展自主預習活動,結合教師分享的資料信息開展對教學內容的探究,全面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接觸未知知識,并對知識內容產生質疑。此后教師便可運用翻轉課堂的手段,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集中討論,從而對知識內容形成更為深入的了解。最后,在完成教學活動時,便可綜合運用線上或線下的途徑對知識內容鞏固記憶,熟練運用。此外,學生還可通過線上平臺進行靈活的思想交流,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拓展認知。該種學習方式能夠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和思想。
從教師角度來說,該種教學形式并不僅是將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中融入線上形式,而需細致劃分組織的途徑、階段性的任務目標及不同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和任務設置。從教學內容設置方面來看,其主要需考慮不同教學形式所需匹配的內容,同時還需仔細斟酌學生交流的主題,使之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與教學目標相契合。教師需科學設置具體的時間點及各類練習的內容,同時保證與教學進度相匹配。具體可將教學活動設置為:課程實施前廣泛搜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信息[5]。通過線上形式發(fā)布思維導圖或者微課等教育資源,并為學生設置相應的任務目標。課中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運用多樣性的方式開展教學,集中完成難點解析、答疑等活動,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體驗。課后環(huán)節(jié)需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線上平臺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最終完成課程規(guī)劃的系統(tǒng)總結。
總之,在實踐分析過程中,以上通過對產品設計教學改革的研究,探索了信息時代語境下的產品設計教學改革途徑。作為相關教師,要不斷加強專業(yè)能力,要科學的進行教學內容設計,以全面構建更加高效的設計教學課堂,從而為學生專業(yè)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的保證。